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迤薩,馬蹄聲悠、凌雲而下的傳奇古城

「人文」迤萨,马蹄声悠、凌云而下的传奇古城

點擊標題下方紅河旅遊,瞭解更多旅遊資訊。「雲南旅遊新方向,雲上梯田,夢想紅河」

「人文」迤萨,马蹄声悠、凌云而下的传奇古城

The 51th

- 這是雲山四時的第51篇雲山風物

迤薩,一座建在雲南紅河縣山頂的小城。這裡是雲南三大僑鄉之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迤薩周邊的江外地區尚處於刀耕火種的落後狀態,而因為馬幫,給這裡帶來了西方文明,讓這個地處江外邊陲的小山城曾充滿西方氣息、繁華熱鬧而得“江外小上海”之名。

「人文」迤萨,马蹄声悠、凌云而下的传奇古城

雲南的馬幫,

竟在紅河谷的山頂上建了一座城!

在哀牢山腹地,沿紅河谷順流而下,翻過一座又一座山,走到一個紅河古渡口,突然看見,紅河南岸一座孤零零的紅土山頭上,屹立著一座小城,顯得突兀、孤獨而又自信。

迤薩,是彝族話裡“乾旱缺水”的地方。當地民謠唱到:“高高山上是故鄉,左有河來右有江;山高難把五穀出,水大難作救命湯。”這裡,沒有肥沃的土地可耕種,且向來缺水,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都不適合在紅河谷這個不高不低的山頭建城,如果更高一點,將會涼爽;更低一點,將會多水,而迤薩卻倔強地將自己安放在這裡。

「人文」迤萨,马蹄声悠、凌云而下的传奇古城

一條紅河將紅河州一分為二,以北稱江內,如建水、箇舊、蒙自等縣市,以南則稱江外,如元陽、紅河等諸縣。歷史上,江內漢族移民早,經濟文化發達,如建水,號稱“文獻名邦”;江外則多為少數民族故地,哈尼族在山上營造梯田,傣族在河谷遍植水稻。而那個時代,為何會在江外的蠻夷之地迤薩建城?這一切還得從迤薩的馬幫文化說起。

「人文」迤萨,马蹄声悠、凌云而下的传奇古城「人文」迤萨,马蹄声悠、凌云而下的传奇古城

“下壩子”,“走煙幫”,馬背馱來的城市。

迤薩古鎮形成於清朝乾隆年間,人們在迤薩發現了銅礦,礦業的發展使迤薩逐漸繁榮。後來銅礦枯竭,迤薩又陷入貧困之中。由於迤薩乾旱缺水,無田可耕,為求生存,人們被迫另謀出路。

於是,晚清的某一天,這些迤薩人集合了自己的男人和馬匹,馱上本地女人手製的衣服鞋帽、絲線土布,往南方更原始落後的老撾、越南、緬甸山區深入,然後再換回棉花、象牙、鹿茸、熊膽等回國銷售,賺取豐厚的利潤,開闢了一條對外貿易的馬幫路。隨著他們對越南、老撾內地的深入,地勢越走越顯平緩、壩子越走越寬廣,迤薩人便把到中南半島做生意稱為“下壩子”。

「人文」迤萨,马蹄声悠、凌云而下的传奇古城

“下壩子”開啟了迤薩人的致富之路,而“走煙幫”則讓迤薩馬幫真正進入鼎盛時期。民國初年,國民政府開始禁鴉片煙,這一禁,使得黑市煙價暴漲。有的鴉片是從當時的英國殖民地印度,經緬甸走私入境,在缺乏法律有效約束的情況下,加上曾經“下壩子”的經驗,於是,當時在整個迤薩,無論是有錢的老闆,還是馬腳子、街邊小販、包括做針線的小腳老奶奶幾乎人人參與入股,有錢的出錢,有槍的出槍,沒錢沒槍的就出人出馬,大家約定按股分紅、盈虧均攤,大集體經營“走煙幫”。

「人文」迤萨,马蹄声悠、凌云而下的传奇古城

大量的金子和銀元隨武裝馬幫流進了這個小小的山城,衣錦還鄉的趕馬人,也開始紛紛大興土木。為了保護暴利所獲的金銀,他們從通海、峨山、昆明等地請來建築工匠,擲豪金從國外購買水泥、玻璃、磚瓦,用船水運到元江後用馬幫馱到這裡,在這個貧瘠的地方建起了中西合璧,歐式風格的深宅大院,家家戶戶的高牆上都廣佈槍眼,出重金購回嶄新的大八響、卡賓槍……讓這雲霧之間的小城固若金湯。

「人文」迤萨,马蹄声悠、凌云而下的传奇古城「人文」迤萨,马蹄声悠、凌云而下的传奇古城

-

迤薩有三多:

金子多、銀元多、馬幫紅顏多。

從馬背上馱回了西方文明,馱回了財富,迤薩馬幫給“化外之邦”的故里馱來一個全新的世界。昔日的迤薩城內,男人穿馬褂、戴禮帽,氣宇軒昂,推杯換盞;婦女著旗袍、穿金戴銀,描眉畫目,一身噴香,就連紡線的老奶奶都有四兩黃金。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受西方影響的生活方式,迤薩被當時的人稱為“江外小上海”。

「人文」迤萨,马蹄声悠、凌云而下的传奇古城

靠著趕馬的男人,不少人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但同時,迤薩的發展也是一部血淚史。迤薩曾有“三多”之說,除了金子多、銀元多這裡的寡婦也很多。許多女人的丈夫,都死於走馬幫路上可怕的瘧疾、土匪火拼,死在異鄉,埋骨荒野。還有更多走馬幫的男人到了東南亞各國之後就選擇“生活在別處”,另擇新歡,生兒育女。

相關資料顯示的數據表明,迤薩有3000多華僑僑居在老撾、越南、緬甸、法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這些人大多是當年走馬幫沒能回來的男人在國外留下的後代。而待良人歸來的主家太太則在這些中西混搭的建築中聽著唱片機,喝一杯咖啡成了守望一輩子的“馬幫紅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