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古鎮 「五匠」文化塑「儒鎮」

前童古镇 “五匠”文化塑“儒镇”

本刊記者 王海珍

前童古鎮地處寧波市寧海縣城西南14千米處,是浙東地區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具文化古韻的小鎮。它位於長三角南翼,象山港和三門灣及天台山之間,人文底蘊深厚,是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歷來有“詩禮名宗”、“江南第一儒鎮”之稱,傳統民俗獨具魅力,素有“活著的民俗博物館”美譽,“五匠”文化歷史悠遠,“元宵行會”享譽海內外,已入選第四批國家非遺名錄。生態資源豐富,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生態鎮、浙江省生態旅遊名鎮,獨特的八卦水系貫穿全鎮,形成“家家有雕樑,戶戶有活水”的獨特景觀。明朝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經將前童古鎮作為他那著名遊記的開篇,“癸丑之三月晦(公曆5月19日),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

前童古鎮,詩禮名家

前童古鎮歷史悠久,南宋末年,官居迪功郎的始遷祖童潢,在一次遊歷中偶然發現這塊“山環水繞、圍而不塞、藏風得水”的“風水寶地”,於是舉家從台州的黃岩遷徙到此。村內佈局著黛青瓦粉白牆的道地(四合院)157座,這些民居獨具浙東風格。最興隆的時候有亭3座,庵3處,書院12處,祠堂31座,廟13座,節孝坊表2座,旗幹架2對,300年以上古木15株。建築保留了明清時期的風格,集磚雕、木雕、石雕於一體,顯示了“五匠之鄉”的獨特風采。高大粗壯的庭柱、獨一無二的海馬鴻梁、保留眾多的宗譜、壽屏、皇帝聖旨、匾額、對聯、祖像、古籍等,門窗匾額的一首首詩詞,一篇篇家訓和祈盼吉祥的話語無不反映了浙東民居深空邃的文化韻味和昔日的繁華大粗族群落。

明初,童伯禮兩次禮聘方孝孺講學於石鏡精舍,共同奠定了詩禮名家的基礎。自此,遵循引水植樹優化環境、耕讀敦睦、訓育後人的美德,歷代人才輩出,形成了“小橋流水遍庭戶,卵巷古院藏藝文”的古文化風範。這裡還是辛亥革命浙江總指揮童葆喧的故里和臺束革命根據地。可供遊覽的有等完好古宅和老街、民俗博物館、鹿山、石鏡山、孝女湖、柴萬嬰柏、徐霞客古遊道等景觀。

這裡幾乎所有的門窗都完好地保留著精緻的拼花窗欞或木雕工藝。有的窗是一塊整木,雕上人物和相應的古訓:“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要內外清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處來之不易”……有的窗則是嵌在牆裡,稱為石花窗。門楣上的圖案也頗為講究,有花開富貴的雌雄牡丹;有五福臨門的蝙蝠圖;有喜鵲登枝的喜鵲梅花圖;還有借龍威、避皇家的梅花藏龍圖等等。各門各窗顏色古樸,形式千姿百態,沒有雷同,匠心獨具,各爭其巧。

古鎮佈局奇特,白溪水緣渠入村,按“水八卦”圖形挨戶繞流,穿屋沿溪而建,潺潺流水在門前屋後流過,村內巷道曲折回環,全部鋪有卵石,形成了家家小橋流水,戶戶通卵石曲徑的獨特風貌,潺潺溪水挨戶環流,人人可在溪水中洗菜淨衣。八卦水系,叮叮作響,幽幽流動,連結千家萬戶,不是水鄉,勝似水鄉,實為江南古鎮獨特之奇觀。整個前童村都是依據風水理論建立的“回”字九宮八卦式佈局,漫步村內,映入眼簾的是數尺寬的巷陌,旁邊必有潺潺而過的溪流,有水的街巷常伴隨幾丈大小的空地,成為人們閒適休憩的地方。水路相伴,陰陽相生,天人合一,體現了傳統哲學觀。八卦水系也是前童古鎮的專屬。

溪水兩邊的古道上還保留著許多古代江南富戶官宅威勢的象徵——馬頭牆,不僅顯示著主人的威風,還具有擋風防火的功效。牆頭立著似乎要騰空而起的神龍和飛魚,蘊含著主人“鯉魚跳龍門”之願望。牆面嵌著雕花石窗,外牆上塑“群峰簪笏”“清流映帶”“鳴鹿兆瑞”等浮雕文字,表達了當時房主人求富貴、盼高升的美好願望。陳舊的門樓、斑駁的牆壁,細細觀來,精細的雕刻和裝飾依稀可見當年的大家風範和純樸民風。穿行在狹窄的街弄之間,每每會在不留意處發現古人在建築上的獨特匠心和在儒家文化的深厚積澱。

前童古镇 “五匠”文化塑“儒镇”

打造“匠”文化旅遊小鎮

近年來,前童鎮政府搶抓全省特色小鎮創建契機,深度發掘木匠、油漆匠、泥瓦匠、竹篾匠、雕刻匠“五匠”文化,堅持以文化為魂、產業為體、旅遊為要,向世人展現獨具特色的“匠”文化旅遊小鎮。

前童古鎮政府工作人員建立了“三個高效”的組織推進體系,暨高效推進機制、運作機制和考核機制,將風情小鎮創建納入縣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的重點任務清單。同時,構建“三個精準”的規劃建設框架。堅持精準定位、精準規劃、精準開發,編制專項規劃,並著力打造“三五八”旅遊產品體系,即觀光、文創、度假“三模塊”,生態觀光、文化體驗、文化創意、旅遊服務和度假療養“五產業”,旅遊商品、特色餐飲、休閒娛樂、影視創作、文化演藝、文創手工、酒店客棧和服務配套“八產品”,推動前童旅遊發展的“二次革命”。

此外,堅持打造“三個同步”的配套建設模式。著重打好“治、建、提”配套建設組合拳。一是環境整治同步。先後對梁皇溪、白溪上游水域和鎮區內環繞水系開展聯合整治,全力打造“一江清水穿城過”的江南畫廊。大力實施三線下地、垃圾分類,做到小鎮核心區域無杆化、線纜管道化、垃圾潔淨化,消除了“視覺汙染”。二是基礎改建同步。建成城區至小鎮的快速便捷交通動脈——甬臨複線,改造提升連接小鎮的梁書線和小鎮內圍天水路、鹿山路。大力推進一圈多點的鄉村旅遊,積極培育“小鎮門庭”“小鎮客廳”“小鎮菜園子”和“小鎮後花園”等,不斷豐富旅遊內容。三是品牌提樹同步。大力實施品牌引領工程,持續打響“五匠文化”“元宵行會”“豆腐文化”等品牌,實現以“文”為媒,以“旅”引客,僅上半年就引客65萬人次。大力發展古鎮民宿經濟,制定出臺《前童鎮核心區民宿發展配套補助辦法》等優惠配套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民間投資商、知名設計師、大學生創業青年、當地村幹部和村民開辦民宿。目前已有特色精品民宿25家,民宿產業成為古鎮的新興產業。

前童古鎮還孕育出了“三個獨特”的風情展現方式。一是給遊客一次“穿越歷史”的體驗。按照修舊如故的原則,推進古建築保護修繕,以“打造主人心中的夢想田園,讓生活迴歸初心”的理念建好古鎮民宿,讓遊客“一入古鎮,夢迴明清”。二是給遊客一個“喚醒記憶”的平臺。活化“五匠”工藝,打造木文化藝術館、泥金彩漆展覽館、竹編體驗館,推出前童豆腐DIY、“十里紅妝”傳統中式婚禮,讓遊客在親身參與時喚醒兒時記憶。三是給遊客一個“下次再來”的理由。不斷提升業態佈局,通過舉辦元宵文化節、豆腐節等特色節慶活動,打響以前童三寶、龍舟、木雕工藝品等為代表的地方特色旅遊商品,打造“鄉愁、鄉情、鄉思”品牌。積極鼓勵依託景區發展農家樂,現有前童農莊、紫竹園等一批特色農家樂,總餐位數超過2000個。全力構建前童“匠”文化旅遊小鎮的核心風情展示和體驗區。

前童“匠”文化旅遊小鎮立足山水本底,以多元文化為介,不斷吸引全國各地的傳統手工藝人到前童設工坊或工作室,挖掘傳統技藝,把前童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的傳統工匠技藝和傳統手工藝的“桃花源”。

前童古镇 “五匠”文化塑“儒镇”

前童古鎮主要建築物

1、童氏宗祠

童氏宗祠建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代大儒方孝孺親自參與與設計了這個宗祠,所以西廂曾是方效儒祠。童氏宗祠總平面佈局由南向北分別為正門、戲臺及天井。而東西二廂和正廳是一個封閉的四合院。正廳保留了明代的建築風格,它的通進深8.4米,通面寬13.5米,共三間二弄。宗祠穿鬥抬梁混合結構的木架、蠶臥型雀替、圓礎型的柱礎、五鳳樓狀的戲臺,在全國也很罕見。廳內32根大圓柱,好比32顆棋子,隱含全局一盤棋之意。西廂腳樓的四柱成八字形散開,上小下大,四角有下垂的擋風板,洗去了明代皇城的建築風格,被專家贊為國內罕見的構造。其實,這種建築風格始於南北朝,興盛於隋唐,因為這裡地理位置較為偏僻所以至今還有留存。

2、明經堂

道光年間,天井鋪有“獅子滾繡球”圖案,故又稱“獅子名堂”。大門上懸掛著道光皇帝親賜,浙江省學政所立“明經”匾額。簷廊月梁為“海馬虹梁”,餅雕刻有“梅花藏龍”圖案、屋脊中間堆塑的太極雙魚,門開雀替雕刻的“八仙”,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文化的有機融合。

3、群峰簮芴

建於清乾隆年間,馬頭牆上分別塑有“群峰簮芴”、“清流映帶”字樣,體現此宅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主人胸襟。院內閣子木窗雕有不同含義的圖案,充滿了主人的希望。宅名的由來及各種精緻浮雕木刻是前童深厚的耕讀文化的集中體現。

4、職思其居

職思其居又稱“小橋流水”宅,建於清嘉慶年間,其建築佈局、結構形制充分顯示出這棟臺式居民的特徵,滲透著濃厚的儒家文化思想。天井用黑卵石鋪就的梅花鹿圖案,寓意福、祿、壽、禧,旁邊沿道鋪有連環銅錢,象徵“金錢鋪地”。壁上貼有歷代主人中舉捷報。此宅後裔人才輩出,清末民初,除了四個縣令。1905年創辦塔山啟蒙學堂,為前童建校之始,是典型的“書香門第”。

5、民俗博物館

民俗博物館館址本為童保暄叔父之宅,也即請方孝孺來前童講學的童氏七世祖童伯禮舊宅。辦館前作當地的糧倉,現在成為了精神食量的寶庫——第一個浙江村辦省級民俗博物館。面積880平方米,陳列著前童古村歷史沿革,社會變遷發展史,村民原始生活用品,農業、農耕用具和工業工具,民間工藝品等物品,是一出古鎮民俗文化綿延不息的殿堂。

館中陳列著許多關於孩子出生和女兒嫁妝的實物圖片,能看出古代人在設計一些程序上都是精巧和細緻,他們是在很認真的生活,把生活當做一種政治、一種藝術一樣地生活,孩子出生之後的種種程序,女兒嫁妝的分門別類,讓人都感到生活的飽滿與豐潤。(本文感謝前童古鎮宣傳部門的大力支持)

前童古镇 “五匠”文化塑“儒镇”前童古镇 “五匠”文化塑“儒镇”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