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企圖攻占日本的海盜到開發台灣的大明將軍,鄭芝龍的傳奇經歷

鄭芝龍福建泉州的南安人,自幼體格強健,他不喜歡刀耕火種的生活,泉州人自古一來就愛經商跑外,鄭芝龍17歲時也隨舅父黃程去澳門學跑買賣,澳門是個繁華的場所,鄭芝龍大開眼界,這裡有許多金髮大鼻子的外國人,說著各種奇怪的話,他們所居住的房子在建築風格上也與中國斷然不同,家中擺設著奇怪的十字架,脖子上也會經常掛著這樣的玩意兒,時不時在祈禱著什麼,

從企圖攻佔日本的海盜到開發臺灣的大明將軍,鄭芝龍的傳奇經歷

鄭芝龍的適應能力超強,不到一年他熟練的掌握了葡萄牙語,還接受了洗禮加入了天主教,起了個洋名字尼古拉,加入了洋教會讓他贏得了這些紅毛洋夷的信任,加上他精通外語,他的存在令舅父黃程的生意好了很多,黃程決定將一樁生意交給鄭芝龍來做,送護一批貨物到日本,這批貨物包括白糖、楠木、麝香,獸皮,火銃等,這些貨將搭大海商李旦的船隻運抵日本的平戶港。

李旦是當時最大的海商,明朝規定片帆不許下海,所以他在明朝被看成走私犯,但他在日本與當時的幕府多位高官結交,所有想要去日本經商的貨船必須得到他的首肯,否則就無法在平戶登陸,鄭芝龍抵達平戶後發現日本資源貧乏,所需的商品都需要進口,這裡的商機要比澳門大得多,所以他決定留在平戶,但一個人人生地不熟的呆在日本,生活極其困難,但鄭芝龍很快就掌握了第二門外語,日語,掌握了語言讓他很快融入當地社會,他在這裡邊做著小生意邊觀察,他發現平戶這裡荷蘭人極多,他們在這裡生意做的很大,鄭芝龍很快學會了荷蘭語,在17世紀一個掌握了三門外語的中國人還怕沒有機會嗎,鄭芝龍很快就引起了大海商李旦的注意,李旦的船隊主要貿易對象是暹羅、柬埔寨、交趾等相對安全的東南亞國家,西洋人已經介入到這些國家的貿易之中,特別是荷蘭人與葡萄牙人,所以李旦需要鄭芝龍這樣既懂這兩國語言,又有天主教背景的人,這無疑使得貿易糾紛與衝突大大減少。

從企圖攻佔日本的海盜到開發臺灣的大明將軍,鄭芝龍的傳奇經歷

李旦將幾艘船交給鄭芝龍,鄭芝龍憑藉他與西洋人無障礙的言語交流優勢、泉州人特有的精明,以及他個人膽略與勇氣,不負所望,為李旦掙得了大量的白花花的銀子。李旦的船隊不僅僅是一支商業船隊,也是一支海上武裝,他們劫掠與西班牙人貿易的商船,因為李旦對西班牙人有著刻骨的仇恨,當年在呂宋,西班牙大肆屠殺當地華人,李旦死裡逃生,所以他一直仇視西班牙人,同時他與荷蘭人做生意,而荷蘭人最大的對手就是西班牙,在海上的戰鬥中,鄭芝龍再次脫穎而出,他的武勇和果敢令李旦對他刮目相看,不久李旦宣佈了一條令整個平戶都感到震驚的消息,他收鄭芝龍為義子,在離開泉州三年後,鄭芝龍成為了日本平戶舉足輕重的人物,在這裡他還成了家,他和冶劍師翁昱皇的日本養女田川松完婚。

不久李旦身染重病,鄭芝龍又和另一位在平戶經商的中國人顏思齊走到了一起,顏思齊的老家是漳州海澄,是當時中國惟一開放港月港的所在地。在明代中期,漳州人入海為盜的數量很龐大,顏思齊在家鄉闖了禍,逃亡到日本平戶,顏思齊最初以裁縫為業,後來也投入海上貿易的暴利行業之中,經過數年的積累,他也成為平戶有名的富翁。顏思齊與李旦是平戶華人海商中最著名的兩個,但兩人卻不太投氣,顏思齊志存高遠,他不想一輩子做被國人視為海盜的走私商人,

從企圖攻佔日本的海盜到開發臺灣的大明將軍,鄭芝龍的傳奇經歷

顏思齊有一個非常大膽的想法。中國政府之所以禁止與日本通商,是因為日本長期以來留給中國人惡劣的印象,明代中期中國沿海的倭寇之亂就造成了巨大的災難,雖然這些所謂的倭寇有時只是中國的海盜;豐臣秀吉時代日本侵略朝鮮,明軍入朝對日作戰;這些歷史都告誡著中國政府,日本人是靠不住的。所以他的想法是:如果日本的政府是由一群中國人來控制,對大明的威脅將不復存在,明朝政府將會修改、調整政策,日本作為中國禁止對外貿易國家的歷史將被終結。到了那個時候,日本可以尋求朝鮮例,成為大明屬國,海商們也不用在偷偷摸摸做非法生意了,要想控制日本就只有推翻德川幕府,他首先要收羅一批敢作敢為的兄弟,他召集了28位在平戶經商的中國人,以中國特有的江湖結義的方式,結為異姓兄弟。顏思齊是這些人的大哥,鄭芝龍也在其中他歲數最小,是這夥人裡的小老弟。

這些人裡只有和顏思齊關係最密切的楊天生知道顏思齊的意圖,他在兄弟們的集會上放出風聲:“日本地方廣闊,上通遼陽、北直,下達閩粵、交趾,真是魚米之鄉,若得佔踞,足以自霸。”這群冒險家們聽完群情激奮,都願意和顏思齊一搏富貴,顏思齊假裝不願意,最後在大家的逼迫下答應共謀大事。他們籌劃在八月十五中秋節起事,然而,意外發生了,在八月十三日,起義的消息不慎走露,日本的軍隊開始行動,準備剿滅這支海商造反隊。幸好華人的勢力在平戶不小,而且諸海商耳目眾多,顏思齊馬上通知所有弟兄,緊急向海洋撤退。倉惶之下他們帶領十三艘大船走向逃亡之路,28兄弟中的二哥陳衷紀提出南下臺灣,他說,這塊海上荒島“勢控東南,地肥饒可霸,今當先取其地,然後侵略四方,則扶余之業可成也。

從企圖攻佔日本的海盜到開發臺灣的大明將軍,鄭芝龍的傳奇經歷

就此他們在臺灣北部安定下來,與佔據臺灣南部的荷蘭人形成對峙之勢,此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剛到臺灣一年36歲的顏思齊突發暴病而亡,他準備在海外開疆拓土的計劃也就此終結,他的27位結義兄弟開始爭奪最高權力,最後年紀最小的鄭芝龍脫穎而出,此時他的義父李旦已經病亡,臨終時將船隊交予鄭芝龍,年僅22歲的鄭芝龍掌握了東南沿海最大的兩隻船隊,他與顏思齊開拓海外領土的想法相反,鄭芝龍想做的是衣錦還鄉,封妻廕子,他開始帶領他的海上武裝騷擾明朝沿海地帶,幾次打敗進剿的明軍,明朝決定招撫,鄭芝龍帶領八百人登陸投降,但明朝卻不肯封其一官半職,自大的宣佈赦免鄭芝龍,鄭芝龍對這種招撫條件惱怒異常,帶領人逃回海上繼續當他的海盜,

福建巡撫朱一馮嚴令都督俞諮皋全面進剿鄭芝龍,俞諮皋是滅倭寇的名將俞大猷的兒子,但這並不表明他與父親一樣能征善戰,他幾乎全軍覆沒,隻身而逃,最後連廈門也被鄭芝龍的海盜軍所攻佔,屢戰屢敗的俞諮皋最後被政府處死。巡撫朱一馮丟官罷職,新任巡撫熊文燦上任之初就力主招撫,鄭芝龍提出招撫後不解散自己的武裝,並授予他官職,熊文燦請得聖旨,答應封鄭芝龍為守備,可以保持自己的武裝,鄭芝龍帶領願意和他接受招撫的船隊800與艘和大量西洋火炮火銃投降大明,開始了他在大明朝新一輪的博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