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BI與敏捷BI之戰,企業到底如何抉擇?

在我們的億信BBS,有一位薏米提問引起了辰哥的注意:

傳統BI與敏捷BI之戰,企業到底如何抉擇?

這個問題在億信社區獲得了非常高的關注度,看來是非常多薏米都有的疑問。於是辰哥決定,今天就跟大家來聊聊“什麼是自助式BI,與傳統BI相比又有哪些優劣勢?”

首先,辰哥要為大家舉個栗子:

大家都知道相機不管使用了什麼技術,大都分類為:單反相機、傻瓜相機(自動相機、卡片機)、手機的拍照功能。

大眾主要使用的都是自動相機。自動相機普及率很高,基本上一般的家庭至少一臺。手機拍照功能主要也是大眾使用,不需要有太多的專業知識,就可以很好地使用。隨著手機拍照功能的逐步強大,基本上淘汰了自動相機系列產品。

而專業人員使用的一般都是單反相機。這個群體主要追求拍攝照片的各種技術,以及照片的高質量。

正如專業相機及大眾相機的區別,辰哥將來談談自主式BI與傳統BI的區別——

什麼是自助式BI呢?定位給業務人員使用,業務人員在沒有技術背景下,可以基於已有的數據自己做出各種分析報表。相當於相機中的自動相機或者手機拍照功能,希望使用的是工具的易用性和隨時可得的特性。

那什麼是傳統BI呢?傳統BI即定位於給技術人員使用,通過技術人員開發實施各種分析查詢報表和報告等功能,然後部署成系統,最終發佈給業務人員使用。相當於相機中的單反相機,希望使用的是開發設計的強大功能,滿足各種複雜業務需求的靈活性和擴展性。

從自助式BI實際的發展階段來看,以下這幾種發展階段是在傳統BI的基礎上,逐步演變的:

第一階段:基於已有數據指標和維度的自助式拖拽分析技術人員在數據倉庫和數據集市的基礎上,按照業務口徑組織好對應的指標和維度,業務人員基於已有的指標和維度,可以自主的實現自己想要的查詢條件、分析結果;

傳統BI與敏捷BI之戰,企業到底如何抉擇?

第二階段:基於指標管理的自助式拖拽分析

有了基礎指標和維度後,業務人員基於已有的指標和維度,可以自定義加工出新的指標和維度。並基於新的指標維度體系,進一步實現自助式的拖拽分析;

傳統BI與敏捷BI之戰,企業到底如何抉擇?

第三階段:基於各種源數據的敏捷自助式分析,即敏捷BI

業務人員拿到源數據後,可以在工具的幫助下,自主地進行數據模型設計、數據處理和調整實現、數據分析,完全不需要技術人員的介入;

傳統BI與敏捷BI之戰,企業到底如何抉擇?

第四階段:基於各種源數據的智能自助式分析,即智能自助分析

業務人員拿到源數據只要上傳到系統,並通過類似搜索框式的自然語言或者關鍵詞搜索,就能搜索到所需要的數據分析結果。這時的自助式BI已不再需要業務人員操作多複雜的工具和步驟,已發展至智能自助分析階段,即是自助式BI的最終發展方向。

據辰哥所知,有傳統BI及敏捷BI成熟經驗,且已開始佈局智能自助分析的廠商,目前我們億信華辰在研發的智能自助分析產品【智問】值得期待。

傳統BI與敏捷BI之戰,企業到底如何抉擇?

當然,從系統的簡便性上來看,用傳統BI做出來的報表分析頁面直接給業務用戶使用,業務用戶只需點擊或拖拽即可獲得信息結果。而智能式自助BI需要錄入或者語音輸入比較多的語言或者關鍵詞。前者從簡便性上相對簡單易得一些,但看到的都是由技術人員預先開發好的各種功能,而不能按業務人員的要求靈活體現數據的業務價值。

在國內市場,自助式BI與傳統BI各有什麼優劣勢呢?

根據前面的分析,自助式BI與傳統BI從使用角度由於定位的直接使用人群不一樣,因此一般是相互補充的關係,而不是競爭的關係,所以各自的優劣勢比較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就如有手機拍照的功能,同樣也需要有專業單反相機的功能。

眾所周知,目前相機廠商在推出微單,微單的市場目標是想引導以前使用卡片機的大眾回來,如果微單的定位是去爭奪單反相機的市場,那對廠家來說沒有什麼意義。雖然微單既有單反的功能又有卡片機的特性,但從與手機拍照功能的易用性和隨時可得性相互PK,還是非常不佔優勢。除非有一天,微單的功能嵌入到手機中,還不影響手機的重量、大小和耗電,但目前看難度非常大。

因此,面對各種BI產品,企業在選擇時,就一定要分析清楚所選擇工具的使用場景並且一定要選擇對應場景的主打產品。傳統BI場景就選擇傳統BI,敏捷BI場景就選擇敏捷BI,對那些既需要實現傳統BI,又需要實現敏捷BI的場景,可分別選擇兩個對應的產品,而不要去選擇那種二合一的產品,具體原因不細說,想想微單的尷尬處境就明白了。

同時,在國內市場,如果想要更好地使用自助式BI,一定要有豐富的傳統BI工具經驗。雖然目前國內較多BI廠商在大力推廣自助式BI,並且宣傳“自助式BI已在國外市場超越傳統BI”,但其實並不知道國外傳統BI市場已經過較長時間的錘鍊,無論是業務人員的能力還是所分析的數據的數據質量,都比國內大部分企業和單位要好。企業選擇使用傳統BI工具,不僅可以解放大部分業務用戶的生產力,還能大大提高企業的數據質量。

最終,辰哥認為把各種AI技術引入到數據採集、融合、分析、應用全處理過程中,最終徹底革掉數據庫工程師、報表工程師的命以後,現在的傳統BI和敏捷BI都終將被智能自助分析產品所替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