國風:一個人的真僞,誰知道,王莽也可以是周公樣的人?

疑似之辨

前人曾有一首詠王莽的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國風:一個人的真偽,誰知道,王莽也可以是周公樣的人?

這首詩寫得好,它提出了一個忠奸之辨的問題。當王莽輔佐漢明帝時,真是謙恭下士,表現得耿耿忠心,曾令“天下想見其風采”。可是曾幾何時,秉政、就國、加九錫,獨攬朝政,終於篡漢。後來法令繁苛,民不聊生,盜賊蜂起,他也終於為商人林吳所殺,後世史家,稱他為偽君子的典型。

就王莽以論觀察人物,可以說要判定一個人的功過懸非,只有經時間的考驗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正如王菲,當他謙恭下士之時突然死掉,也就不會有後來之奸,但是他卻不死於偽裝之時,卻死於假面盡剝,奸險畢露之後,當然也就落得一個遺臭萬年的下場了。

國風:一個人的真偽,誰知道,王莽也可以是周公樣的人?

這樣看來,知人論世頗不容易,常常容易被假象迷感。所以中有一篇文章寫道:

“使人大迷感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息,患石之似玉者;相劍者之所患。此愚者之所大感,相似之物,主似智,亡國之臣似忠。故墨子見歧道哭之”。

而聖人之家慮也,這些話是說什麼呢? 它是說有些石頭看來象室王,有些劣到看來象“於.”.敵堡子走在路上看到歧途而哭,因為顯示“可以南可以北也”。

國風:一個人的真偽,誰知道,王莽也可以是周公樣的人?

告誠我們,不可受表面現象所感,不去拼認它的本質,否則就容易上當。怎樣辨認呢? “疑似之跡,不可不察。察之必於其人也”。這是勸告人們對錶象相似的東西,不可育目相信,要去調查研究,作出判斷。要調查就去問熟悉事物的人,用現代術語來說就是向人民群眾去調查瞭解。提到即使賢如堯、舜、禹三人在一起,走到長草的積水地區迷了路,也會問牧意; 走到河漢縱橫地區要過河,也要問漁翁,因為他們最熟識路向。要問忠奸、善惡、功過、是非、真偽也應該問人民群眾,自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國風:一個人的真偽,誰知道,王莽也可以是周公樣的人?

否則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就會摘亂人的思想。當然,時間是無情的,遲早都會剝落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本質,即使如王莽之偽裝,也無濟於事。但是能早一點辨認忠奸善惡,對事情來說是大好事,所以不必拖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