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對流天氣有了精準「捕手」 遙感技術感知天氣細微變化

夏秋之交,時晴時雨,是強對流天氣易發時段。長風,變幻莫測,雲雨,轉瞬即逝。如何精準捕捉這些飄忽不定的大氣現象,實現對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和預報?近日,記者採訪了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趙坤教授,聽他談談強對流天氣的監測和預報。

強對流天氣有了精準“捕手” 遙感技術感知天氣細微變化

天氣預報,尤其是強對流預報難在哪?趙坤告訴記者:“強對流天氣是發展速度快、局地性強、破壞性大的災害性天氣,對其進行定量監測和預報一直是天氣研究領域的難題。主要有兩大難點,一是大氣初始狀態變化莫測,二是預報的物理模型難建。”趙坤錶示,想將很是“任性”的大氣信息刻畫,難度可想而知。

前不久,在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趙坤教授牽頭的《強對流天氣定量遙感和預報的關鍵技術》項目獲二等獎。該項目通過遙感等手段,精準捕捉強對流天氣細微變化,讓從前不完整的“模糊”雷達監測變得精確、立體可感,並通過遙感定量建模,提高強對流天氣的監測和預報。

趙坤解釋,我們平日在一些天氣App 應用中,看到的多是雷達監測形成的回波。“通過看回波,就知道今天是否會下雨、颳風,但具體會有多少毫升降水量,風速多大、風向如何,這些精細信息,只看回波,並不知道。”他表示,定量遙感建模,就是將紛雜的氣象運動變化,進行三維“生動刻畫”,由此認識天氣的結構和發生機理。

“這一過程類似於人體做C T 掃描,通過對人類不同部位進行層面掃描,最後立體成像,我們是用雷達為天氣做C T ,讓強對流天氣的相關情況變得立體可感。”他說,利用雷達反演的三維風場信息,將具備形成龍捲風母體風暴的旋轉高度、強度等數據信息,直觀確定,實現對龍捲風預警,藉此技術所達到的預警時間目前比肩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基於該技術形成的軟件系統,也被應用到中國氣象局短時臨近預報平臺,進行2- 6 小時的短時強對流天氣的預報。

此外,該技術的觸角也在不斷延伸,多次開展國內強對流災害事件的科學調查。例如,針對2015 年的“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進行氣象原因調查中就應用到了此項技術。同時,該項技術也為鹽城阜寧龍捲風的主要成因提供科學支撐。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對強對流天氣的監測和預警都是大難題。”趙坤告訴記者,例如美國龍捲風的預警,早在上世紀90 年代中期就可以提前9- 10 分鐘預警,之後美國科學家針對龍捲風做了大量實驗和定量技術研究,20 多年過去了,目前對龍捲風的預警時間也僅有10 幾分鐘。不斷找尋新的觀測手段,掌握大氣運動規律,認知它、繼而優化模型,每個環節都難,可對研究者而言,“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歡喜”,這也是大氣這門古老學科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