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讓黔江羣衆生活更「帶感」


改革開放讓黔江群眾生活更“帶感”


“寧願苦幹、不願苦熬”,這是黔江人身上最鮮明的標籤,也是黔江人拼搏精神最生動的寫照。改革開放以來,從“埋頭苦幹”求溫飽,到“創新創造”謀發展,黔江人憑著一股不怕輸、不畏難的勁頭,乘勢而為、逆勢而上,一次又一次跑出黔江“加速度”,刷新了一項又一項“紀錄單”:歷史性摘掉國家貧困區縣帽子,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區”、“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再捧全國綜治最高獎“長安杯”,獲得“全國文明城區”提名資格,脫貧攻堅群眾認可度達96.87%,“創國衛”群眾滿意率達97.1%,群眾安全感指數達98.67%,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

導讀


改革開放讓黔江群眾生活更“帶感”


打開了山門:“山韻黔江”飛起來

在很大程度上,黔江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變遷過程,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過程。從一個“老少邊山窮”的“蠻夷之地”,到如今加快建成重慶東南部對外開放高地,其根本動力是什麼?答案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改革開放帶來的競爭力優勢。


改革開放讓黔江群眾生活更“帶感”


黔江人對改革開放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從初識為簡單的“請進來、走出去”,走到了靠改革突破困境、用開放盤活資源、以創新提高效能,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的新階段。

在石家鎮魚田村黃秋葵基地,村黨支部書記徐清向前來收購黃秋葵的商販說起自己和村民們的“思維之變”:以前守著一畝三分地,種的是包穀紅苕,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現在村民以土地“入股”,組建農業產業專業合作社,發展特色蔬菜黃秋葵300畝,成為“股民”,今後每年都有盈利分紅。今年,黃秋葵已到了盛產期,賣到了重慶主城,供不應求。


改革開放讓黔江群眾生活更“帶感”


徐清的“思維之變”,折射了黔江區的產業發展之變;而產業發展之變,則映照著黔江區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之變。

近年來,黔江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改革、開放、創新為三大“動力支撐”,持續推進“鐵公機”一體化交通樞紐建設、完善開放發展的平臺和窗口、培育發展外向型產業,武陵山地區一大批綠色、生態產品依託黔江區域開放新優勢,開始走出大山、邁向世界:

每天早上五六點鐘,遠在大山深處的黃秋葵、韭菜薹等綠色蔬菜帶著露水採摘裝筐,九十點鐘就出現在了重慶主城或周邊省市的菜市場或超市裡;兩年前,“蝸居”在正陽工業園區內的“順香春小面”,換了大廠房、添了新設備,憑著其過硬的質量、鮮美的口感,漂洋過海,賣到了日本、葡萄牙、西班牙、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黔江區有產品出口的企業達到10餘家,農產品出口基地面積達到16萬畝左右,出口產品包括高山娃娃菜、獼猴桃、辣椒、麵條等“山韻黔江”系列特色農副產品;青蒿素、藥用百合等生物醫藥製品;白蠶絲、服裝、紡織品等紡織服裝產品;機電、摩托車配件等優質工業用品以及鋁、硅等礦產品。主要銷往新加坡、德國、日本、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或香港、臺灣等地區。


改革開放讓黔江群眾生活更“帶感”


事實證明,封閉沒有出路,開放才能發展。在改革發展中,黔江區堅持交通先行推動發展,始終堅持內外結合,打通對外聯繫“大動脈”,加快開展鐵路、高速公路和機場建設,努力實現“到重慶主城1小時,到國內通航城市2小時”的對外快速聯接時空目標。


改革開放讓黔江群眾生活更“帶感”


“動脈一通,人流湧動。”開放的黔江喜迎四面八方來客。黔江順勢而為,按照“一城主導、一江拉動、一點引爆、全域發展”的思路,打響“旅遊大區”攻堅戰,叫響“神秘芭拉胡·魅力阿蓬江”名片,一個朝陽產業、富民產業就這樣紅紅火火起來!


改革開放讓黔江群眾生活更“帶感”


黔江“一關一檢”的建成又一次吸引著周邊進出口企業來黔報關或落戶,統籌外貿發展資金資源,重點支持自營出口、加工貿易等實體企業;積極推動在黔江設立航空口岸和鐵路口岸,統籌推進海關監管場所、保稅物流中心規劃建設;加強與重慶自貿區、中新合作等平臺對接,力爭建成國際郵件服管局黔江分理點,爭取在保稅倉建設、跨境電商、外資利用、對外經濟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


改革開放讓黔江群眾生活更“帶感”


與此同時,搭建“互聯網+”對外開放平臺,建設以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站—點為框架的三級服務體系,建成集冷鏈物流、倉儲配送、智能倉庫、網銷產品展示等功能於一體的電商產業園,吸引京東、阿里巴巴等知名電商,郵政、安能物流、菜鳥物流等物流企業入駐;推出區屬公共品牌“山韻黔江”,並在電商產業園內開設展示區、在濯水景區建成農特產品線下體驗店,集中展示特色產品,帶動形成了43個重要的網銷產品生產基地。

農副產品、外向型經濟依託便利的交通和海關等開放平臺走俏海內外,帶給群眾和企業的,正是滿滿的收穫。


改革開放讓黔江群眾生活更“帶感”


不走尋常路:百姓生活更“帶感”

黔江的改革,有目標、有方向、有舉措,無論怎樣改,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藍天映碧水,清風拂綠地;山水在城中,城在畫卷裡。”去年,黔江被全國愛衛會正式命名為“國家衛生區”,市民李明用詩歌表達內心的喜悅和幸福。

無獨有偶, 2018年7月25日,一場絢麗多彩的“愛我社區”主題活動在黔江區武陵文化廣場精彩上演,來自城西街道西山、水井灣、迎賓等社區的居民代表以及部分黔城市民齊聚一堂,以歌舞、健身操、小品、知識問答等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現場向廣大市民展示黔江區自開展創文工作以來取得的豐碩成果。

改革開放讓黔江群眾生活更“帶感”

城市如此,鄉村也一樣。走進各個鎮鄉,村民們不再亂扔、亂倒,村容乾淨、整潔;不再髒話連篇,鄰里和睦,交往有禮;不再“兩耳不聞窗外事”,會到村圖書室看書、學習……這些行為習慣和精神面貌的轉變,已切切實實地落實到行動上,廣大市民看得見、摸得著、有感覺。

全面深化改革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抓起,不僅使改革舉措有效轉化為發展動力,而且讓改革成果更多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黔江區堅持兩手抓、兩促進。一方面,鞏固創建國家衛生區成果,加快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人民群眾文明衛生好習慣,建設和諧、樂和社會。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加強安全生產監管,織密安全防護網絡,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2017年,黔江區平安建設連續第16年被評為全市先進,連續4次榮獲“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成為全市唯一連續兩次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長安杯”的區縣,全區群眾安全感指數、政法隊伍滿意度、司法公信力3項核心指標均創歷史新高。


改革開放讓黔江群眾生活更“帶感”


更受群眾稱道的是,黔江區著力改革提升公共服務質效,將大量優質資源搬到家門口,讓群眾的獲得感更加充實、更有厚度。

黔江已成功引進了重慶八中、南開中學、人和街小學、人民小學、謝家灣小學5所主城優質學校,並對區民族中學、新華中學、菁華小學、舟白小學4所學校進行“點對點”精準幫扶,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主城的優質教育資源;渝東南教育中心已見雛形,外來就學佔比達到15.7%。而在醫療衛生方面,成功創建1所“三甲”醫院,新啟動2所醫院創“三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穩步推進,建成了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區域性醫療中心地位日益凸顯。


改革開放讓黔江群眾生活更“帶感”


千年貧困帽:一朝擺脫開新篇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黔江人民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戰天鬥地的豪情,不等不靠、苦幹實幹,創造了“北有臨沂、南有黔江”的“八七”扶貧攻堅奇蹟,“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黔江精神享譽全國。

改革開放四十年,經過歲月洗禮的“黔江精神”,不僅沒有淡出人們的視野裡,反而歷久彌新、歷久彌堅。

2017年11月,黔江迎來標誌性的時刻:正式退出國家貧困區(縣)。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

黔江區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聚焦深度抓全面、聚焦問題抓整改、聚焦責任抓擔當、聚焦結果抓落實,紮紮實實把深化脫貧攻堅工作推向前進。


改革開放讓黔江群眾生活更“帶感”


“和我家簽約的‘家庭醫生’羅貴萍,經常到上門為我量血壓,關心我們一家的身體狀況。”8月1日,家住黔江區城西街道關雲村的肖萬明激動地說,黨的政策好,區級部門、街道、村幹部不僅帶領全村群眾發展了油茶產業,增加群眾收入,而且還經常走村入戶,在生產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幫助。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攻堅成效如何,老百姓最有發言權。走進黔江區各街道鎮鄉,和肖萬明一樣,成千上萬的老百姓受益頗多,感受也最深。

太極鄉的兜底貧困戶田景澤、田維良、王友成等走出大山,搬進了政府為他們修建的新房裡,他們說“全靠黨的好政策,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石會中學留守兒童、貧困學生鍾浩等在老師多次“家訪”中,得到了關心、關懷,健康成長,他說:“每一次家訪,我都很開心,可以和老師很好的溝通、交流,任何成長的困惑都能得到解答”;沙壩鄉萬慶村5組居民鄧思普和妻子向孝學有了家庭醫生鄧芙蓉的“簽約服務”,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好的醫療服務,他們說“我們喊鄧醫生‘么女兒’,感謝她的關心、照顧;更感謝黨和政府,讓我們得到了這麼多的關愛,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改革開放讓黔江群眾生活更“帶感”


這,就是黔江區創新性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真實寫照。

發展是第一要務,也是民生之本,更是深化脫貧的根本之策。黔江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取得了明顯成效。

深化統籌“資源+資本”,促進持續增收方式更加多元。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增收產業,培育壯大“3+X”農業產業體系,以“十個一”模式深入推動獼猴桃、羊肚菌、無抗生豬等現代特色效益農業品牌化發展,在每個鄉鎮集中發展1-2個5000畝以上的骨幹產業。充分發揮直供市衛生計生委扶貧集團的“愛心菜”計劃優勢,建成三級電商服務體系,成功推出電商公共品牌——“山韻黔江”和“中國獼猴桃之鄉”“中國脆紅李之鄉”,打通“山貨出山、網貨下鄉”,持續增加群眾“錢袋子”收入。提速發展鄉村旅遊業,建成農業觀光體驗園46個、“醉美鄉村”旅遊景點24個,成功舉辦旅遊節慶活動7次,推薦鄉村旅遊精品線路16條,接待鄉村遊客超480萬人次,實現收入3.8億元。


改革開放讓黔江群眾生活更“帶感”


創新機制多元增加農民收入。借鑑貴州“塘約經驗”,積極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深入推進扶貧資金、農業項目資金股權化改革試點,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生產組織形式,安排農業財政資金股權化改革資金3000萬元,新發展家庭農場75個,專業合作社56家,區級龍頭企業12家,推動“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建立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

激發內生動力,調動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積極性。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工作會上指出:“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貧窮不是不可改變的宿命。人窮志不能短,扶貧必先扶志。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要做好對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的宣傳、教育、培訓、組織工作,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引導他們樹立‘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觀念,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如今,黔江人繼續發揚“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黔江精神並用之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講好“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我的創業故事”等,發揮好身邊人的親身經歷、身邊事的示範效應,進一步激發群眾徹底摒除“等、靠、要”思想,堅定信心、自立自強,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重擔在肩思己任,無須揚鞭自奮蹄。今天的黔江,激情迸發,活力四射,全區幹部群眾正把他們對未來發展更優、生活條件更好、幸福指數更高的憧憬,彙集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強大力量,昂首闊步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道上!

記者:周豔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