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爲什麼會被殺害?

袁崇煥為什麼會被殺害?

主要分為幾點

1 他殺了毛島主【也就是毛文龍,其實本人覺得毛文龍也沒什麼錯,主要原因就是袁崇煥同志覺得他不聽話 所以就把他斬了,當時崇禎聽到消息是非常害怕的,你想想皇太極在那邊鬧得不亦樂乎,好不容易有個好兄弟替崇禎擋了一會兒了,結果給袁督師給一刀剁了,但崇禎也不好說什麼,畢竟沒有幾個能用的人了】

2 很多清史裡寫的在這一段基本就是比較扯,後來崇禎要殺袁時記載是這樣的

袁崇煥為什麼會被殺害?

其實崇禎並不想殺袁崇煥。

十二月一日,逮捕袁崇煥的那天,崇禎給了個說法——解職聽堪。

這四個字的意思是,先把職務免了,再看著辦。

看著辦,也就是說可以不辦。

事實上,當時幫袁崇煥說話的人很多,看情形關幾天沒準就放了,將來說不定還能復職。

但九個月後,崇禎改變了主意,他已下定決心,處死袁崇煥。

為什麼?

對於這一變化,許多人的解釋,都來源於一個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

崇禎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北京城外無計可施的皇太極,決定玩個陰招。

他派人找來了前幾天抓住的兩個太監,並把他們安排到了一個特定的營帳裡,派專人看守。

晚上,夜深人靜之時,在太監的隔壁營帳,住進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用人類能夠聽見的聲音(至少太監能聽見),說了一個秘密。

秘密的內容是袁崇煥已經和皇太極達成了密約,過幾天,皇太極攻擊北京,就能直接進城。

這兩個太監不負眾望,聽見了這個秘密,第二天,皇太極又派人把他們給送了回去。

他們回去之後,就找到了相關部門,把這件事給說了,崇禎大怒,認定袁崇煥是個叛徒,最終把他給辦了。

故事講完了。

這是個相當智慧且相當胡扯的故事。

二十年前,我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曾相信過這個故事,後來我長大了,就不信了。

但把話說絕了,似乎不太好,所以我更正一下:如果當事人全都是小學二年級水平,故事裡的詭計是可以成功的。

因為這個故事實在太過幼稚。

首先,你要明白,崇禎不是小學二年級學生,他是一個老練成熟的政治家,也是大明的最高領導。

三年前,滿朝都是閹黨,他啥都沒說,只憑自己,就擺平了無法無天的魏忠賢;兩年前,袁崇煥不經許可,幹掉了毛文龍,他還是啥都沒說。

明朝的言官很有職業道德,喜歡告狀,自打袁崇煥上任,他的檢舉信就沒停過,說得有鼻子有眼,某些問題可能還是真的,他仍然沒說。

敵軍兵臨城下,大家都罵袁崇煥是叛徒,他脫掉自己的衣服,給袁崇煥披上,打死他都沒說。

所以最後,他聽到了兩個從敵營裡跑出來的太監的話,終於說了:殺掉袁崇煥。

無語,徹底的無語。

我曾十分好奇,這個讓人無語的故事到底是怎麼來的。

經過比對記載此事的幾十種史料,我確定,這個故事最早出現的地方,是清軍入關後,由清朝史官編撰的《清太宗實錄》。

明白了。

記得當年我第一次去看清朝入關前的原始史料,曾經比較煩,因為按照常規,這些由幾百年前的人記錄的資料,是比較難懂的,而且基本都是滿文,我雖認識幾個,但要看懂,估計是很難的。

結果大吃一驚。

我看懂了,至少明白這份資料說些什麼,且毫不費力,因為在我翻開的那本史料裡,有很多繡像。

所謂繡像,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插圖,且畫工很好,很詳細,打仗、談事都畫出來,是個人就能看明白。

後來我又翻過滿洲實錄,也有很多插圖,比如寧遠之戰、錦州之戰,都畫得相當好。

這是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古代的插圖本圖書很多,比如金瓶梅、西遊記等等,但通常來講,類似政治文書、歷史記錄之類的玩意,為示莊重,是沒有插圖的,從司馬遷、班固,到修明史的張廷玉,二十五史,統統地沒有。順便說句,如果哪位仁兄能夠找到司馬遷版原始插圖史記,或是班固版插圖漢書,記得通知我,多少錢我都收。

袁崇煥為什麼會被殺害?

疑惑了很久後,我終於找到了答案——文化。

後金是遊牧民族,文化比較落後,雖說時不時也有范文程之類的文化人跑過去,但終究是差點,漢字且不說,滿文都是剛造出來的,認識的人實在太少。

但這麼多年,都幹過些什麼事,必須要記,開個會、談個話之類的,一個個傳達太費勁,寫成文字印出去,許多人又看不懂,所以就搞插圖版,認字的看字,不認字的就當連環畫看,都能明白。

而在軍事作戰上,這點就更為明顯了。

努爾哈赤、皇太極以及後來的多爾袞,都是卓越的軍事家,能征善戰,但基本都是野路子練出來的,屬於實幹派。在這方面,明朝大致相反,孫承宗袁崇煥都是考試考出來的,屬於理論派。

打仗這個行當,和打架有點類似,被人拍幾磚頭,下次就知道該拿菜刀還是板磚,朝哪下手更狠,老是當觀眾,很難有技術上的進步。

所以在戰場上,捲袖子猛幹的實幹派往往比讀兵書的理論派混得開。

但馬克思同志告訴我們,理論一旦與實踐結合,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成功範例如孫承宗等,都是曠世名將。

皇太極等人及時意識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於是他們擺事實,找差距,決定普及理論。

在明朝找人來教,估計是不行了,所以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讀兵書。反正兵書也不是違禁品,找人去明朝採購回來,每人發一本,慢慢看。

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託人到關內去買,但採購員到地方,就傻眼了。

因為從古至今,兵書很多,什麼太公兵法、孫子兵法、六韜三略且不說,光是明代,兵書就有上百種,是出版行業的一支生力軍。

面對困難,皇太極們沒有氣餒,他們經過仔細研討比較,終於確定了最終的兵法教材,並大量採購,保證發到每個高級將領手中。

此後無論是行軍還是打仗,後金軍的高級將領們都帶著這本指定兵法教材,早晚閱讀。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三國演義》。

其實沒必要吃驚,畢竟孫子兵法之類的書,確實比較深奧,到京城街上拉個人回來,都未必會讀。要讓天天騎馬打仗的人讀,實在勉為其難,當時《三國演義》裡的語言,大致就相當於是白話文了,方便理解,而且我相信,這本書很容易引起後金將領們的共鳴——有插圖。

沒錯,答案就在這本書中。

所謂反間計的故事,如不知來源,可參考《三國演義》之蔣幹中計,綜合上述資料,以皇太極們的文化背景,能編出這麼個故事,差不多了。

但更關鍵的,是下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編這個故事。

這個問題困惑了我三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找到了答案——我的答案。

我認定,這是一個陰謀,一個蓄謀已久且極其高明的陰謀。

關於此陰謀的來龍去脈,鑑於本人為此思考了很久,所以我決定,歇口氣,等會再講。

其實改變崇禎主意的,並不是那個幼稚的反間計,而是一次談話。

這次談話發生在一年前,談話的兩個人,分別是內閣大學士錢龍錫,和剛剛上任的薊遼督師袁崇煥。

談話內容如下:

錢龍錫:平遼方略如何?

袁崇煥:東江、關寧而已。

錢龍錫:東江何解?

袁崇煥:毛文龍者,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除之。

翻譯一下,意思大致是這樣的:錢龍錫問,你上任後準備怎麼幹。袁崇煥答,安頓東江和關寧兩個地方。錢龍錫又問:為什麼要安頓東江。

袁崇煥答:東江的毛文龍,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殺了他。

按說這是兩人密談,偏偏就被記入了史料,實在是莫名其妙。

而且這份談話記錄看上去似乎也沒啥,錢龍錫問袁崇煥的打算,袁崇煥說準備收拾毛文龍,僅此而已。

但殺死袁崇煥的,就是這份談話記錄。

崇禎二年(1629)十二月七日,御史高捷上疏,彈劾錢龍錫與袁崇煥互相勾結,一番爭論之後,錢龍錫被迫辭職。

著名史學家孟森曾說過,明朝有兩大禍患:第一是太監,其次是言官。

我認為,這句話是錯的。言官應該排在太監的前面,如太監是流氓,言官就是流氓2.0版本——文化流氓。

鑑於明代政治風氣實在太過開明,且為了保持政治平衡,打朱元璋起,皇帝就不怎麼管這幫人。結果脾氣越慣越大,有事說事,沒事說人,逮誰罵誰,見誰踩誰(包括皇帝),到了崇禎,基本已經形成了有組織,有系統的流氓集團,許多事情就壞在他們的手裡。

在這件事上,他們表現得非常積極,此後連續半年,關於袁崇煥同志叛變、投敵乃至於生活作風等多方面問題的黑材料源源不斷,一個比一個狠(許多後人認定所謂袁崇煥投敵賣國的鐵證,即源自於此)。

就這麼罵了半年,終於出來個更狠的。

崇禎三年(1630)八月,山東御史史範上疏,彈劾錢龍錫收受袁崇煥賄賂幾萬兩,連錢放在哪裡,都說得一清二楚。

太陰險了。

在明代,收點黑錢,撈點外快,基本屬於內部問題,不算啥事,但這封奏疏卻截然不同。

因為他說,送錢的人是袁崇煥。

這錢就算是閻王送的,都沒問題,惟獨不能是袁崇煥。

因為袁崇煥是邊帥,而錢龍錫是內閣大臣。按照明朝規定,如果邊帥勾結近臣,必死無疑(有謀反嫌疑)。

十天後,崇禎開會,決定,處死袁崇煥。

崇禎二年(1629)十二月袁崇煥入獄,一群人圍著罵了八個月,終於,罵死了。

事情就是這樣嗎?

不是。

在那群看似漫無目的,毫無組織的言官背後,是一雙黑手,更正一下,是兩雙。

這兩雙手的主人,一個叫溫體仁,一個叫周延儒。

周延儒同志前面已經介紹過了,這裡講一下溫體仁同志的簡歷:男,浙江湖州人,字長卿,萬曆二十六年進士。

這兩人後面還要講,這裡就不多說了,對這二位有興趣的,可以去翻翻明史。順提一下,很好找,直接翻奸臣傳,周延儒同志就在嚴嵩的後面,接下來就是溫體仁。

應該說,袁崇煥從“聽堪”,變成了“聽斬”,基本上就是這二位的功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