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滲透到各處,與人類並肩工作

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近日公佈的研究報告表明,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的確與機器人存在一定關聯性。

分析顯示,在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賓夕法尼亞州這些對大選結果影響重大的“紅色州”,機器人在工業中的普及率較高。較多的工業機器人提高了工廠自動化水平,改變了傳統行業的生產和就業方式,由此給產業工人造成的焦慮很容易反映在投票結果上。


機器人滲透到各處,與人類並肩工作


“助選”特朗普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甦乏力,歐美各國紛紛迴歸製造業。在這股浪潮中,發展工業機器人成為美國重振製造業的戰略途徑之一。2011年6月,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宣佈啟動“先進製造夥伴計劃”,明確提出通過發展工業機器人提振美國製造業。根據計劃,美將投資28億美元,重點開發基於移動互聯技術的第三代智能機器人。機器人成為美國發展經濟的“夥伴”。時至今日,美國在工業領域對機器人的應用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

對於工業機器人,布魯金斯學會將其定義為“自動控制的、可重複編程的機器”,可以代替人類勞動。目前全美共有大約23萬個工業機器人在“服役”,覆蓋從汽車焊接到肉類加工的廣泛領域。不過工業機器人的最大用戶還是汽車行業,佔去近半壁江山。


機器人滲透到各處,與人類並肩工作


研究表明,美國超過一半的工業機器人集中在中西部和南部以密歇根州為首的10個州,汽車行業中的許多知名廠商都在此有生產廠,例如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汽車集團北美分公司所在的密歇根州就有將近2.8萬個機器人,佔全美工業機器人總數的12%。其他如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工廠的機器人使用量也不小,分別佔據全美機器人總數的8.7%和8.3%。機器人在這些州的工廠裡主要從事燃燒焊接、汽車噴漆、組裝產品、裝卸材料、包裝物品等工作。

布魯金斯學會的報告稱,特朗普在選戰中的“根據地”是“鐵鏽地帶”的美國南部和中西部。在這些地區,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很大,自動化普及的同時,工業機器人也給人們帶來了恐懼感。在共和黨佔有傳統優勢的“紅色州”,機器人與工人的存在比例是每1000名工人對應2.5個機器人;而在民主黨佔有傳統優勢的“藍色州”,機器人與工人的存在比例是每1000名工人對應1.1個機器人。也就是說,“紅色州”機器人的普及率是“藍色州”的兩倍多。

這並不是說機器人決定了美國2016年的總統大選結果,但機器人在“紅色州”的高普及率從某種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工人的工作被剝奪。在沒有其他一技之長的情況下,這些傳統的藍領工人很難再找到工作,生存狀況堪憂。所以當特朗普在這些“紅色州”競選拉票,提出讓製造業迴歸美國、提高白人中產階級就業的口號時,一下子就能抓住這部分選民的心。從這一角度來看,機器人確實在客觀上幫助了特朗普坐上總統寶座。


機器人滲透到各處,與人類並肩工作


越來越聰明

隨著近年來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機器人給各行業帶來的創新和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容小覷。

技術的進步和造價的降低讓業界對機器人的研發不斷升級,機器人正“越來越聰明”。通過對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運用,現在的機器人不僅僅是“幹完活收工”,還能通過傳感器記錄數據,然後實時上傳到雲端進行分析。這對電子商務行業具有很大價值,最大程度實現自動化的電商企業往往能佔據優勢。以倉儲為例,過去的機器人無非是一個裝有輪子的平臺,去完成模式單一的傳送貨物的工作。如今隨著物流速度的加快,業界開始思考讓機器人承擔更多工作,特別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貨物分揀工作。考慮到傳感、動作、操縱等各個環節,讓機器人完成這一任務並不容易。

機器人也在悄悄改變美國的保安行業。這對業界的改變將是革命性的,因為機器人保安可以24小時不知疲倦地工作,也不會對危險的工作場所“挑三揀四”。專業人士稱,機器人可以與錄像監控系統、門禁系統、建築物自動化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等結合使用,大大提高工廠、倉庫甚至軍事設施的安防能力,有效節約人力成本。

機器人正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據英國市場研究機構Juniper Research在2015年發佈的數據顯示,美國每25戶家庭就有1個機器人;到2020年,預計每10戶家庭就會擁有一個機器人。其實這裡說的機器人並不一定具有人的形狀,但具備特定的工作能力,比如圓盤狀的吸塵器機器人和給庭院澆水的灑水機器人。

“衝擊華爾街”

過去,傳統制造業的藍領工人更為擔憂自己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而如今這種憂慮情緒已經蔓延到了金融業的白領人群。

根據諮詢公司Opimas發佈的報告,到2025年金融行業中的23萬個工作機會將會消失,被稱之為“人工智能代理”的機器人取代。牛津大學學者2013年的研究報告稱,在接下來的20年裡,47%的工作因為有自動化的可能而存在被取代的高風險,其中54%的工作集中在金融領域,而這一趨勢將會在全世界發生。“機器人正在衝擊華爾街”,類似的標題在美國媒體中已經屢見不鮮。

著名諮詢公司麥肯錫的一份報告也顯示,目前新技術將要“入侵”的是投資銀行等高端行業,銀行和金融機構正在迅速接受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有著200多年曆史的美國紐約梅隆銀行在過去的一年半時間裡已經使用了超過200個機器人“僱員”,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節約人力成本。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今年3月宣佈,將裁掉超過40個基金部門的員工,包括數個投資經理。

有媒體分析認為,未來3年人工智能將成為銀行與客戶互動的主要方式。有了人工智能,銀行基本能夠給客戶創造出一個與人類客服功能相似的顧客體驗,也就是所謂的虛擬聊天機器人來與客戶互動。基於IBM沃森認知計算技術發明的“沃森管理顧問”機器人,能夠讓銀行根據客戶以往的歷史記錄,更好地認識客戶,隨時隨地與客戶進行溝通,轉變銀行與客戶傳統的溝通方式。

其實,金融業遭受人工智能的衝擊僅僅是當前新技術在高端行業領域廣泛應用的一個縮影,像律師、醫生等行業都在不同程度地引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但人們應該為機器人“搶走他們的飯碗”感到恐慌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誠如斯言,機器人畢竟是人類發明的,人類發明機器人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各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機器人是人類勞動力的補充,最終應與人類並肩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