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揭祕正宗關公酒之二」山西關公酒業的前世今生

在全國許多地方,關公不僅是忠義仁勇的化身,還是商業的保護神,是財神。因為不可複製的影響力和心理暗示作用,許多企業和產品都願意讓關公成為品牌的形象代言。關公酒也是如此。

關於關公酒,許多人熟知的是因山西關公酒業最先註冊,湖北“關公坊”因為在國家工商總局無法通過,才找到王文東廠長尋求合作,以致後來產生了一系列糾紛和爭執。其實,山西關公酒業並不是“關公牌”商標的最早註冊者。據王文東講,“關公牌”最早是他從湖南一家酒廠轉讓來的。

「獨家揭秘正宗關公酒之二」山西關公酒業的前世今生

1984年,年僅25歲、意氣風發的王文東就在運城市萬榮縣酒廠擔任副廠長。1988年,豪氣沖天的他又到運城市稷山縣籌備稷山縣地方國營酒廠。最初的國營酒廠就掛靠在縣副食品廠的醬菜園子,當時的醬菜園子也有一個釀酒的小攤子———這就是山西關公酒廠最早的源頭。

酒廠正式生產後,王文東到黑龍江推銷稷山縣酒廠生產的“稷酒”,當地的客商因文化差異誤把“稷”念成了“謖”, 礙於面子和合作關係,王文東也不好當面指出。這讓在晉南地區赫赫有名的“稷”酒一下子就變成了“謖”酒,王文東就反思“稷王”的牌子還是知名度有限,就想找一位知名度更高的運城名人來做品牌代言。運城是關公故里,他一下子就想到了關老爺。

結果去北京國家工商總局註冊商標時才發現,“關公牌”33類商標已被湖南益陽一家叫“關公塘”的酒廠先行註冊,於是他馬上買了火車票,直奔“關公塘酒廠所在地———湖南益陽市關公塘村。當時,關公塘酒廠只是一個村辦集體小作坊,經過協商,王文東順利買下了“關公牌”白酒商標。

「獨家揭秘正宗關公酒之二」山西關公酒業的前世今生

藉著“關公牌”的響亮招牌,稷山縣地方國營酒廠生產的關公酒,在白酒市場最好的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迅速發展,產品供不應求,旺盛的企業形勢一直持續到了1993年,年年擴大生產,銷量一高再高。關公酒系列產品不僅在運城當地,還遠銷東北、西北等地。

1990年前後,正是酒廠效益蒸蒸日上的階段。當時,稷山縣只有五輛吉普車,其中一輛就是酒廠的。遇到誰家有事,許多領導和朋友都來借車,有一段時間,酒廠辦公室每天一項主要工作就是給吉普車排班。

短短几年間,“關公牌”便聲名遠播,關公酒系列產品供不應求,王文東廠長也是春風得意,品牌與個人真是名利雙贏。“關公牌”系列白酒先後榮獲“中國文化名酒”“中國優質白酒精品”“中國馳名品牌”、“山西省著名商標”等榮譽,酒廠也獲得“山西十佳明星商辦企業”“山西省重合同守信譽企業”“世行項目樣板企業”等等。作為企業的負責人,王文東也先後榮獲運城地區拔尖人才、優秀企業家等名譽。這幾乎成了王文東最得意的時刻。那幾年,王文東成了稷山縣的名人,每每老遠看見,大家都熱情地打招呼,稱他王廠長。

「獨家揭秘正宗關公酒之二」山西關公酒業的前世今生

然而好景不長,1998年開始,受全國宏觀經濟調控的影響,關公酒廠效益開始走下坡路。此時,執拗的王文東卻還是執意要擴大生產,以銷量挽回企業頹勢,所以到處舉債上設備擴建廠區,直到2000年,酒廠徹底陷入谷底。

最困難的時候是2002年,王文東遭遇家庭的變故,他的人生也和酒廠一樣步入了最低谷。因為酒廠慘淡維持,大量債務一時無法償還,許多債主便不再叫他王廠長,甚至乾脆直呼其名。他每天遭受最多的是白眼,聽到最多的是埋怨。以致十幾年後每每提起,王文東都會忍不住眼眶溼潤、唏噓不已。

「獨家揭秘正宗關公酒之二」山西關公酒業的前世今生

此時的王文東體會到的不僅是世態的炎涼,還有對“關公牌”的深深歉意和自責。“這麼好的牌子,在我手裡怎麼就辦成個這?”此時的他真是“大鵬展翅愁難展”,常常自責“打著關公牌,卻沒有把關公酒做好”。但同時,王文東身上有著萬榮人的“zeng”氣,“我從不服輸,反而信心很大。”他說,當時每天想的都是如何讓關公酒東山再起,再現輝煌。不放過每一次嘗試,不錯過每一次機會。

2004年在全國企業改革的大潮中,稷山縣地方國營酒廠也完成了國轉民的企業改制,成立了山西關公酒業有限公司,王文東為企業的法人。此時的山西關公酒業雖然擁有“關公牌”商標,但受流動資金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企業並沒有達到預期中的發展勢頭。

期間與湖北稻花香集團的合作,又引發知識產權糾紛。官司一打就是幾年,曠日持久的爭執給雙方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也嚴重影響了雙方企業的發展。這就是2013年引發全國關注的“關公牌”商標案。

也許是受到關公忠義仁勇精神的感召,幾年的爭執之後雙方都進行了深刻地反思、溝通,終於握手言和。今年7月,雙方在北京就今後共同致力於關公文化的傳播,共同打造關公白酒品牌,讓關公牌、關公坊共同發展,攜手走出國門達成共識。

目前,以王文東為代表的關公酒業人在歷練中逐漸成長和成熟,他們腳踏實地,步步為營,穩紮穩打,自我積累,走出了一條自創品牌的興企之路,無愧關公故里人的厚望與期待。(本報記者 裴雲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