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走不出舒适圈?原来大脑有这三个抵抗机制!

为什么我们走不出舒适圈?原来大脑有这三个抵抗机制!

「低买高卖」,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基本基础知识。但是,我们在投资时,很常却会「高买低卖」!我们都很清楚投资的道理,但是为什么我们无法根据我们知道的道理来行动?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赛勒证明,这是因为人类大脑的特质影响了我们的决策。而这些特质,同时也是我们离开不了舒适圈的原因。

我们都认为自己是理性的,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赛勒(Richard Thaler) 并不认同。他觉得人类并不理性,而我们心里的各种缺陷,很常会导致我们误判市场的讯息。这个为他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离开不了舒适圈。

为什么我们走不出舒适圈?原来大脑有这三个抵抗机制!

(图片撷取:New Yorker)

创新点:就算知道只需要付出微薄代价去改变,就能够带来极大的好处,我们也会选择安于现状。

本文3 大重点:1. 夸大失去的痛苦,低估改变的快乐。2. 决策时,容易被回忆的事件,会被赋予更大的权重。3. 排斥改变,让我们都被选择保持现状。

1. 夸大失去的痛苦,低估改变的快乐

赛勒发现,当我们拥有一样东西时,我们就会高估它的价值。所以,当我们决定要卖出这些东西时,往往就会要求比它本身更高的价格。因此,当我们用某个价钱买下了某档股票后,我们一点要等价钱高过我们购买的价钱才愿意出售。所以,当股票的价钱往下掉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错过「打平」的机会。而赛勒称这种状况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赛勒解释说,这也和人类特质中对「损失的厌恶」(Loss Aversion) 有关联。我们对「损失」会比「得益」有更强烈的感觉。所以,我们都会尽量避免损失,而不是争取得益。

为什么我们走不出舒适圈?原来大脑有这三个抵抗机制!

另外,「锚定效应」(Anchoring) 也让我们过度依赖第一次得到的讯息来下判断。在上面的例子里,我们第一次购买股票的价格,就会成为我们的「锚点」,而之后不管这档股票的表现如何,我们都会用「锚点」来评估它。所以,当股票的价格比一开始买进的时候低,我们就不愿将它卖出。

上述这些「特质」,不但影响了我们的经济行为,也导致我们不愿意离开舒适圈。

每当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禀赋效应」会导致我们认为目前拥有的一切,都比未来可能得到的珍贵。我们也会因为对「损失的厌恶」而过度跨大失去目前一切的痛苦,而低估找到改变带来的快乐。最后,目前的一切就会成为我们的「锚点」让我们就算要改变,也难以跳出既有的框架,导致我们认为「一动不如一静」。

例如,当我们决定转换工作的时候,这些特质会让我们觉得目前的工作比外面其他的机会都来得好,也会让我们因为害怕失去既有工作,而没有看到新工作带来的机会。

2. 决策时,容易被回忆的事件,会被赋予更大的权重

另外,「可得性捷思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 也导致我们持续停留在舒适圈。

根据赛勒,我们在做决策时,会倾向于采用容易取得的资讯做判断。如果我们可以很容易或快速的回忆起某些事情,这些事情就会成为我们决策的基准。因此,最新或记忆最深的信息,会对我们的决策造成最大的影响。

例如,当被问到「坐飞机危不危险」时,我们会想起上一次从新闻中看到空难的惊险画面。由于我们对这些画面的印象深刻,所以我们就会直觉的判断「坐飞机是危险的」。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思考空难的机率,我们其实就会发现,坐飞机其实并不危险。

很多店家都知道如何利用我们的这个特性,因此他们会在店的门口张贴一堆特价商品的海报。当我们进入店中消费时,我们就会因为记得它提供很多的特价品,而相信这家店里面所卖的东西都比较便宜。

为什么我们走不出舒适圈?原来大脑有这三个抵抗机制!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心理学教授就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班上的同学分成两组,然后请他们为他教学的表现评分。第一组的同学,他请他们列出两项教授需要改进的地方,而第二组同学,则是请他们列出十项。结果,他发现第二组同学的给的分数都比较高,因为,他们无法会想起十项教授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觉得既然想不起,那教授一定是教得非常好。

当我们想要跨出舒适圈的时候,也会被「可得性捷思法」所影响。因为我们对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有非常充分的资讯,所以,我们会赋予现况较大的权重。相反的,由于我们对于舒适圈外的事物所知甚少,所以会排斥它,并且不将它列入成为考量的基准。最后,我们就会选择保持现状。

3. 排斥改变,让我们都被选择保持现状

我们都是惯性的动物,都不喜欢「改变」。因此,如果能够选择,我们都会希望保持现状。

赛勒认为,「现状偏见」(Status Quo Bias) 令我们选择不做任何事情,就算知道只需要付出微薄代价去改变,就能够带来极大的好处。

我们都知道储蓄很重要,也知道另外开设一个「只进不出」的专门储蓄户口,能够让我们更快速的存钱。但是,我们却懒得去多开一个户口,于是,我们在领到薪资后,都会把大部份的钱花掉,每个月都达不到储蓄的目标。

为什么我们走不出舒适圈?原来大脑有这三个抵抗机制!

因此,赛勒建议政府机构使用「轻推」(Nudge) 的机制,鼓励人民执行正确的行为。例如,美国政府在2006 年通过了一则法令,鼓励企业自动将员工加入退休储蓄计划。虽然员工们随时可以退出这个计划,但是,由于「现状偏见」,大部份的员工在被自动加入后,都会选择继续。

2011 年,赛勒估计到了2013 年时,将有410 万名员工加入这个计划,而美国的国民储蓄总额也将增加76 亿美元。

在人生中,我们也同样的不喜欢「改变」。很多时候我们明知「改变」是必须的,但是最后却选择了留在舒适圈内。或许,我们也需要设立「轻推」机制(例如:设定每隔3年就自动将离职信寄给目前的老板?)以鼓励我们踏出舒适圈,积极的面对新的挑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