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造價審計做得好,你需要補補課了!

我們常常看到,有的工程審計人員總是能很快發現問題,而有的工程審計人員忙了很久卻總是發現不了什麼問題。

尤其是在任務重時間緊的情況下:有的工程審計人員在和被審計單位的預算員核對時,總能"說得贏",而有的工程審計人員在和被審計單位的預算員核對時,卻總是"說不贏";有的工程審計人員能很好的解決幾方面的矛盾,而有的工程審計人員非但解決不了矛盾,還會製造出新的矛盾,會陷入各種矛盾中;有的工程審計人員能得到委託單位和被審單位的好評,而有的工程審計人員卻總是受人指責……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裡面的原因一定很多,有許多人會認為這主要是專業水平的高低造成的。但我不能完全同意這種觀點,有很多預算員也不同意這種觀點,為此,他們很困惑,很不服氣,"預結算我全懂了呀,不比誰差啊?"

依我看,問題往往不在預算專業之內,而很可能是在預算專業之外,這就是我所要說的"課外知識",而這類知識是正統的主流的課堂與書本中不會講,也不方便講的,所以有許多年輕的工程審計人員不瞭解,不掌握。

下面就是我自己的一些體會,寫下來給大家分享,供大家參考。

1 處理好和同事的關係

編、審預(結)算是一門知識,也是一項技術活,但知識不能說深,技術含量也不能說有多高。如果你已經能熟練的進行編、審預(結)算的工作,也千萬不可自以為是,不要在外行面前吹噓,更不要在新手面前自誇,因為這項工作確實不是很難,一個新手只要肯好好學習,很快就會趕上來的。

這樣說是有依據的:

第一,會看工程圖紙,這不難吧,工程圖中絕大多數是直線,而且是橫平豎直的直線,曲線很少,遠沒有機械圖那樣難看懂;

第二,熟悉施工過程,難嗎?挖土方、砌牆、立模板、綁鋼筋、澆混凝土、粉刷等等,即使不是土建專業的人,也知道個大概,如果能跟著施工單位或看著施工單位幹一兩個工程,那就更清楚了。裝修工程、市政工程、一般的水電安裝工程,也都差不多,熟悉它們的施工過程,談不上有多難。(當然,大型設備安裝和電氣及自動化安裝,難度還是比較大的,要想熟悉它們的施工過程,那得具備較深的專業知識,得跟著施工人員好好幹幾個項目才行);

第三,理解與掌握定額,也不難,定額的組成,萬變不離其宗,就是人、材、機的組合,套用定額其實是比較"死"的工作,定額的說明,定額的解釋,工程量計算規則,有初中的語文水平就都能看明白了,即使你死記硬背不了那麼多,遇到具體問題多翻閱,也是一樣的; 第四,計算工程量和工程造價,這是外行覺得最深奧的,但恰恰是最沒有知識含量的,小學算術裡的四則運算,絕大多數時候只用到三則,即加法、減法和乘法,另一則除法很少用到,偶爾才會用到平方、立方,至於三角函數,更是鮮見,不信的話,你可以隨便找一份預算書的計算稿來看看,就知道其中的數學知識是深是淺了。

所以我們常看到,一些初中畢業,從事過三四年施工管理,邊幹邊學了預(結)算,就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預算員。

當然,搞工程審計,不僅僅只是審核工程預(結)算,很多項目,尤其是大型建設項目,還要對整個工程程序進行審查,這就涉及到招投標、合同、財務等等,所以,一個工程審計人員,除了會看圖紙、瞭解施工過程、熟悉定額、會編審預(結)算外,還必須懂一些法律和財務。這比單純會做預(結)算要複雜些,困難些,但也不是很難,至少這裡面沒有非常艱深難懂的理論。

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我前面所說的,預算員水平的高低,往往不在預算專業之內,而恰恰是在預算專業之外。

2 處理好和乙方的關係

我們先說說和乙方的關係。搞過多年工程審計工作的人都有一整套對付乙方的經驗和辦法,這無須我在此多說。儘管施工單位的預算員或項目經理也是各種各樣,有的不太計較,有的特別較真,有的文質彬彬,有的不怎麼講理,什麼樣的人都有,由於在審計工作中我們相對佔居主動,所以和施工單位打交道總體講比較容易。

在此我想講的是:

第一,要平等待人。很多人在和施工方的預算員或者施工方的頭頭打交道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錯覺,施工方的預算員和頭頭對我們很客氣,甚至有些點頭哈腰,我們便自覺"高大"起來,開始"俯視"他們了。其實,是利益決定了施工方總希望結算價能高些再高些,他們就會希望我們"手下留情",能夠寬鬆一點,"糊塗"一點,而並不是他們就真的低誰一等,再說難聽一點,對方預算員的職稱和能力很可能還高於我們呢,尤其是對方的領導,都是老闆級的人物,真要論身份,只會在你我之上。大家從人格上講都是平等的,這個道理不難明白,可是有些審計人員卻不由自主地"居高臨下",還總喜歡用不禮貌的話語,例如"你這都不懂?""你會不會做啊?""你們就是死要錢"等等,有的審計人員甚至還有拍桌子、摔本子的"小動作",更是不應該的。

平等待人就要講道理,不要以為我說得難聽,我確實見過不少不講道理的預算員,但那主要不是在諮詢公司,而是在審計局這類權力部門工作的工程審計人員。政府部門進行的審計屬於強制性審計,時間久了,有些人就誤以為審計過程也是強制性的,可以不講道理了。

第二、要一碗水端平。有許多大型工程,往往有多個施工單位在並行的承包一些項目,竣工結算時,由於各單位預算員的水平、風格不一致,同樣的工作內容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例如,你審第二家的時候,發現某個材料高於第一家的,因為第一家的項目經理當初沒有讓甲方批價,而第二家的項目經理讓甲方批了一個價;還有,你審核第二家的時候,發現有個別費用在第一家的結算裡沒有列,而這項費用是有理由要的。遇到這種情況,我建議最好再回過頭去,給第一家也調整過來。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在審核中發現施工方有少計漏計的,最好是如實給人家。

這樣的好處是,第一避免後遺症,施工單位和施工單位之間也會互相溝通交流的,偶爾糊塗犯的錯,事後也可能醒悟過來,到時候他們很有可能來找你理論,我們是靠真實的核減額吃飯,而不是靠施工方的少算漏算來增加核減額;第二可以顯示我們的層次,顯示我們的公平公正,當然這種公平與公正原本就是我們應該做到的。

第三、不要自以為是,要虛心向施工單位的預算員學習,尤其是從學校畢業就直接從事工程審計的年輕人。就你現在正在審核的具體項目來說,施工單位的預算員一定比你更清楚,從施工過程到結算編制,他們都非常熟悉。有些審計人員喜歡"唬"施工方的預算員,見施工方的預算員有了退卻,便以為唬住了,很是自得,其實很多時候,施工方的預算員只是假裝被唬住,倒是我們真的被他們蒙過去了。(案例:材料價)所以,以為自己比別人聰明那都是可笑的,和施工方核對結算時如此,在平時的各種場合也是如此。

第四、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個項目審核基本結束,就快定案了,施工單位的預算員又來說,什麼什麼地方算少了,什麼什麼漏算了,這些少算漏算的金額都不大,要調整就要改動許多表格,確實也是比較麻煩的(但比起我們過去用手工操作就好多了)。這種時候,我建議儘可能耐心的給予改正,而不要輕易說"這點兒錢就算了"。這些金額雖小,也是施工單位應得的,我們沒有權利叫他們"算了"。另外這也是乙方預算員常有的一種心態:讓你核減了那麼多,最後能找補回來一些也是好的。對此我們應該給予理解。

還有就是,在審核結算時,越是看上去荒唐的地方,越是要小心,不要輕易就認為這兒可以核減一大塊。施工方的預算員一般是不會犯過於低級的錯誤的,看似不對的做法往往都會有你沒有想到的理由。

3 處理好和甲方的關係

很多工程審計人員好像從來也沒感覺到和甲方有多大的關係,不就是受甲方委託來審核施工單位的結算嗎?是的,對多數工程審計人員來說,的確如此,但對一個項目負責人或者是項目經理來說,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和甲方打交道。如果說,搞不好和乙方的關係,會發生爭吵,會增加審計難度的話,那麼,搞不好和甲方的關係,尤其是大型項目的工程審計,那就幾乎無法進行了。

第一、要領會審計目的,或者叫審計意圖

工程審計的目的,要說起來也是五花八門的:

有的單位是因為自己缺乏專業人員,需要聘請造價諮詢事務所(或是會計師事務所)的造價師幫他們把把關,因此委託審計;有的單位是在完成了一個建設項目後,為了給上級、給群眾、給董事會、給股東有個交代,堵塞非議,給基建主管領導及基建部門一個解脫而委託審計;有的甲乙雙方都是所謂一個系統內的,是平級關係或上下級關係,甲方不在乎工程結算價是否偏高,委託審計就是走一個過場;有的是甲方就想借審計的手,來打壓施工單位,把工程造價壓到符合他們理想但卻很不合理的一個價位;有的是上一級公司為了監督檢查下一級公司(或部門)在工程建設項目上做得怎麼樣而委託審計;有的單位是在完成了一個建設項目後,基建部門進行過內部審核或者委託某諮詢公司進行過審核,等把審核結果交到財務部門或審計部門後,財務部門或審計部門又重新委託審計;有的是前任領導調走,後任領導對前任領導抓基建"不舒服",有懷疑而委託審計;有的是對第一次工程審計結果不滿意不放心而再次委託審計;有的是甲乙雙方對結算價有很大爭議,不得不訴諸法院,由法院委託的審計;還有就是國家審計部門按規定對重大工程項目或老百姓質疑強烈的工程項目進行強制性的審計。後面的幾種情況已經屬於第二次審計了。

有人會說,審計目的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嗎?難道審計目的不同就能不按規矩審計嗎?是的,審計有自己的規矩,像工程量的計算規則、定額套用、取費文件等等,都非常細緻、嚴格,我們必須照章辦事,沒有別的選擇。如果我們在審計中遇到的都是這麼一板一眼的問題的話,那就太好辦了,但現實往往不是這樣。例如最常見的招投標,我們都知道,有許多項目都是所謂"圍標",中標價裡有許多的貓膩;還有的招投標根本就不具備有關文件裡規定的條件,完全是邊設計邊施工的項目;還有的招標文件的文字表述模糊,招標清單編制粗糙,與施工圖差距很大;等等,這些都給後期的結算帶來數不清的爭議,要想很好的解決這些爭議,不瞭解審計的意圖、目的是很不好辦的。再有,作為審計依據的合同、變更、簽證、洽商、批價等等,有的明顯不合理,你看到後該怎麼辦?這也得結合審計意圖、目的來處理。

如果甲方是因為自己缺乏專業人員,需要聘請造價諮詢事務所(或是會計師事務所)的造價師幫他們把把關,這很好辦,我們無需干預他們的合同和批價,尤其是私營企業,老闆願意給施工單位多少,那是他的事,給的再多我們也沒意見。(當然這種情況也不太可能發生,私企老闆不會無故多付錢的。)但是,如果是國家審計部門按規定對重大工程項目或老百姓質疑強烈的工程項目進行強制性的審計,如果是上一級公司為了監督檢查下一級公司(或部門)在工程建設項目上做得怎麼樣而委託審計,等等,就要另當別論了。建設單位掌控的錢是國家的錢,是上一級公司的錢,難道也能想怎麼花就怎麼花,想怎麼給就怎麼給嗎?這裡就牽涉到另一個和審計目的密切相關的問題,即審計的對象究竟是誰?

第二、審計很多時候就是審甲方

很多搞工程審計的人幾乎沒有問過這個問題,不就是審核施工單位嗎?還會審誰?什麼叫審計?《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第2條對審計所下的定義是:"審計是審計機關依法獨立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和資產,監督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工程審計是財務審計的組成部分,因為基建項目費用大,專業性強,是財會人員不能完成的工作,所以需要預算員、造價師來參與審計。工程的結算價就是甲方的財務支出,這個結算價合規嗎?偏高嗎?如果偏高,那偏高在什麼地方?

如果是施工單位高估冒算,那很好辦,認認真真的仔仔細細的審核就是了,但有時候你會發現,甲方的材料批價偏高了,甲方的簽證單裡工程量籤多了,或者,甲方所定的所謂包死合同明顯不合規,等等。正因為基建工程中有可能存在著這類問題,國家審計部門才會派人對一些大型項目進行工程審計,一些大公司才會委託造價諮詢事務所對下一級公司的基建項目進行審計。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審計的對象包括甲方,或者說"暗含"甲方,這個甲方是指委託單位的下一級公司或下一級部門。

由於審計目的不同,那麼,例如同樣是上面講過的甲方的材料批價明顯的過於高了,簽證單裡工程量明顯計算多了,甚至是某些合同價位明顯不合理了,那我們就要理論理論了。可是我們有很多審計人員不敢去理論,甚至覺得不該去理論。其實,很多時候抓住審核甲方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其中的道理與利弊大家自己可以慢慢去體會。(案例:1、XX辦公樓裝修項目,2、某電廠的焊接探傷)

有些施工單位的預算員也會有這樣認識上的偏差,他們總以為甲方領導同意了就萬事大吉了,當他們發現審計人員介入以後,甲方的領導往往會改口,這時候他們才知道事情不是他們原先想的那樣。

第三、學會必要的妥協

畢竟甲方是我們的客戶,我們的審計費是他們給的,這就是處理和甲方關係的微妙之處。這是個世界難題,2001年,美國安然公司(股票代碼:ENRNQ),一家聲名赫赫的位於美國的得克薩斯州休斯敦市的能源類公司宣告破產,位列世界第五的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作為安然公司財務報告的審計者,既沒審計出安然虛報利潤,也沒發現其鉅額債務。2001年6月,安達信曾因審計工作中出現欺詐行為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罰了700萬美元。這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審計人員必須獨立於被審計對象,兩者之間不能夠存在利益上的依賴或關聯關係,而實際上兩者存在著"利益關聯"。到目前為止,全世界都沒有找到一種由審計單位制約被審計單位的根本性辦法。

在中國,這個問題恐怕更難說明白。妥協總是難免的,究竟該怎麼妥協呢?這不可能有具體的規章,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決。

我要對大家說的是,首先,妥協是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講的,你如果沒有審核甲方的意識,在工作中也發現不了甲方的問題,那也就不存在妥協這一說了;

第二,妥協是有分寸和底線的,你必須對妥協的風險有比較準確的評估。妥協是有度的,有的人什麼小問題都不讓步,"就是不行"!結果搞得關係很僵,裡外不是人,自己也是一肚子委屈。有的人膽子又太大,什麼問題都敢放,一旦查出,傷了自己還傷了造價諮詢公司;

第三,在是否需要妥協的時候,不可自作主張,要及時向領導彙報,這既是對公司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第四,如果風險大不能妥協,也不要做出一副正氣凜然決不妥協的樣子,而最好是要表示"膽小","你讓我這樣做,被查出以後,我們公司要砸牌子,我個人要砸飯碗,我可不敢。你總不至於非要砸我公司的牌子,砸我個人的飯碗吧?"

第四、不要任憑甲方擺佈,要有自己的立場

前面我們說過,有的甲方委託審計,就是想借審計的手,來打壓施工單位,把工程造價壓到符合他們理想但卻很不合理的一個價位。我覺得我們不能隨便讓人當槍使,按國家的有關規定,一板一眼的計算、審核,就已經算是"從緊"審核了,要想再"緊",可就違規了,再說了,施工單位的預算員也不是吃素的,沒有理由的"緊",他們也是絕不同意的。

有的單位是在完成了一個建設項目後,為了給上級、給群眾、給董事會、給股東有個交代,堵塞非議,給基建主管領導及基建部門一個解脫而委託審計;有的甲乙雙方都是所謂一個系統內的,是平級關係或上下級關係,甲方不在乎工程結算價是否偏高。他們委託審計就是走一個過場,他們甚至還希望我們"松一點"。這類審計看似很好審,其實需要特別小心,不要把自己給套進去了。

再有就是,有的甲方內部有矛盾,例如後任領導對前任領導不滿,或是審計部門對基建部門不滿,他們委託審計,巴不得能審出點什麼問題,這種情況,我們也要小心,實事求是的審核,不要捲入甲方的內部矛盾。

4 學會掌控審計的局面

審計工作一旦開展,就要儘可能掌握主動。我這兒講的主要是大型項目的審計。

a、如有可能,最好在審核開始不久,經過協商,制訂一個審計原則(案例:AY某電廠項目)。

b、業務聯繫單。大型項目一定要多與甲方溝通聯繫,並且要白紙黑字的記錄下來,這就需要出具業務聯繫單,這樣既顯得規範,也可以使我們的工作更主動。

c、抓大放小,一般來說,大型項目的時間都是很緊的,不可能讓你那麼從容的、事無鉅細的、仔仔細細的計算,抓住對造價影響大的工程量和單價仔細核對,對造價影響小的,快速評估一下,沒有明顯錯誤的就越過,和你的計算結果差別很小的就不要改動。常有工程審計人員回來說,某某施工方的預算員多麼矯情,多麼難纏,其實說白了,是你矯情難纏,人家算出來是567立方,你偏要566.5立方,人家能不和你計較嗎?

抓大放小肯定會有誤差,但這種誤差是在可控範圍內的。我喜歡用洗衣機來打比方,一件衣服從洗衣桶裡拎到脫水桶裡,不管裡面的水份有多少,脫水桶甩一分鐘,絕大部分的水就甩出去了,兩分鐘後,衣服裡含的水就很少了,再繼續甩,就只能甩出很少的水,哪怕你再甩上一小時,衣服裡的水也不會百分之百的甩光。顯然,前兩分鐘的脫水效率最高。

d、要學會快速發現問題,這是一個需要不斷積累經驗總結經驗的過程,當然,再有經驗的人也不敢保證自己一定能很快發現問題,只能說,經驗豐富了,快速發現問題的可能性也會大些。發現問題還要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說,有疑問就要有找到證據的辦法,否則,再大的疑問也僅僅是疑問而已。(案例:CQ某電廠項目鋼筋價格)

e、還有這樣的情況,在一些關鍵的時候,你怎麼講話,怎麼表態,會影響到審計工作的進程和方向。(案例:河北某電廠)

5 學會"扯皮"和"解釋"

不敢說每一個審計項目都要"扯皮",但多數項目尤其是大型項目,都會有很多有爭議的地方。不要以為定額的說明、工程量計算規則都已經很細緻、很嚴格,沒什麼可爭議的了,它們主要解決的是"算多還是算少"的問題,而不是解決"該算還是不該算"的問題。我們國家,工程招投標往往只是一種形式,那裡面的花樣多了去了。有的項目還沒有完成施工圖設計就招投標了,有的甚至連擴大初步設計還沒完成也敢招投標,說得還很漂亮:"搶時間爭速度",實際上就是邊設計邊施工常修改的項目;還有的項目概算清單編制粗糙,文字表述有歧義,給投標單位造成誤導。這就給工程結算帶來很多很多爭議。所謂的爭議是指雙方都有各自的理由,而不是某一方的胡攪蠻纏。這就需要溝通、探討、辯論。

這是一個很能考驗人的能力,也是很能鍛鍊人的能力的地方。要想在辯論中勝出,有賴於對定額說明、定額解釋、工程量計算規則的深入理解,更有賴於其它多種知識的掌握,尤其是對法律知識、法律邏輯的領會。

在這種時候,我們就相當於這個專業範圍內的律師,要用自己的理由說倒對方(可能是乙方,也可能是甲方)的理由,即使對方死不承認,但第三者或上級領導能贊同你的道理,最後能依你的道理做結論,那這個爭議就算你贏了。

辯論和解釋常常是分不開的,但解釋更多的是面對外行或者半外行。要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專業內的主要意思講清楚,這也是一種本事。例如常常有甲方的領導不理解甲供材為什麼還要取費,有一些預算員也認為甲供材不該取費,還有很多的預算員知道甲供材應該取費,但說不清為什麼應該取費。這就需要解釋。

6 學會彙報

為甲方服務好,這是我們的責任,經常彙報工作就是其中之一。有些項目經理帶著一班人馬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彙報工作時卻經常被甲方的領導問住,急急巴巴的回答不上來,給對方的印象好像是沒做什麼工作或能力不行。這其實是沒有了解甲方的領導需要什麼,可能會關心什麼,會問什麼問題,因此事先也沒有把做好的各種數字分類彙總。

例如一個大項目有幾棟大樓,由幾個單位施工,其中有些專業性強的工作還被甲方肢解分包。經過大家辛勤的工作,最後的結果都出來了,每棟樓的造價清清楚楚,可是在彙報的時候,領導除了問每棟樓得造價外,還問這幾棟樓的外裝修總共是多少錢,問全部的鋁合金窗總共是多少錢,或者問某一棟樓的地下部分是多少錢,等等。這下你傻眼了,因為你沒有這樣按不同的需要來歸類彙總,或者沒有把地上地下的土建分開取費,臨時找數字彙總或拆分,手忙腳亂,顯得很不專業。

當然誰都不是神仙,不可能完全猜到領導會問什麼,這就需要對項目、對施工單位、對項目經費來源等等作一定的分析,儘可能的把眾多的數字做多種歸類彙總,以備提問。

還有,在不同的時期,領導的關注點不一樣,例如,快過年了,領導會很關注該給施工單位多少錢,既要滿足施工方的需要,尤其是農民工的工資,但千萬不能超付;再例如,一些邊設計邊施工的大型項目,領導最常關心的是概算夠用嗎,哪些項目有可能超概,是不是要及時降低設計標準或裝修標準。這些時候,領導都需要我們這些搞造價的給出數字,這個數字不需要非常精確,但也不能有過大的偏差,而且一定要快。可是有些項目經理因為沒有提早準備,或者缺乏分析、判斷和預見,不能給出既明確又有餘地的數字,讓甲方領導很不高興。

7 要有風險意識

這就無需我多說了,簡單點說就是,不要以為自己審核過了,三方都簽字定案了,就鐵板釘釘了。除了每個造價諮詢單位內部的幾級複核以外,有時還會遇到重新審計的情況。內部的複核一般不可能審核太細,主要還是防止低級錯誤,但重新審計幾乎就是重來一遍,屆時如果發現你的審定有較大錯誤,那肯定會給你自己,也給你所屬的部門及公司帶來麻煩的。至於為什麼會重新審計,我前面所講的審計目的中已經提到過。

8 審計的最高境界

工程審計有最高境界嗎?我下面的觀點大家權當開玩笑吧:一個項目審計結束,委託方滿意,說我們水平不錯;被審方滿不滿意不好說,但至少不恨我們,覺得我們還是客觀公正的;我們自己的公司領導也滿意,因為收到了滿意的審計費;我們個人也很高興,因為得到獎金或提成。這就叫"皆大歡喜"!

看了我上面所寫的,你有什麼感覺?也許覺得有點市儈氣?江湖味?我想還是說得好聽一點,叫有"中國特色"吧。生長在中國而不瞭解"中國特色",恐怕是很難把事情辦好的。

想要造價審計做得好,你需要補補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