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信審查之我見:授信審查就是找對象!

授信審查之我見:授信審查就是找對象!


我大學畢業後就來到銀行工作,目前已經在授信審查崗位幹了接近三年。這三年始終有一個問題在困擾著我:銀行授信審查到底在做什麼?這個問題涉及到自己工作的定位,必須想清楚。我想把個人的理解,簡單通俗的說出來。

一、授信審查其實就是選對象

授信審查說白了就是選對象。你選對象怎麼選?感情的事最複雜,一句話肯定說不清。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選對象,那是要既看外表,又看內涵,是要裡裡外外360度都看的。看外表,我們可以通過家境、身高、體重、身材、顏值、健康狀況等角度去分析。看內在,可以通過人品、個人修養、學歷、情商等角度去分析。最終,我們衡量前面所有的因素,認定一個人是不是我們想找的對象。但結果,我們會發現有些人只適合做朋友,有些人我們要躲得遠遠的,而有的人則是自己全力以赴去追求的。有一點必須注意,那就是選對象肯定不能找有致命缺陷的,如家暴、酗酒、好吃懶做等,同時為了下一代考慮也不會找太矮或者有遺傳疾病的,這些是底線。

授信審查其實也一樣。我們對借款人進行分析,看股東背景就是看家境,看行業就是看前景,財務狀況是身高體重健康狀況,一樣一樣的。同時,參考360度考核,我們對企業也要深入分析,不能簡單地停留在股東背景、資產規模、盈利情況、擔保方式這些地方。我們要綜合考慮,來判斷要不要給企業貸款。審查人員可以帶著這種心態去工作,那就是如果這家企業要貸款,自己跟投100萬,自己願不願意去投?這就需要審查人員對企業深入分析,帶著利害關係去看企業。最終審查人員帶著嚴密的思考和數據分析,對企業分分類:哪些是禁止介入的,即需要躲得遠遠的;哪些是壓縮敞口額度或追加擔保方式的,即朋友;哪些是有商機,建議經營部門加大營銷,即便擔保方式弱化、授信敞口增加也是可以做的,即全力以赴苦苦追求的對象。

二、授信審查的意義

從紙質材料,到下判斷,這中間的過程就是授信審查的過程,即發現風險的過程。我們以找對象來說明。找對象第一步是相親。相親的過程,就是認識對方的過程。對方的外在形象很直觀的展現在自己面前,同時可以通過聊天、行為等方面來分析對方的性格、修養、人品。扯了這麼多,其實相親就是在解決一個問題:信息不對稱。沒見面之前你對這個人一無所知,相親以後你會對這個人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如果你一見鍾情,說明你獲取的信息足夠你下結論。如果你還在猶豫,你會怎麼辦?繼續約唄。兩個人一起看看電影,散散步,一起去旅行,這個過程其實還是相互瞭解的過程,也是雙方繼續消除信息不對稱的過程。直到一個臨界點,你獲取了足夠的信息,你可以做出決定:恩,就是TA了;或者,這個人怎麼這樣啊,還好我們還沒在一起。這個臨界點,不一而定。你對對方諒解的程度我們分為0-100這個值,0表示對對方一無所知,100表示對對方已經深度瞭解,甚至對方沒說話你就知道他要說什麼。這個臨界點可能40%,也可能是80%,不一而足。

經常有客戶經理跑過來問我:我有個省會城市的房地產項目,會你們會不會批啊?我有個XX市級國企,做2億綜合授信,會不會批啊?每次對於這樣的問題,我都不予以回答。這不是因為我矯情,而是因為目前我所知道的信息尚未達到“臨界點”,不足以支撐我做出判斷啊。你說的省會城市是哪個省會城市?項目在主城區還是郊區?項目周邊的配套怎麼樣?項目公司的股東背景怎麼樣?股東前期開發項目經驗怎麼樣?項目手續齊齊全了嘛?當地的房地產市場怎麼樣?這些我都不知道。既然又大量的信息不知道,我要做的不是去下結論,而是去通過審查來降低信息不對稱,來加強自己對項目風險程度的認識。

消除信息不對稱的過程,就是擦窗戶的過程,而你的目標是走出去。我們面前有一面玻璃,玻璃上面佈滿了灰塵,灰塵把窗戶外面的世界全擋到了。我們需要去擦玻璃,擦一下我們擦掉一些灰塵,玻璃外面的世界顯露在我們面前一些,擦得越多外面的世界越清晰。

再來看授信審查。審查人員從行業、財務、抵押物、股東背景等角度進行分析,其實也是在消除審查人員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在這個過程中,審查人員對企業的風險不斷認識,最終決定項目做與不做。如果達到可以下結論的認識程度了,審查人員就應該當機立斷,過分的追求細節意義已經不大,而如果沒有前期對細節的分析,審查人員也不會有當下做決定的依據。所謂“大膽決策,小心求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找對象,已經決定要和對方在一起了,還會在意TA臉上有個小雀斑嘛?這個對雀斑忽視的過程,就是大膽決策的過程,須知風險無法窮盡,也無法完全消除。

三、審批與審查的區別

有句話說:審查是技術,審批是藝術。怎麼理解呢?審查做的事就是兩個人相互的瞭解,涉及到聊天話題的確定,去哪裡約會,買什麼禮物等具體事務。也就是說,審查是實實在在的進行項目風險分析,消除信息不對稱,進行項目細節的落實。

而審批則是在前期大量了解的基礎上,要確定是否在一起了。這個事也不是開玩笑的,“一切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既然要在一起,那後面就是要好好過日子的。君不見,銀行貸款放出去以後,只求別遇到“負心郎”,貸款想收回來難度還是很大滴。後面企業能夠還本付息,就謝天謝地了,即便企業經營不善,也頂多壓縮一點敞口。若是企業經營還可以,銀行說不準還要加大投放,出現“壘大戶”的情況,越陷越深。所以,審批是意見至關重要的事,但同時又是各種信息的綜合考慮。

審批也是,要考慮給不給企業貸款,也是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審批人的審批經驗,結合當下的監管要求,結合本行的目標客戶和客戶結構,結合本行的客戶導向,最終得出的一個結論。同一個項目,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審批結論,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也有不同的結論,審批結果的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就是審批的藝術性所在。並且,這個變動無所謂對與錯,因為不同的人風險偏好不一樣,不同的人風險識別的專業能力不一樣,不同的人的知識儲備不一樣。

四、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審查人員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就像你理解一個人一樣,知道他的現在固然重要,但是知道TA的過去同樣重要。一個人童年的經歷,那些對TA一生影響至關重要的事,也是不能忽視的。

對於企業來說,更是這樣。審查人員可能對企業的行業、股東背景、財務等情況有很清楚了,但是這仍然不夠。比如對於政府融資平臺,僅僅瞭解平臺所在區域的經濟情況,平臺的層級,平臺的業務,尚不足以建立對於平臺企業的認識。審查人員應該從平臺在我國成立的歷史背景,平臺的發展,國家為什麼要在2014年下發43號文,以後後期政府建議做政府購買服務、又通過87號文限制政府購買服務等過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樣,審查人員才能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甚至對平臺未來的發展做出預判。這樣審批的時候,對於平臺才能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五、做好授信審查需要做好哪幾方面的工作

審查是審批的基礎,沒有前期客觀的全面的審查工作為保障,審批工作便無從展開。同時,審查也是個打怪升級的過程,最終有的審查人完成跳躍,成為貸審會委員或獨立審批人。審查與審批是無法割裂的,因此審查能力的提升,往往可以決定一個人在授信條線未來的職業發展。

但是,審查雖然是審批的基礎,但工作內容可不基礎。一個優秀的審查人員,要像一名老中醫,各種疑難雜症都見過,各種事情有做到心裡有數。審查工作人員,要兼具會計師、律師、資產評估師、項目評估師、併購業務專家、行業專家等技能,因為這些方面都是風險分析的要點。在這些方面淺嘗輒止的人,是做不好授信審查工作的。

但是目前存在一個問題在於,銀行以流程來防範風險,一個項目在送到總行審查人員手上的時候,已經經過客戶經理、業務部門負責人、支行行長、公司業務管理部、一級分行授信部、貸審會、一級分行行長這些環節,項目方案和材料相對完善。然後,總行往往出於對前臺服務的角度,加強審批的效率和質量,要求質量沒問題,但是要求效率將大大壓縮總行審查人員的審查時間,審查人員要在這個審查時間的要求內去完成項目評估、財務分析、抵押物價值分析、行業分析等工作。面對緊張的審查時間,審查的工作面又如此之廣,進而倒閉審查人員降低審查的深度。如果審查人員不加強自主學習,最後會出現一種可怕的現場:審查人員的審查能力,工作三年與工作十年無異!因為前三年審查人員對信貸了解較少,會主動學習彌補學校與實踐之間的差距。但是三年以後,行裡各項制度也比較熟悉了,流程也熟悉了,審查能力也達到一定的水平了,審查人員可以說是一個老手了。這時,審查人員的工作內容和範圍已經大概定下來了,新知識已經很少,工作上也可能出現倚重這個老員工,而給他不斷加碼,最終審查人員為了業務進度而降低了進一步提高審查能力的動力,導致後面的時間一直在重複前面的工作。

天道酬勤,人不我欺。審查人員要勤奮,要保持學習。同時要不斷審查自己的工作,不斷總結和思考,才能不斷提升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