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一江珍稀魚類生存 貴州赤水河漁民「轉業」上岸

剛開始還不太適應,落大雨時還擔心船是否停靠安全,現在已經習慣不打魚的生活了。"51 歲的 " 漁民 " 湯永盛說。

12 歲開始打魚的湯永盛,家住貴州省赤水市葫市鎮翠簧社區三組,這裡依山靠河,湯永盛家門口數米遠的地方就是赤水河。

赤水河是長江上游唯一一條幹流無築壩、可自由流淌的一級支流,也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河裡常年生活著 160 多種魚類,其中 46 種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

" 退捕上岸之前,我一天能在赤水河打到 12 斤至 20 斤野生魚,一年收入七八萬元。" 湯永盛說,為保護赤水河魚類資源,2016 年 9 月,他響應政府號召轉產轉業,並用政府補償他的 17 萬元資金,開了一家竹筷加工廠,一年收入也有七萬多元。

兩年前,記者採訪赤水河漁民周文貴時,因時常日曬雨淋的緣故,臉龐、手臂黝黑。兩年之後,他看到記者的第一句話就是:" 不用下河打魚,轉為金釵石斛種植戶後,人都變白了,日子也比打魚輕鬆。"

在赤水河打魚 30 年的周文貴,曾看著赤水河的魚類資源一天天減少。"20 多年前,我平均一天能捕到二三十斤野生魚,後來平均一天只能捕到八九斤魚,而且捕的魚個頭越來越小,當政府實行赤水河全面禁漁時,我舉雙手贊成。"

為全面加強赤水河貴州段魚類資源的保護,2017 年 1 月 1 日,貴州省率先啟動長江流域赤水河貴州段 10 年禁漁工作,並對赤水、習水、仁懷 3 縣 ( 市 ) 291 戶有合法捕撈證的漁民實行轉產轉業,每戶平均補償 15 萬元左右。

" 按照收入不減少、生活質量不下降原則,政府積極幫助 291 戶漁民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旅遊餐飲、竹木加工等,實現漁民穩定退捕上岸、發展其他生產。" 貴州省漁業局局長劉有明說,隨著漁民成功退捕上岸,赤水河貴州段每年減少了 60 噸的魚類捕撈量,大大促進赤水河魚類資源保護和生態系統修復。

" 未來赤水河流域魚類保護重點將是依法打擊電魚、毒魚、炸魚等非法活動,並加強赤水河魚類的科學研究和增殖放流活動,通過這‘一增一減’全面提升赤水河珍稀特有魚類的生存環境。" 劉有明說。 ( 記者 李平、李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