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只是個不會實戰的廢物嗎?

提及歷史上的趙國將領趙括,我們立刻就會想起來,紙上談兵這件事,並將趙國四十萬軍隊被敗給了白起,並且最後被白起坑殺的慘劇,歸咎在趙括的身上。

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只是個不會實戰的廢物嗎?

那麼在讓我們將根深蒂固的偏見丟去之後,我們正視一下兩千多年前的那場戰爭,趙括是真的只是一個或紙上空談的將領嗎?還是說,我們誤會了他呢?

孫子兵法中講過,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作為當時戰國時期,軍事國力都與秦國最為接近的趙國,趙國是唯一一個能夠有實力阻擋秦國,能夠與秦國進行掰腕子,是阻止秦軍東出的最大的一個阻礙。

實際上無論如何,秦國與趙國的戰爭一定會打起來,這是無可避免的。但是雙方對於這場戰爭的態度確實不同,秦國從上大小,從秦王到任何一個臣子都已經做了全面戰爭的準備,而反觀趙國,決策的趙王高層一直在走一些昏招,到了最後也是倉促應戰,自然也就會落入下風了。

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只是個不會實戰的廢物嗎?

但作為除卻秦國軍力最強的一個國家,趙國還是在長平阻止了秦國前行的步伐,但是在進行了一段長時間的消耗戰之後,趙國耗不起了。沒錯,以廉頗為主將是不會敗的,但是趙國已經沒有國力在耗下去了,他們只能換上擅長主攻的將領,進行一個場孤注一擲的對決。

這是趙國絕大部分高層都所同意的,於是長平之戰趙國的主帥就由實戰經驗豐富的廉頗換成了理論經驗豐富的趙括,而之後的結果也就讓人都很清楚了,趙括敗了。

那麼這個結果能證明趙括是個庸才嗎?並不能,趙括雖然是由秦國散步的謠言才當上的主帥,但是對於當時的秦國來說,誰當上主帥都不所謂,他們只想要一個能夠主動進攻的將領進行一場決戰,畢竟秦國的國力也不是無限的,他們也撐不下去了。

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只是個不會實戰的廢物嗎?

於是在雙方國力都接近極限的時候,趙括被秦趙一起推上了主帥的位子,進行了一場決戰。

第一次當主帥的趙括狂妄自大嗎?有一點,但是並不是很嚴重,因為他在上場之前就已經說過了,如果對手是白起,那就只能打上一個平手,需要慎重以待,如果不是,那他就可以放手一搏。這句話雖然將自己看的很高,但並不是目中無人,對於當時天下最能打的名將白起,他還是很謹慎的。

趙括失敗的最重要的一個主因之一,那就是秦國在最後關頭臨陣換將,將主帥偷偷換成了白起,而這件事趙括並不知道,於是他放手一搏之後,才發現對手是天下無敵的武安君白起,但卻已經無法挽回了。

不過就算是開場就被坑了一大把,此時的趙括也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當被圍困的趙括堅守了四十六天,在這四十六天之中,如果趙國能夠對趙括進行足夠的資助,甚至裡外合圍,那麼趙國能夠翻盤也不是沒有希望的。但是趙國沒有對孤軍奮戰的趙括做出任何幫助,最終在堅守了四十六天之後,趙括死亡,趙軍投降。

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只是個不會實戰的廢物嗎?

假如這個過程中,趙括真的是一個只會空談的廢物的話,又怎麼能夠在武安君白起的手下堅守這麼多天,又怎麼能夠給秦軍造成巨大的損失,讓秦軍放棄了繼續進攻邯鄲,接受了趙國議和的條件呢。

但是說這些卻都是沒有用的,歷史以成敗論英雄,趙括只上場一次,就造成了一個滿盤皆輸的結果。於是也就造成了此後千百年世人都會諷刺趙括的狂妄自大,只會紙上談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