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炮打「娘炮」,打的精彩

最近“娘炮”現象引發了很多爭論,中央電視臺的“開學第一課”請了很多所謂的“小鮮肉”給孩子們充當人生導師,更是讓社會各方眾說紛紜:到底是胡搞,還是“存在就是合理”呢?

開學第一課,炮打“娘炮”,打的精彩

討論這件事有風險,謹慎起見,首先鄭重聲明兩點:

第一,用“娘炮”這個詞,是討論的需要。本身“娘炮”這個詞,不怎麼討人喜歡,更不用說討這個群體的喜歡了。這個詞兒之所以被髮明,代表了社會的一種態度,不代表我本人的態度;第二,我絲毫沒有貶低女性的動機,相反,我很尊重女性。沒有女性,我們都來不到這個世界上,人類也不會存在下去。女性發揮自己獨有性別優勢,給我們帶來愛和美,給家庭、社會、國家以至人類做出了比男性只多不少的巨大貢獻,不承認這一點,那就是忘本的混蛋。所以拜託,女權主義者,不要把您的大棒砸到我的腦袋上——腦袋開花,是要死人的。

開學第一課,炮打“娘炮”,打的精彩

言歸正傳。也想談兩點:

第一,“娘炮”是怎麼來的;第二,對“娘炮”,我個人是一種什麼看法。

“娘炮”怎麼來的呢?有人歸結於“韓流”文化的侵襲。有這方面因素,大家當初的擔心,不是杞人憂天。但“韓流”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有一定必然因果。“娘炮”的出現,佔據熒屏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這是媒體博眼球的需要。媒體為什麼要博眼球呢?因為現在是市場經濟,需要賺錢。為什麼要賺錢呢?因為要吃飽肚子。怎麼連吃飽肚子都成了問題?因為現在很多媒體都屬於自掙自吃。生意就是這樣:麵包不給錢,人家不送你。如果不賺錢,就買不來麵包,按照毛主席的話說:我們首先要考慮“肚先生”的感受,“肚先生”不高興了,抗日大業怎麼能完成?媒體人同樣也可以說:“肚先生”不高興了,你讓我們說什麼?沒有力氣,說什麼都不成啊。

博眼球,正是為了適應市場的“注意力”經濟的要求。當下很多自媒體追求流量,粉絲數量,就是這個道理。而博眼球有很多方式,一個重要法寶,就是反其道而行之。這是觀眾心理學的範疇:人們生活中按部就班,但看戲,就喜歡與眾不同。原來影視作品,講究的是從故事情節上的逆反。比方說,孩子應該是弱小的,你可以給他弄個金剛葫蘆娃,大戰妖怪不落下風,就有人喜歡了;老人是慈祥的,你如果給弄個暴戾的家庭統治者,把家弄個分崩離析,戲份就更足了;兩軍對陣,實力強的戰勝實力弱小的,不足為怪。但要是以弱勝強,那看點就出來了。總之,狗咬人沒意思,人咬狗才帶勁兒••••••就這麼回事。

情節,也就是內容。情節致勝,故事講得精彩,這是傳統意義上的“內容為王”理論。注意力經濟時代,講究“內容為王”固然也不錯,但內容的製造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需要一個精心打磨的過程,要較大的時間成本。我們經常說,過去的演員和導演們,為了製作一部影視作品,嘔心瀝血,不計得失,才能成就無數難以逾越的經典。看到“老戲骨”們的精湛表演,我們不由肅然起敬。為什麼?因為那時候人們眼睛還知道仰望星空,心中有理想、信仰支撐。而理想和信仰的存在,重要前提,是有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自信——物質決定精神,這是唯物主義。

而今天呢,時代變化了,對一些事情的要求也改變了。我們不光要追求好看,還要追求效率,也就是來錢“快”。怎麼才能快呢?製作內容太麻煩,誰有那些耐心(因為稀少,所以難得:向有情懷的堅守者們致敬!)?改變形式是立竿見影的。而把男孩子弄得女性化,女孩子成為女漢子,這種形式上的大逆反,看點立馬就有了。你說,這樣又快又好的賺錢方式,影視出品方,為什麼不採用呢?不用才是傻瓜。畢竟,那些嚷嚷著讓他們注意承擔社會責任的人,不管人家麵包吃。

開學第一課,炮打“娘炮”,打的精彩

這是從市場的、注意力經濟的角度,說明“娘炮”產生的根源。接下來說的,是問題的主要方面,也是討論的焦點:“娘炮”到底有利還是有害? 很多專家說:性別其實是社會的選擇,並不是天生的,所以“娘炮”是很自然的,反對者是見識短淺的大男子主義者,是時代的落伍者,愚昧頑固不開化。

我對其說法,也一分為二,有同意的一方面,也有不同意的一方面。同意的一方面,是前半部分:因為社會分工的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導致男女在性別表現上有異化現象,這是對的。但說性別表現差異不是天生的,那就昧良心了。所謂“天生”的,不是指社會選擇,而是指生物學意義上的安排——至少,老天爺讓女人負責生孩子,這一點沒有異議吧?

簡而言之,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點,決定了雙方應該有什麼樣的社會分工和表現,這和性別歧視沒有半毛錢關係。這個話題有很多角度可以闡述,在此僅提醒一點:多少個男性精子才能和一個女性的卵子成功結合,然後孕育成一個新的人類生命?競爭如此激烈,男性註定要成為亮肌肉,勇猛向前,互相鬥爭,千方百計取得勝利的一方。如果沒有力量,何來搏鬥的勝利?如果不夠陽剛,那何來女性對你的脈脈含情,送你秋天菠菜?如果唧唧歪歪,一臉嫵媚,弱不禁風,未碰先倒,如同趙家班裡面的文松所表現的形象(他也是為了塑造博眼球角色的需要而已,生活中,他絕對不是如此,否則還不讓老婆給掃地出門),甭說延續後代,就連討女人喜歡都不可能——哇•••人家會吐他一臉的呀。

開學第一課,炮打“娘炮”,打的精彩

我們不要光看現象而爭論,以至於亂哄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攪成一鍋粥也不知道誰對誰錯。要想有個基本是非,從規律上分析是比較靠譜的。還是毛主席強調的,我們要實事求是。什麼是實事求是?就是緣著現象找到規律。而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是誰嗓門大,誰地位高,就可以卑躬屈膝為此而改變的。

什麼規律呢?

第一,就是媒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市場原教旨主義狀態下的生存規律,決定了他們要製作一些讓人感覺好奇的逆反的“怪物”,吸引受眾,他們要靠這個養家餬口。你如果藉此站在道德高地上,訓斥他們不擇手段,人性墮落,看似道貌凜然狀,其實那是耍流氓——站著說話,誰腰疼過?不是說主旋律的東西沒有觀眾喜歡,而是太麻煩,風險還大。但凡是理性人,都會趨利避害,這點上,五十步一百步,誰也別笑話誰。

另一個規律,就是生物學規律,上帝造人一開始,就分為兩種,亞當夏娃從內到外就是不一樣。男性女性生理上的天然差異,必然導致穩定的性別差異化表現,除非科技發展影響人類的根本:讓男人能生孩子,女人掌握家庭、社會、政治的主導。這個,會不會實現?那不敢說,或許有一天,誰知道呢?

除了尊重這兩條規律之外,我還想說的是:要尊重文化。中國文化的傳統,是天地四時變化的辯證法。天不會變成地,地也不會變成天,不能像某首歪詩裡調侃寶塔那樣:“有朝一日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我們現在講要建設和諧社會,什麼是和諧呢?個人看法,就是在各自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發生或者少發生摩擦、越俎代庖的情況。如此一來,社會每個零部件各安其位,螺絲不要幹底盤兒的事兒,方向盤別搶油門的活兒(恕我不太會舉例子),各負其責,合成一個緊密有序的整體,就和諧了——這學問,說大也大,說不大,其實也很簡單。

說句不好聽的話,但也是中國傳統觀點之一吧:牝雞司晨,不是好事。同樣,爺們不像爺們,滿眼嬌花弱柳的所謂“娘炮”,恐怕也不是什麼利國利民的好事。

有個觀點認為:欲亡其國,先亡其史。我覺得,亡其國有很多辦法,未必是篡改和忘記歷史。打著自由平等的旗號,顛覆你的傳統文化,這就夠糟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