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是怎麼死的?

1908年11月14日,也就是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時分,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在中南海瀛臺涵元殿駕崩,享年38歲。第二天下午,慈禧皇太后病死在中南海儀鸞殿。兩人的相繼謝世不到24小時,使各種評論和猜測隨之而起。由於光緒帝在戊戌變法後就被慈禧太后囚禁,許多人懷疑,慈禧太后因為害怕她死後光緒帝重新掌權會翻案,所以在自己臨死前將他害死。於是,光緒被人謀害致死的種種說法也就由此產生了。


光緒皇帝是怎麼死的?


光緒皇帝

光緒皇帝之死傳聞撲朔迷離

在晚清文人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和徐珂編著的《清稗類鈔》中摘抄的清代筆記裡認為,慈禧太后病危期間唯恐自己死後光緒重新執政,推翻她一手製造的種種冤案,於是令人下毒手將光緒害死。

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傳》和德齡的《瀛臺泣血記》等書認為,清宮大太監李蓮英等人平日裡仗著主子慈禧的權勢,經常中傷和愚弄光緒。他們生怕慈禧死後光緒重新主政,會清算他們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為強,在慈禧將死之前先把光緒害死。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談過,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辜負了光緒的信任,在關鍵時刻出賣了皇上。袁世凱擔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緒決不會輕饒他,所以就借進藥的機會,暗中下毒,將光緒毒死。

曾經是清宮御醫的屈貴庭在一本民國時期的雜誌《逸經》第29期上發表一篇文章說:在光緒臨死的前三天,他最後一次進宮為皇上看病,發現光緒本已逐漸好轉的病情突然惡化,在床上亂滾,大叫肚子疼。沒過幾天,光緒便死了。這位御醫認為,雖不能斷定是誰害死了光緒,但卻可以肯定光緒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由於這些種種傳聞,光緒之死成為清末歷史上的一大疑案。那麼,光緒究竟是怎麼死的呢?想弄明白這個問題,就需要對光緒病案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太監作祟欺主天子忍氣吞聲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清宮醫案(也稱“脈案”)中,有大量光緒帝的病案。其中既有當年宮內御醫們為光緒帝診病用藥的檔案,也有光緒帝本人為使御醫們知其確切病史病狀而口述或親書的“病原”,尤其是光緒帝臨死前半年的“脈案”,保存得相當完整。這些珍貴的原始診病記錄,為我們揭開光緒帝的死因提供了重要而可靠的依據。

從這些“脈案”中我們發現,光緒帝從小就體質羸弱,失於調理。他自幼多病,長期遺精,關節炎嚴重,身體素質很差。如光緒帝在37歲時自己寫道:“遺精之病將二十年,前數年每月必發十數次,近數年每月不過二、三次,且有無夢不舉即自遺洩之時,冬天較甚。”“腿膝足踝永遠發涼”“稍感風涼則必頭疼體熱”“耳鳴腦響亦將近十年”。光緒帝常患感冒及脾胃病,用藥十分頻繁。體弱多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長年營養不良,據光緒帝身邊的太監寇連材的《宮中日記》記載,宮廷中皇帝的膳食很豐富,常常有上百道菜,但因為光緒帝沒有權勢,太監和廚師們就糊弄他,常常把上頓的剩菜下頓再擺出來,長年累月情況越來越嚴重,以致到後來大多數菜都是發餿發臭的道具,根本不能吃,光緒帝往往就吃擺在面前的一兩個新鮮菜,因此營養嚴重不良。有時光緒帝讓親近宮女為他開小灶,慈禧太后知道後還要申斥,說皇帝不應該這麼嬌氣,滿桌子菜不吃還開小灶。醇親王府有時想給光緒帝送菜進去,還要偷偷摸摸,怕慈禧太后和大太監知道。

慈禧壓制光緒皇帝精神鬱悶

除了身體羸弱,光緒帝的心理健康也從小就受到戕害。他4歲進宮,遠離親生父母,慈禧太后雖是他的親姨媽(光緒帝母親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但對他的管束卻非常嚴厲,不僅要他嚴格遵守各項宮廷禮節,還動輒嚴詞訓斥,使他從小就倍感孤獨,對慈禧太后異常恐懼,見了面如同老鼠見了貓,惶惶不可終日,精神上壓抑苦悶,非常人可比。

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帝成年並舉行大婚典禮後,慈禧太后迫於“祖制”,只好宣佈“歸政”於皇帝,自己退居頤和園去“頤養天年”。沒有了慈禧太后每天在宮中的恐怖陰影,光緒帝的身體狀況開始好轉。從病案記錄來看,在光緒十五年至二十四年之間,其診病吃藥的次數相對有所減少。

然而,到光緒二十四年末及二十五年以後,他的病情卻突然加重,體質直線下降。如光緒二十五年正月初二日的“脈案”寫道:“皇上脈息左寸關沉弦稍數,右寸關沉滑而數,兩尺細弱,沉取尤甚。面色青黃而滯,左鼻孔內腫痛漸消,乾燥稍減,時或涕見黑絲。”“進膳不香,消化不快,精神欠佳,肢體倦怠。”“下部潮溼寒涼,大便燥結,小水頻數。”從現代醫學角度來分析,光緒帝已患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關節炎或骨結核以及血液系統的疾病,到光緒二十六年以後,他的病狀已深入五臟,氣血雙虧,病勢開始嚴重。

政治鬥爭失敗光緒一蹶難復

身體狀況的突然惡化,與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光緒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春夏之際,光緒帝發動了戊戌變法,啟用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百日維新”,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既得利益,在朝廷中形成了“帝黨”與“後黨”的對立。九月六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並殺害了“戊戌六君子”,重新垂簾聽政。政治上的失敗使光緒帝進入了一生中最苦悶最痛苦的時期,從幼年就種下的病根也開始發作了。

光緒帝被囚禁在瀛臺,不僅失去了自由,還受到慈禧太后的多方凌辱折磨,一度甚至想將他廢掉。光緒帝終日驚恐,又無可奈何,曾哀嘆道:“朕並不如漢獻帝也!”在這種長期的急怒驚心的處境下,終於精神崩潰,舊病復發,日趨沉重,再也未能康復。

光緒死亡檔案揭開早逝之謎

由此可見,慈禧太后的精神折磨其實是光緒帝的主要病因,即便如此,我們卻不能說慈禧太后是直接謀害光緒帝的兇手,光緒帝也不是被人謀害而暴死的。因為從光緒二十五年前後,光緒帝的疾病突然惡化,日趨沉重,從未好轉。到光緒三十四年春季以後,已是病入膏肓,危在旦夕,不必他人謀害,也是必死無疑。這有光緒帝臨死前的“脈案”和他自書的“病原”等大量醫案可以作證。

如從御醫曹元恆在光緒三十四年三月初九日所寫的醫案內可知,光緒帝在臨死前半年內,病勢已十分嚴重,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虧損。在治療上已是寒涼藥及溫燥藥均不能用,醫生們已束手無策。到光緒三十四年五月,御醫陳秉鈞更在“脈案”上寫有“調理多時全無寸效”之語,說明御醫們對光緒帝的沉痾已無能為力。延及當年九月,光緒帝的病情更加複雜多變,臟腑功能已經全部失調,死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光緒帝本人對自己病情日益加重也十分著急,在他親書的“病原”中,一再指責御醫們無能。光緒三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他因自己的病雖“屢易方藥仍屬加重”而斥責御醫們“總系藥不對症”和“草率立方”。七月初八日,他訴說自己:“病勢遷延,服何藥總皆無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七月十七日,他責備禦醫“服藥非但無功,而且轉增,實系藥與病兩不相合,所以誤事!”八月初七日,他更申斥御醫是:“每次看脈,忽忽頃刻之間,豈能將病詳細推敲?不過敷衍了事而已。素號名醫,何得如此草率!”等等。這些斥責言詞反映出他當時焦躁絕望的心情。

當時的江蘇名醫杜鍾駿,在他所寫的《德宗請脈記》一書中,也對光緒帝的病情有詳細記載。杜鍾駿是在光緒三十四年七月以後,被徵召到京專為光緒帝治病的。他在七月十六日第一次入診後,立即對吏部尚書陸潤庠說:“我輩此來,本來是滿以為可以治好皇上的病,來博取微名,今天看來多半是徒勞無益,只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了。”可見早在此時,杜鍾駿就認為光緒帝的病已救治無望了。

光緒帝臨終時的病情,對於他的死因更能說明問題。從“脈案”來看,大約是在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前後,光緒帝的病情進入危急階段。十六日這天,他出現了肺部炎症及心肺衰竭的臨床症候,危急萬分。第二天有三名御醫入診,其中就有杜鍾駿,他們一致認為光緒帝已是上盛下虛,元氣大虧,已經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據杜鍾駿事後的描述,當時光緒帝氣促口臭,帶著哭聲問他:“你有何法救我?”杜問:“皇上大便如何?”光緒帝說:“九日不解,痰多氣急心空。”杜診斷出來,回到軍機處開藥方,藥案中有“實實虛虛,恐有猝脫”語。大臣們說:“你這樣寫病案,不怕皇上害怕嗎?”杜答:“此病不出四日,必出危險。現在不寫,將來一旦變出非常,我難負其責,所以不得不寫。”

到十月十九日,光緒出現胸悶氣短,咳嗽不斷,大便不通,清氣不生,濁氣下降,全身疲倦乏力的症狀。(醫案:“中氣虛損,不能承領上下,以致上而逆滿喘咳,下而大便不行。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通體為之睏乏矣!”)此時,御醫們一致“甚感棘手”。到二十日,光緒已經是眼皮微睜,流著口水的嘴角輕輕顫抖。(醫案:“目瞼微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動。”)這是現代所謂的中樞神經症狀,說明已危在旦夕。當天夜裡,光緒開始進入彌留狀態,肢體發冷,白眼上翻,牙關緊閉,神志昏迷。(醫案:“脈息如絲欲絕。肢冷,氣陷。二目上翻,神識已迷。牙齒緊閉,勢已將脫。”)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光緒的脈搏似有似無,眼睛直視,張嘴捯氣兒。(醫案:脈息“若有若無,目直視,唇反鼻扇,陽散陰涸”。)夜半,光緒帝進入彌留狀態,延至酉刻,終於“龍馭上賓”,與世長辭了。

從現代醫學上來分析,光緒帝主要是肺結核、肝臟、心臟及風溼等長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導致了抵抗力的下降,出現了多系統的疾病。其直接的死亡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合併急性感染所造成。從光緒親書“病原”及其“脈案”所載的病因病狀及死狀來分析,他自病重至臨終之時,其症狀演變屬於進行性加劇,並無特殊異常症狀出現,既無中毒或其他傷害性的徵象,也沒有突然性暴亡的跡象,應該是屬於正常的病亡,並非慈禧太后加害。但巧合有時恰恰反映了歷史的宿命,光緒皇帝就是命中註定一輩子也走不出慈禧太后的陰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