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刻意製造困難讓孩子不再玻璃心?拜託,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樣

想刻意製造困難讓孩子不再玻璃心?拜託,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樣

前幾日看到一則新聞,安徽一名高二的學生因為在開學典禮上微笑,被老師當眾責罰,用筆紙拍頭、面對全校罰站。

男生不堪其辱,隨後跳樓身亡。

想刻意製造困難讓孩子不再玻璃心?拜託,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樣

想刻意製造困難讓孩子不再玻璃心?拜託,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樣

評論裡除了質疑老師的處理方式是否得當以外,點贊最多的幾條都認為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肯定是家裡太溺愛了,應該讓孩子多吃點苦,就不會那麼脆弱了。”

我想,僅憑一則短短的視頻,真的沒辦法對其中一方妄加評判。究竟這個孩子的性格、成長環境是怎麼樣的,他又經歷了哪些事情,才釀成這起悲劇的,我們無從知曉。

不過說到心理承受能力差這個問題,倒讓小暖想起了很多父母關心的“挫折教育”。

很多父母都吐槽,自家娃實在太玻璃心。

積木搭不好、參加比賽輸了就大哭大鬧,受了家長一點點批評或者某些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就離家出走、絕食抗議。

做父母的都覺得,是不是現在的孩子都過得太風平浪靜,太順當了,所以才那麼沒有抗挫能力。

“從小就這麼玻璃心,長大了可怎麼辦?多吃點苦頭鍛鍊鍛鍊!”

怎麼才能讓這些溫室裡的花朵經得住風雨?於是,很多人想到了:一定要製造機會,讓孩子們吃點苦頭,嚐嚐受挫的滋味。

想刻意製造困難讓孩子不再玻璃心?拜託,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樣

很多父母也的確是這麼做的,特別是我們上一輩的父母。

朋友小H婚後,和父母住的不算遠,但除了必要的探望,小H都儘量不回父母家。時不時地就住在孃家享受做女兒的待遇這種事,小H想都不敢想。

她說,每次和父母相處,都讓她內心極度受挫,這種喪到極點的感覺只想讓她逃得遠遠地。

比如每次和父母聊起來公司的爾虞我詐,聊起來同事之間的各種穿小鞋,父母沒有一次是站在她這邊真心安慰她的,他們總是說:

“你自己肯定也有做錯的地方,否則人家為什麼不給別的同事穿小鞋?別總抱怨別人,先管好你自己再說。”

這樣的話,一遍又一遍將她童年的傷疤掀起來,又撒上細細的鹽。

她想起上高中那會,媽媽知道班上有男同學喜歡她,跑來找她談話,她以為媽媽會說她“多拿出點精力好好學習”,可沒想到媽媽卻對她說:

“你有這麼好嗎,人家怎麼會喜歡你?他們肯定是不知道你的缺點。”

她聽完後,晚上睡覺一個人躲在被子裡哭。不是因為媽媽罵她,而是因為她無時無刻不在否定自己。

上大學那會,她曾經找父母談過,問他們:

“為什麼總是喜歡打擊自己的女兒,讓女兒變得非常自卑呢?”

她說,她永遠記得父母當時回答她的話有多麼的篤定,彷彿自己做了一件多麼正確的事情:

“等你做了父母就明白我們的苦心啦!

我們那是對你的磨練。

這點打擊都經受不住,到社會上還怎麼混?”

可能大家都想知道,從小在父母“挫折式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小H,抗挫力是不是特別強?

然而,並沒有。

小H說,每次在工作上遇到點挫折,她就特別容易心灰意冷。別人眼裡可能那都不是事,到她這就怎麼也過不去。

她總覺得是自己做的有問題,或者自己能力不行,才導致了某些事情的失敗和不順。

小H父母所謂的“挫折教育”,更像一種故意和孩子過不去的行為,讓孩子感受不到愛和支持,反而內心充滿自卑。

這哪裡是在幫娃培養抗挫力?分明是在坑娃。

就像現在提到母親,仍然會下意識的回頭驚恐得心跳加快的陳喬恩。

想刻意製造困難讓孩子不再玻璃心?拜託,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樣

像至今仍然對父母的嚴苛管教心有餘悸的董卿。

想刻意製造困難讓孩子不再玻璃心?拜託,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樣

在父母眼中的所謂磨練,在孩子心中卻是傷痕。

這也是很多人在提到“挫折教育”時,經常會走入的誤區。在他們看來,挫折教育,就是不斷給孩子製作挫折,提高他們的抗打擊能力。

他們永遠不明白:

打擊無法孕育自信,愛才可以。

想刻意製造困難讓孩子不再玻璃心?拜託,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樣

不必去尋找挫折,生活本身就是一場磨鍊

記得一部電影的臺詞曾說:

不必去尋找挫折,生活自會磨鍊你。

這讓我想起,當年樂嘉帶著四歲多的女兒,徒步沙漠,挑戰極限,在孩子已經過敏、腿部紅腫的情況下,仍然執意讓孩子堅持走完。

想刻意製造困難讓孩子不再玻璃心?拜託,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樣

他眼中的這種“磨練”,在更多人看來,對於孩子來說,更像一場折磨。

那些說現在的孩子像生活在蜜罐裡一般,無風無浪,天下太平的人們,你們真的認為孩子所經歷的挫折還不夠多嗎?

從喝奶被嗆,到嘗試翻身屢戰屢敗,到第一次學走路不斷摔跤,再到無法將兩塊積木摞在一起,無法將釦子扣上,第一天獨自在幼兒園因為想家而大哭……

雖然小人兒才來到人世幾年,要經歷的挫折已經可以繞地球一週。

也許你會認為,這些小事根本算不上挫折。

那什麼才算?飢餓與貧窮?比起挫折,那些更像是苦難。不同的外部環境,不同的年齡,所遭遇的挫折也必然會不同。

我們總習慣以自己的能力,去揣測孩子們的挫折,其實那些在我們看來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對於他們來說都可能是無法逾越的大山。

挫折教育,不是讓父母為孩子製造絆腳石,而是要在這些孩子們每天都會面對的,自然而然的挫折中,告訴他們:

“跌倒了如何爬起來,重新前進”。

這種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戰勝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被稱為抗挫力或者逆商。

逆商低的人,往往把每一次的逆境都當成絕境。

想刻意製造困難讓孩子不再玻璃心?拜託,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樣

曾經看過一個調查,是關於那些在絕境中的人都有著怎樣的內心感受。有兩點是被普遍提到的:

一是覺得孤立無援、二是認為無能為力。

而對於孩子的挫折教育,轉變他們的那枚玻璃心,突破點也在上述兩點上。

本質上,挫折教育給的不是挫折,而是愛。

愛才是堅定的支持,能在孩子們遇到挫折時,化解他們內心的無助感。彷彿造一間足夠溫暖的房間,讓他們有熱量去抵抗心靈的嚴冬。

當孩子因為反覆搭不上積木而大哭時,不要說:“這點小事,有什麼可哭的!”

當孩子因為走路跌倒而哭鬧時,不要說:“怎麼這麼大了,走路還不小心!”

當孩子因為被其他小朋友欺負傷心時,不要說:“肯定你也有錯,要不人家怎麼不欺負別人呢?”

當孩子因為沒有得到好成績而難過時,不要說:“哭有什麼用,反省自己哪裡做的不好下次才能考好!”

如果我們不首先承認孩子的“挫折”,又何談接下來的引導與教育?

當孩子感覺世界對自己關上了所有的窗時,我們要讓他們知道,依然有一扇大門永遠為他們敞開著,這扇大門就是我們的接納與鼓勵。

雖然我們無法代替他們去戰勝挫折,但我們可以用愛與支持,為他們蓄滿能量之杯,幫助他們聚積穿越沙漠與荊棘的動能。

想刻意製造困難讓孩子不再玻璃心?拜託,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樣

在挫折中,學會如何爬起來

允許孩子發洩失敗的情緒,陪伴並且鼓勵他們,是挫折教育的第一步。

但我們不能就此止步,幫助他們化解內心的“無能為力”,變失控為掌控,才是挫折教育最重要的一步。

當孩子們遇到困難時,他們的無力感,很多時候來源於我們的過度代勞和包辦。

拼一盒樂高,孩子幾次因為拼錯失敗而哇哇大哭,我們覺得比起一次又一次的安慰與引導,幫他們拼完要來得更快更省力;

穿一條褲子,孩子幾次將兩條腿伸進同一個褲籠,我們覺得比起一次又一次的鼓勵和指導,幫他們穿好更能節省時間;

玩一盤桌遊,孩子每次都會因為輸掉遊戲而大吵大鬧,我們覺得比起一次又一次的勸導,故意輸給他們也許更能讓他們有信心。

我們一面在該讓孩子品嚐失敗的滋味時,剝奪了他們的機會;一面又嫌他們經歷的挫折太少,故意製造挫折。如此擰巴,又何談挫折教育?

就像前幾日,潼潼幼兒園的老師佈置作業,讓孩子們每天觀察月亮的形狀並畫下來,連續記錄一週。潼潼對這個作業相當感興趣,完成得超級認真,每天主動記錄,再晚也要畫完再睡。

想刻意製造困難讓孩子不再玻璃心?拜託,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樣

到了交作業那天,妞興奮地自己把畫冊放在書包裡帶到學校。沒想到,潼潼竟然成為班裡唯一一個完成了全部作業並且還在約定時間帶來了幼兒園的孩子。

她和我說起當時的情景:有的孩子沒畫完,有的是畫完了忘記帶來了。同學們紛紛說“我媽媽沒幫我帶著”、“我姥姥沒幫我帶著”,但老師說: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應該自己想著帶。”

老師說的這話,我是舉雙手贊同並且一直在努力踐行的。幼兒園佈置的作業,我基本上從來不代勞她完成,即便是她畫的沒那麼漂亮,做的手工沒有那麼好看,我都更願意讓她自己來做。

我也不會反覆提醒她完成作業並且收進書包中,我希望我的“懶惰”能幫她學會自己管理自己。

當然,她之前也有幾次忘記帶作業。

但當她看到幼兒園其他同學得到了老師的獎勵,而自己卻沒有的時候,那份小小的失落和挫敗感是真的會提醒她下次記得的。

所以,我並不會因為擔心她要承受這種自然結果帶來的挫折,而越俎代庖不斷提醒和幫她完成本來是她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孩子應該感受到生活裡自然而然的挫折。

只有品嚐過這種失敗的滋味,才能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去戰勝挫折。

想刻意製造困難讓孩子不再玻璃心?拜託,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樣

要讓孩子輸得起,父母不能太想贏

還有的時候,孩子們輸不起的原因,是父母們太想贏。

我們過分注重結果的價值觀,也會影響到孩子看待失敗與挫折的態度。

“你的積木搭的真高”、“你的畫畫的好漂亮”、“你自己穿衣服穿得好快”,只有當一個好的、令人滿意的結果出現時,我們才會去誇獎孩子。

所以,當孩子們達不到這些標準時,他們會因為得不到我們的誇獎、害怕失去我們的寵愛,而變得脆弱、沮喪甚至不堪一擊。

難道要求我們,在孩子做的好的時候不誇獎,在孩子做的糟糕的時候表揚他們?

當然不是,與其說誇獎,不如說,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鼓勵孩子。

比起鼓勵結果,更鼓勵過程。鼓勵他們在每一次微小的失敗後,不斷嘗試的努力;鼓勵他們在每一次小小的挑戰背後,迎難而上的姿態。

前兩天潼潼剛剛搭好一盒我新買的樂高,一不小心碰掉了地上,摔成了幾塊。她撇著小嘴幾乎快哭出來,喊著:

“我再也不搭了!”

我趕忙走過去,拍拍她的後背安慰她:

“哎呀,這麼漂亮的飛機摔碎了,潼潼肯定特別難過吧。一想到又得重新搭一遍,是不是有點煩了。”

受挫的情緒被理解之後,她似乎變得好受一些,我接著鼓勵她:

“媽媽之前看這個圖紙,有幾個地方對你這個年齡來說,還挺難搭的,比如這個車門。你是怎麼做到的,能再給媽媽演示一遍嗎?已經搭過一次,這次你一定會更加順利的!”

聽我這麼說完,妞又重新打開圖紙,給我指哪幾個步驟她拼了好幾次才拼對,接著一點點重新開始搭起來。

當她再一次搭好,拿給我看時,她激動地跟我說:“媽媽你看,我這次搭得可快了。就像你說的,多練習一次,就更容易了。”

她的言語和眼神間,透露出她發自內心的驕傲和自豪,寫滿了成就感。

我趕快趁機繼續鼓勵她:

“剛才樂高摔碎了,潼潼沒有放棄,又重新搭了一遍,媽媽很佩服你的耐心和努力。我發現你第一次搭的時候,那些搭了好幾次才成功的步驟,這次一次都能搭好,真的很棒呢!”

被我的鼓勵點燃的潼潼,開開心心地又打開一盒新樂高,興奮地拼起來。

正是我們這樣的鼓勵,傳遞給孩子一種“只要自己不斷努力,一定會做得更好”的心理暗示,這也是培養他們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一種方法。

關於這一點,小暖之前寫過一篇 裡面詳細介紹瞭如何幫助孩子養成這種思維模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看一看。

還有前兩天寫的那篇關於如何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文,文章中的那些方法,在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時,也同樣適用。

想刻意製造困難讓孩子不再玻璃心?拜託,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樣

挫折教育,從來都不是刻意給孩子製造挫折,而是在他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教育他們如何處理。

就像能磨出珍珠的河蚌,並不是靠肉搏去磨砂礫,那層為了避免疼痛而分泌出的珍珠質,才是它們抵抗砂礫的鎧甲。

當生活已經足夠粗糲到可以磨練孩子,我們能給他們的“珍珠質”,是愛與支持、鼓勵與引導。

我們要將那束光,種在孩子心上。

只要相信陽光,便不會畏懼黎明前的黑暗。

想刻意製造困難讓孩子不再玻璃心?拜託,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