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思維應避免哪些錯誤?

嚴紅軍


有本書叫《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舉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通俗易懂。

這本書作者為美國芝加哥學派著名經濟學家、自由主義大師托馬斯·索維爾,曾在康奈爾大學等名校講述經濟學課程,他的語言通俗易懂,講課也是深入淺出。《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本書可以說是他的另一份教案,書中舉了大量貼近生活的案例,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吸收書中的知識。



不懂經濟學的我們有十個思維誤區。

1、稀缺和短缺是兩碼事

“稀缺”是“缺”,“短缺”也是“缺”,我們會錯誤地認為兩者是一回事,其實不然。 經濟學中的供求機制告訴我們,市場提供的商品數量少於我們需要買的商品數量,我們買不到,就會出現短缺,價格也會隨之升高,讓一些人買不起,需求下降,供給和需求又恢復平衡。 而稀缺是商品比人口少引起的,短缺是暫時的,價格一升就能解決,但稀缺我們無能為力,像石油這種稀缺資源,開採完就沒有了。

2、物價是管不好的

商品缺了價格就會上升,一部分人買不起了價格又會下降。價格調節著供求,物價總是相對穩定。 市場環境中物價其實是個乖孩子,但政府這個爸爸總是忍不住插手管管他,結果一管它就叛逆。 政府設定價格上限,大家買得起都去買了,商品就會短缺。一些無良商人會出售劣質商品,也有人拿商品到黑市去賣高價而不是在市場上賣低價。還有,政府為了保護農民利益設立價格下限,價格高了買的人少了,賣不掉的糧食必須由政府花錢高價收購。

3、虧損也是好事

對一家企業來說,虧損意味著倒閉,但對整個行業來說,虧損意味著重新洗牌。曾經的柯達膠捲紅極一時,但科技發展之時它不求創新,固步自封,最終走向倒閉。這一過程很像自然選擇,企業虧了,自然會退出市場,最後留下的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好企業。

4、不是市場佔有率高就能壟斷

壟斷是每個廠商夢寐以求的,一家獨大,價格我說了算。那麼是不是市場份額高就是壟斷了呢?顯然不是,我們隨處可見麥當勞、肯德基,但他們並不能構成壟斷,不能隨意定高價讓老百姓心甘情願買單。壟斷的關鍵是阻止別人進入市場,這樣才會有對價格的控制權。

5、企業賣的不只是商品

我們買的不就是商品嗎?肯定有人會這麼說,但是同樣一雙鞋,你會買耐克的,還是一個從來沒聽過的雜牌鞋呢? 企業賣的還有品牌和文化,我們不知道雜牌鞋質量如何,但品牌總是意味著好質量,我們樂意花更多的錢買好質量的鞋。

6、最低工資法只會帶來失業

政府為了那些低收入人群設定了最低工資標準,卻發現失業人數多了。這裡也是價格機制在起作用,我們出售勞動力給老闆,獲得報酬。低收入人群本來勞動力就不值錢,政府硬是提高了他們的勞動力工資,老闆覺得不值得花這麼多的錢,就解僱了一批低收入人群,反而帶來了更多失業。

7、世界上最貴的是時間

我們每個人同樣都擁有一天24小時的時間,感覺時間挺容易得到的呀,但它是世上最貴的。要知道誰有能力拖延,就能夠把成本強加給他人,政府延遲退休年齡,很多人達不到退休年齡就去世了,退休金便打了水漂,政府就減少了一大筆開支。

8、一粒沙並不能看到世界

我們很容易犯合成謬誤,認為適用於局部的東西也適用於整體。整個國民經濟是由個體的經濟行為組成的,但是人與人之間還會有相互影響,一個人不會有貿易,但兩個人就可以交換物品。個體的經濟行為不能代表整個社會的經濟行為。由此,經濟學分為研究個體的微觀經濟學和研究國民經濟的宏觀經濟學。

9、百萬富翁也可能食不果腹

想象一下,自己手裡有一堆毛爺爺,但買不起一個包子是什麼樣的感受?蔣介石曾在管轄區大發紙幣,造成物價飛漲,百姓手中一堆的紙幣卻連米都買不起。這就是通貨膨脹,物比錢貴,流通中的貨幣數量遠大於實際需要,造成物價飛漲。有很多錢不是關鍵,重要的是你能拿錢買到多少商品。

10、沒有誰可以做到十全十美

前面提到物價是管不好的,可是政府不管也不行,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危機時的胡佛政府對經濟放任自由,反而使經濟不斷陷入蕭條。後來在羅斯福新政下美國才得以走出困境。市場價格機制調節也會有失效的時候,此時需要政府進行宏觀調控。

還有國際貿易中,哪怕是經濟落後的小國也有自己的優勢,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就來自於優勢互補。若是閉關鎖國,自給自足,只會導致效率低下。 無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而不自知。像砍柴人一樣,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是可悲的。

不懂經濟學的我們,可能就有著這些思維誤區,而《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本書助你看透社會經濟運行規律,改變自己的思維誤區,經濟學家的頭腦,你我都可以簡單擁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