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神賜之物,無它非藏人


布宮壁畫上的古老傳說。“肉的寶座上有木的寶座,木的寶座上有大海,海的寶座上有雪山,雪山上落下來5只飛鳥”。這則關於糌粑的謎語在整個藏區頗為流行,人們從小以這樣的方式教育孩童,認識自己的文化。藏族人把青稞稱之為養育眾生的母親,糌粑被視為她的無價長子,青稞酒則被稱為滋補身心的甘露妹子。“吃糌粑的人”是藏族人最經典的自我稱謂。在所有的藏人聚居區域,青稞的藏語稱呼都稱作“Nas”。

在西藏古代文獻《吐蕃王統世襲明鑑》中,獼猴轉化為高原人和種植青稞的故事相伴而生: 傳說上古時期,有一隻被觀世音菩薩點化的獼猴,在雅礱河谷的洞中潛修慈悲菩提心,被一巖羅剎女糾纏,要求成為夫妻。獼猴不允,巖羅剎女苦苦哀求。獼猴徵得觀世音的指點,與之結為伴侶,生了6只性情各不相同的小猴,將它們送歸果林各自尋食生活。

3年後,獼猴前去看視時猴數已增至500,樹上的果實即將枯竭,群猴飢餓呼號。獼猴再往普陀山向觀音求救,觀音從須彌山的縫隙中取來青稞、小麥、豆子、蕎麥等五穀撒向高原,雪域大地便長出不種自收的五穀。猴群飽食五穀,體毛與尾漸短,以樹葉為衣,操人語,始為人。 作為藏族人民家喻戶曉的古老傳說,這一故事被描繪在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等處的壁畫上。


西藏第一塊青稞地被認為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區的“澤當”,是傳統中藏民族的發祥地,位於雅魯藏布江南岸的雅礱河谷,被稱作“猴子玩耍的平壩”,神猴同羅剎女創造藏族人的美麗神話就誕生在澤當鎮的貢布日。後來藏民族在這裡創造了西藏文明史上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第一部經書邦貢恰加,第一部藏戲巴嘎布,這一切都源於第一塊青稞地的開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