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历史原来如此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 历史原来如此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买来有好长时间了,一直没去读它。这套书共有九册,将近百万字。相信没读过的朋友很多会像我一样,会被这样的阵容吓到,从而犹豫 要不要把它加入自己的阅读计划。

如果你去问一问读完第一部的朋友,他一定会告诉你,读这套大部头不但毫无压力,而且是一种享受。

如果是类似《百年孤独》的这样九册书放在那里,在读它之前就很有必要买点核桃黑芝麻粉来补一补。

然而这套书却完全没有以上的压力。读它甚至比读一本《百年孤独》轻松许多,因为它不像《百年孤独》一样,光书中的人名就要浪费你很大的脑力。这就像一名运动员,还没比赛之前就已经累得不行了,还有多少精力去参加比赛?

这本书对明朝的十七位皇帝,以及每个朝代发生的大小事件进行地毯式地描写。看似工程浩大的一个整体,但却被作者化整为零。这一点很像《水浒传》的写法。

下面谈一谈我初读这套书的感受。

1、文风幽默,充满智慧

这套书在各大高校的借阅榜上一直居高不下,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它幽默而睿智的文风吸引人去读。

很多人不愿意看历史书,是因为大部分历史书就像是一位板着脸的老师,在那里庄严地向你灌输乏味而无趣的知识,让人直想打瞌睡,更不用说主动去接受了。

这套书,几乎每一章都能有几句话让你觉得非常有意思,有的甚至会让你拍案叫绝。比如他形容朱元璋小时候很穷就很有意思:“朱重八的童年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

但作者幽默的文字并不是毫无节制地在文中泛滥,从而流于油滑。它恰到好处的点缀,就像女性胸前的一朵小花一样,大方得体又能让人眼前一亮。

这一点不得不让人想到今年上映的电影《红海行动》。它最大的败笔,就在于处处都是高潮,没有主次之分,完全用枪炮声代替了剧情的发展,看了让人一个脑袋两个大。

2、行文简洁,逻辑清晰

和他幽默文字的运用一样,本书虽然是近百万字的叙述,但作者很少有多余的废话,他对环境的渲染以及自己主观情感的表达,其用笔都是极精简的。

其次,作者并不是按照事件的发展次第叙述的,你会在很多章节里看到这样的“预言”:

然而汤和也绝对不会想到,自己居然是唯一一个陪他(朱元璋)走完这条路的人。

朱元璋的这一重大军事缺陷——水军,也成为制约他后来军事作战方法的主要因素。

只有对明史了然于胸的人,才会做到前后贯通。

他先把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结局,以一个模糊的轮廓大致交代出来,让你不自觉地企图在故事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文章读来,让人大呼过瘾。

3、观点鲜明,眼光独特

这本书讲述的明朝,既是客观存在过的明朝,也是作者当年明月眼里的明朝。

作者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可以说全书布满了作者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部作品的成功,更在于作者的这些成熟而精到的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的生发是建立在人物心理分析之上的,比如他在写朱元璋穷困至极的景象:

他挨家挨户地讨饭,每一次敲开门,对他都是一种考验,因为他要面对的往往是别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对于朱元璋来说,敲开门,意味着侮辱,但不敲开门就会饿死。

生命的尊严和生存的压力,哪个更重要?

这种心理分析直中要害,很容易使读者用同理心去想象当时的处境,如果自己是那个人,应该怎么办?

无论在文中的哪个部分,你都可能会邂逅作者的评价和分析,有时候是一句话,有时候是一个简短的例子。

作者如同一位导游带着你游园,在移步易景的时候,随时给你指出眼前的妙处来。他让你知道,历史原来如此精彩。

由于这本书的成因,是作者当年在天涯论坛持续发布的连载,所以每个章节的结尾就好像电视剧的结尾一样,留有悬念,让人忍不住急于了解“后来怎么样了”,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一本书。

以上就是我读这套书的初步印象,但收获远远不止这些,期待以后和大家分享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