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舊民俗之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亦稱“仲秋節”、“秋節”、“團圓節”、“女兒節”、‘八月節”等。是我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時在夏季八月十五日,因是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興平舊民俗之中秋節

它的來歷傳說有二:

一是漢族人民用月餅傳信,組織動員反擊元朝統治者,信中約定八月十五的晚上,一齊動手殺“韃子”。

興平舊民俗之中秋節

二是明朝的名將戚繼光領兵在沿海地區抗擊來犯的倭寇時,所帶食用的乾糧是糖餅,因在這一天內打了勝仗,以糖餅作紀念,叫“光餅”,後傳為月餅。

興平舊民俗之中秋節

這一晚,月亮最大、最圓,月色也十分美麗。人們把月亮看作團圓的象徵。故有“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敬神仙”之說。是夜,人們在院子裡設香案,獻上瓜果、香餅,烙制的麥面鍋盔饃,形圓邊光,有臉盆大,內有芝麻和佐料,稱為“月餅”。

興平舊民俗之中秋節

興平舊民俗之中秋節

月升中天時,點燭焚香,頂禮膜拜,敬奉月神。月餅象徵月神,護佑全家團圓,鮮果意味著榴多貴子,事(柿)如意。敘說“廣寒仙宮”的傳說,共享天倫之樂。第二天,將“月餅”切成小塊,各家互贈,以求和睦、團結和友好,也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興平舊民俗之中秋節

中秋節時,女兒要給孃家奉送月餅,孃家也在分享“月餅”時為出嫁的女兒送一塊。

興平舊民俗之中秋節

解放後,“敬月”變成了“賞月”,內容更加豐富。“文革”後,此俗日漸簡化。不過“八月十五玩月節”倒挺有趣,久傳不衰呢?

興平舊民俗之中秋節

民間還流傳一個關於中秋節的民間故事。

很早以前,有戶人家收了個童養媳,婆婆把這娃給的扎。

興平舊民俗之中秋節

每到夜裡有月亮時總讓娃借月光紡綿花。有一年八月十五,月亮又明又亮,婆婆便給這童養媳發下棉花,讓她趕天亮紡完。

興平舊民俗之中秋節

這天夜裡,一家人都乘涼玩月去了,唯有這童養媳手搖紡線車兒忙活呢。天明時要向婆婆交線哩。這娃也不敢怠慢,就藉著月光加緊紡線。平時一夜只能紡三兩棉花,今夜苛刻的婆婆一下給她七兩多。

興平舊民俗之中秋節

到了半夜,這婆婆和兒子回房睡覺去了,只留下童養媳在月下忙活。過了半個時辰,她也困了,迷迷糊糊打起了盹。突然她的頭碰到了紡車拐拐上,一下碰靈醒了。她抬頭一看月亮,估摸已過三更啦,再一看眼前的棉花,我的媽呀,還有多半呢。心想今夜紡不完啦,婆婆趕天明要收線,咋交待呢?不由傷心地落下淚來。她哭著哭著,忽然從月亮裡飄出一隻龍船來,有個白鬍子神仙撐著船向她划來。白鬍子神仙見這娃到了半夜還忙活哩,便說:“小小孩童快去睡吧!”可這娃知道自己不能睡,便好象沒聽見一樣。

興平舊民俗之中秋節

白鬍子神仙見這娃不動彈,就變了小鬼,想把這娃嚇回房去。這一下,可真靈,童養媳一看,大叫一聲,急忙躲進房中去了。可她咋能睡覺呢,便從門縫向外看動靜。只見小鬼又變成白鬍子神仙搖著佛珠,從月亮上招來七位仙女,這七位仙女來到紡車前,有的擰,有的紡,不到半個時辰就把剩下的棉花紡成線啦。這娃一看喜得咪著眼睛睡著了。

興平舊民俗之中秋節

到了第二天,婆婆來收線,怪了,一把把棉花卻成銀錢,再看紡車,也變成了金的了。婆婆便問童養媳是怎麼回事。這娃就把夜裡的事照實說了。婆婆心想,聽老先人們說月亮裡有仙人劃龍船給人間散福,不過有福的人才能碰上,看來,這娃是個有福之人,往後婆婆再也就沒有虐待童養媳了。

興平舊民俗之中秋節

從此,在八月十五夜裡,人們到半夜以後,都想看到月仙和龍船飛來給自己散點福氣;也有人等著刀亮上的搖錢樹能給落下個元寶來,盼望著能交個好運。

興平舊民俗之中秋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