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書寫東北振興的時代新篇——習近平總書記調研東北三省並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紀實

新華社瀋陽9月29日電 題:奮力書寫東北振興的時代新篇——習近平總書記調研東北三省並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紀實

新華社記者張曉松、人民日報記者杜尚澤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遼闊版圖上,東北三省一區雄踞雞首,地位舉足輕重。

2018年中秋節剛過,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踏上這片熱土,萬畝田裡看秋收,查干湖上問生態,深入廠礦車間,走進百姓家庭……4天時間,行程兩千公里,跨越東北三省,圍繞深入推進東北振興這一重大課題,實地考察調研並主持召開座談會,沿途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

金秋的長風,吹過白山黑水,吹過鬆江遼河。

在東北振興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節點,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湧動的國際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為東北振興指明瞭前進方向,彰顯著黨中央紮實推進既定部署、集中精力辦好自己事的深謀遠慮和戰略定力。

振興東北,關乎國家發展大局

“好幾年了,一直想來這裡。”

9月25日,習近平從北京飛抵東北,首先來到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走進大田,觀看秋收。

夕陽的霞暉灑向三江平原,豐收的原野化作金色海洋。望著廣袤無垠的稻田,總書記深情地說:“這個地方看不夠,以後有機會還要再來。”

早在1986年,時任福建省廈門市副市長的習近平就曾在遼寧省瀋陽市鐵西區調研。到中央工作後,習近平七上東北,黑吉遼三省均考察了3次。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先後4次來到東北三省代表團,共商振興大業。

“我一直關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這是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考察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是什麼讓總書記對東北地區念茲在茲、傾注心血?

28日下午在瀋陽召開的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一言以概之:“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關乎國家發展大局。”

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曾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在共和國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然而,最先步入計劃經濟,也是最後走出計劃經濟,東北長期積累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工業生產一度步履維艱,經濟位次不斷後移。

難字當頭,卻容不得半點退縮。

東北地區擁有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1億多人口,建有一批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是全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在國家發展全局中至關重要,再大的困難也要迎難而上。

2015年7月,在長春召開的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分析東北地區發展面臨的形勢,對新一輪東北振興作出全面部署。同年12月,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為東北振興提供了重要遵循。

兩年多過去了,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得怎麼樣?形勢又有什麼新變化?具體工作中還存在什麼困難?

帶著這些問題,金秋時節,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專程來到東北:25日飛抵黑龍江,先後考察了農墾建三江管理局和齊齊哈爾;26日一天時間乘火車跨越黑吉遼三省,先後到達吉林松原和遼寧瀋陽;27日至28日在遼寧遼陽、撫順考察,並在瀋陽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

一路風塵僕僕,問發展、察社情、看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在短時間內採取了“大跨度”“跳躍式”考察方式。

考察中,新成績新變化令總書記倍感欣慰——

龍江大地,金風送爽,稻浪滾滾。建三江七星農場萬畝大地號豐收在望,10臺收割機一字排開,正在實施聯合作業。習近平走進稻田,拿起一把稻穗,看稻粒、觀成色。當聽說建三江通過深化國有農墾體制改革,穩居中國農業企業“龍頭”地位時,習近平感慨道:“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北大荒發生了滄桑鉅變,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很了不起,非常鼓舞信心、鼓舞鬥志。”

查干湖畔,水草豐茂,雁鴨棲集。南湖廣場水岸邊的展板上,一組新老照片在強烈對比中生動展現了吉林西部河湖連通工程帶來的變化:昔日是池塘乾涸、草場退化、鹽鹼惡化,今天是湖沼密佈、溼地恢復、沙消鹼淡。習近平踏著晚霞沿棧道步行察看水體狀況和動植物生存環境,對查干湖的成功經驗給予充分肯定:“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遊相得益彰,這條路要紮實走下去。”

遼陽石化,機器轟鳴,熱氣蒸騰。由於產能過剩,這家企業曾經連續12年虧損。通過調結構、抓創新,去年一舉扭虧為贏。聽了企業負責人介紹,習近平高興地說:“當年你們織出了中國第一塊‘的確良’。幾十年歷經風雨,一路前行,一些新產品達到了世界級水平,填補了空白。希望你們再接再厲,一以貫之,砥礪前行,作為共和國的‘種子隊’,打出更好的成績!”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習近平也對東北振興提出新的時代課題——

東北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在北大荒精準農業農機中心一樓大廳,當地出產的米油豆奶等各類農產品擺滿展臺。習近平走近前去,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曾經是東北屢創奇蹟的“精神密碼”。在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習近平面對廣大幹部職工堅定地說:“國際上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上升,我們必須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這不是壞事,中國發展最終還是要靠自己。”

東北地區區位條件優越,沿邊沿海優勢明顯。在瀋陽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對內要深入推進東北振興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對接和交流合作,對外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設開放合作高地。

從“端好自己的碗”,到“做好自己的事”;從在國內區域發展中實現南北互動,到在對外開放大棋盤落子佈局,總書記要求東北地區幹部群眾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推進振興大業、擔綱歷史重任。

從長春座談會提出推動東北振興“四個著力”,到瀋陽座談會提出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六方面要求,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夯基築臺,立柱架樑,搭建起新時代東北振興的新格局。

打好發展“組合拳”

這片黑土地,從中國革命與建設中走來,從改革開放大潮中走來,交織著光榮與夢想,沉澱著陣痛與思考。

然而,實現東北振興,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使命。

一次次考察調研、一遍遍分析研判,習近平總書記從內因著眼、著手、著力,找準癥結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就推動東北振興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

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比重大、基礎好,能否切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直接關係到能否把老工業基地的活力重新激發出來、釋放出來。

中國石油遼陽石化公司是上個世紀70年代國家建設的四大化纖基地之一,是一家千萬噸級的大型煉油基地。

27日上午,在遼寧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這裡,看看“國家的種子隊,國有企業的種子隊”。他走進企業中心控制室,聽情況介紹,看產品展示,與企業勞模和職工代表一一握手。

面對大家充滿期盼的眼神,總書記堅定地說:“我們的國有企業要繼續做強做優做大,那種不要國有企業、搞小國有企業的說法、做法是錯誤的、片面的。任何懷疑、唱衰國有企業的思想和言論都是錯誤的。特別是我們在國有企業工作的同志,一定要堅定信心。”

他同時指出,國有企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不斷自我完善。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必須一以貫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也必須一以貫之。我們要沿著這條路篤定踏實地向前推進。

民營企業的發展同樣牽動著總書記的心。

離開遼陽石化,習近平乘車來到亞洲最大的工業鋁擠壓產品研發製造商——遼寧忠旺集團。

在軌道車體制造車間,一條條自動化生產線運行有條不紊。習近平走到生產線上仔細觀看正在進行的鋁合金板焊接操作,登上已經組裝完成的哈大高鐵高寒車鋁合金車體,向工人詢問生產工藝、技術要點。

“看了以後很受啟發。民營企業走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成功之路。”習近平說,“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始終關心和支持民營企業。我們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臺的很多改革舉措都是圍繞怎麼進一步發展民營經濟,黨的十九大強調繼續貫徹落實好這些舉措,這一點民營企業要增強信心。”

對於東北來說,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建三江,三江環繞,七河貫通,1000多萬畝耕地一望無垠、土質肥沃。

近年來,農墾建三江管理局在種植管理上更加註重良種、良法、良田配套,農藝、農機、農戶結合,在技術推廣上堅持科技園區試驗示範先行,試驗成功後再進行大面積種植,農業科技貢獻率高達76%。

“農業科技大有潛力、大有可為。”在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習近平對科研人員說,“農業是基礎性產業,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優秀的人才、先進的設備、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園區。”

當聽說園區科技人員平均年齡只有32歲,卻承擔了500多項各類課題時,習近平連聲道:“後生可畏,大有希望!”

技術和糧食一樣,別人靠不住,要端穩自己的飯碗,自立才能自強。

老工業基地齊齊哈爾,集中了一批“國寶級”的國有工業企業。26日上午,習近平來到這裡,重點考察了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情況。

在中車齊車集團有限公司,習近平走進鐵路貨車試驗研究中心,觀看正在進行的鐵路貨車疲勞與振動試驗。工作人員告訴總書記,這個試驗平臺完全屬於自主創新,整體技術水平世界領先,鐵路貨車在平臺上試驗20天,就能獲得在線路上運行20多年的各種數據。習近平聽後十分高興。他叮囑大家,只有繼續練好“內功”,繼續改革創新,才能永立不敗之地,永遠掌握主動權。

在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習近平對聞訊而來的幹部職工們語重心長地說,國際上,先進技術、關鍵技術越來越難以獲得。他勉勵大家,要肩負起歷史重任,制訂好發展路線圖,調動各類人才創新創造積極性,把我們的事業越辦越好。

聽了總書記的話,全場響起熱烈掌聲,大家異口同聲對總書記立下誓言:“請總書記放心!改革創新,裝備中國,走向世界!”

遼寧撫順有著百年煤炭開採史,因煤而興,也因煤而困,是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實現產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怎樣解決職工就業再就業?老百姓居住條件怎麼樣、民生有沒有保障?習近平十分關心。

28日上午,習近平專程來到撫順礦業集團,登高眺望西露天礦礦坑。

這個礦坑位於撫順煤田西部、千台山北麓,垂直深度超過400米、坑口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巨大的坑洞,如同怪獸張開大口,不時騰起陣陣煙塵。

總書記拿起望遠鏡察看良久,轉過頭來,向當地幹部仔細詢問露天礦開採歷史和剩餘儲量,以及下一步綜合改造利用設想,囑咐他們要本著科學的態度,認真搞好評估論證,把綜合治理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決不能為治理而治理。

臨近中午,習近平又乘車來到撫順市東華園社區,實地考察撫順市採煤沉陷區避險搬遷安置情況。

在紡織廠退休女工陳玉芳家,習近平關切地詢問搬遷花了多少錢、退休金和社保能不能按時領取、看病方便不方便、社區服務好不好。當聽說他們從60平方米的危房搬進了現在90多平方米的新樓,環境衛生明顯改善,水電氣供應有了保障,公共服務進了社區,習近平十分高興。

離開小區時,社區居民們圍攏過來,向總書記問好。習近平同大家一一握手,對大家說,我一直牽掛著資源枯竭型城市,惦記著這些城市經濟怎樣、人民生活怎樣,我這次就是專程來看看。在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轉型過程中,首先要把民生保障好,把困難群眾的生活保障好,讓老百姓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一句句飽含真情的話語,如同一股股暖流,直抵人心。

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始終處於最高的位置。

人民,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最深的牽掛。

幫林場職工算收入支出賬,同赫哲老人話民族一家親,在百姓家中體驗“暖房子”工程成效……近年來,習近平多次考察東北,深入最多的是農村和社區、走訪最多的是普通百姓、關注最多的是脫貧攻堅、詢問最多的是人民福祉。

在總書記看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是判斷東北振興的重要標準。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金山,藍天也是幸福。

秋天的查干湖,天高雲淡,煙波浩渺。26日下午,習近平乘船沿途察看查干湖南湖生態環境。不遠處,數十名漁場職工正在拉網捕魚,水花聲、號子聲此起彼伏。習近平登上浮橋,熱火朝天的畫面躍入眼簾:粼粼波光,網收魚躍。

看到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習近平十分高興。他說,綠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銀山,祝願大家“年年有魚,年年有餘”。

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

遼寧撫順,渾河南岸,翠柏環繞的雷鋒墓顯得格外莊嚴肅穆。

28日上午,習近平來到這裡,向雷鋒墓敬獻花籃,參觀了雷鋒紀念館。在“光輝的一生”“永恆的精神”等展廳內,在雷鋒的手跡、遺物、照片等展品前,習近平不時駐足觀看、凝神思考。

他說,雷鋒是一個時代的楷模,雷鋒精神是永恆的。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楷模。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要不斷闖關奪隘,需要不斷湧現新的時代楷模。如果13億多中國人、8900多萬黨員、400多萬黨組織都能學習雷鋒精神,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我們的凝聚力、戰鬥力將無比強大,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幹事創業離不開精氣神,東北恰恰是這樣一方充滿激情的熱土。

這裡曾湧現出雷鋒、郭明義、羅陽這樣的民族脊樑,這裡曾矗立起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這樣的精神高地,其中所蘊含的信念力量、大愛胸懷、忘我精神、進取銳氣,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也一定能為振興東北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從雷鋒墓到東北烈士紀念館,從鐵人奮戰過的大慶油田到知青奉獻過的北大荒,都留下了習近平的足跡,也一次次令他深受感動。

七星農場第一任場長、第一位女拖拉機手、第一臺馬拉播種機、第一臺拖拉機牽引大犁開荒……在北大荒精準農業農機中心一樓大廳的牆壁上,鑲嵌著一幅幅老照片。習近平仔細端詳,指著全國勞動模範、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的照片說,她就是壹元人民幣上女拖拉機手的原型。

“北大荒能有今天不容易啊!”習近平感慨道,“真是居功至偉!”

在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習近平走進機器轟響的軋電製造廠車間,走進鋼花四濺的水壓鍛造車間,被這裡洋溢的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的氣息所感染。

他說,東北人才不少、技術基礎雄厚、幹部素質也不錯,往往就缺一點創新精神和思想格局。一重抓了這塊短板,各方面工作都上來了。可以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這裡,我能感到蘊藏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愛國心、創造力,堅定了大家一道實現百年目標的信心。

一脈相承的拼搏精神、奮鬥精神、創業精神,正是東北振興的希望所在!

長春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有矛盾有風險本身並不可怕,關鍵要有化解矛盾和排除風險的決心和辦法,不能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束手無策、無所作為。

在瀋陽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不迴避問題,明確指出東北在體制機制、經濟結構、對外開放、思想觀念方面存在的“四大短板”;同時又給東北幹部群眾打氣:“瞄準方向、保持定力,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一以貫之、久久為功,擼起袖子加油幹,重塑環境、重振雄風”。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到2020年,東北地區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礎上,爭取再用10年左右時間,實現東北地區全面振興。

時間不可謂不緊,任務不可謂不重。

要如期實現全面振興目標,就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昂揚向上的社會氛圍。

在遼陽石化的廠區內,矗立著一幅巨幅宣傳畫:曙光中,5名石化工人奮力擎起一面鮮紅的黨旗。

企業負責人告訴總書記,近年來遼陽石化之所以實現扭虧為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強化黨建做保證,黨員發揮先鋒作用,引領廣大職工大力弘揚石油精神。

習近平對企業的作法給予充分肯定。他強調,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必須一以貫之。

要如期實現全面振興目標,就要發揚釘釘子精神,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鍥而不捨向前走。

在遼寧忠旺集團,總書記回憶起他在浙江工作的經歷。

浙江在民營經濟發展方面領風氣之先。對此,習近平總的印象是,民營企業要發展,就要有企業家精神。他強調,民營企業要進一步弘揚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抓住主業,心無旁騖,力爭做出更多的一流產品,發展一流的產業。

要如期實現全面振興目標,就要轉變作風、真抓實幹,出真招、辦實事、求實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你們在統計數據上壓了多少水分?”

在瀋陽座談會上,當遼寧省委負責人談到主動做實經濟數據時,習近平總書記插話問道。

“僅財政收入就有1000多億。”這位負責人回答。

“這是個實實在在的變化,我們就是要實事求是,真抓實幹。”總書記說。

會上,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四省區負責人不約而同談到,近年來,通過大興實幹之風,堅決反對弄虛作假等不正之風,東北地區發展觀念在變、幹部作風在變。

聽了大家的發言,習近平指出,東北振興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節點,必須解決好精神狀態問題。越是困難,越需要“真把式”,要真抓實幹。

東北之行即將結束,習近平總書記用32個字寄語東北廣大幹部群眾——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瞄準方向、保持定力,深化改革、破解矛盾,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他望著大家,堅定地說:“黨中央對東北寄予厚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