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讚、批評孩子的具體方法

稱讚、批評孩子的具體方法

最近看湖南衛視的《少年說》,有這麼一段挺讓人深思的。

一位女孩兒站上天台,對樓下的媽媽喊出了深埋心底的一句話:

“孩子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呢?”

最近看湖南衛視的《少年說》,有這麼一段挺讓人深思的。

一位女孩兒站上天台,對樓下的媽媽喊出了深埋心底的一句話:

“孩子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呢?”

稱讚、批評孩子的具體方法

媽媽聽完,不為所動:

“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里頭,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稱讚、批評孩子的具體方法

女孩兒幾乎哭了出來

“我說了我不適合激將法”

稱讚、批評孩子的具體方法
稱讚、批評孩子的具體方法

但是顯然,這位媽媽聽不進去孩子的情緒述求,依舊一臉自信地堅持自己的教育方式。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公佈的《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中顯示,在家長最關心的家庭教育項目中,孩子的情緒情感只佔11.93%。家長對孩子情緒的忽視,可見不只是上面這一位家長的問題。

就在不久前,另一則刷爆朋友圈的微博截圖更是讓人痛心疾首

稱讚、批評孩子的具體方法

女兒:“我是不是永遠都沒法讓你滿意?”

母親:“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嗎?”

一句高傲俏皮的回答,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了。可悲的是,這段對話不是上司對下屬,不是買家對客服,而是母親對女兒。

2016年,深圳一個16歲少女,因不堪父母責罵,服毒自殺。

2016年,達州市渠縣中學一名18歲少年,在個人QQ空間寫下2800餘字的長文後,自殺。遺書裡寫道:“我覺得我自己已經毀了,我的情商太低,情感這方面嚴重有問題,感覺不到父母對我的愛……”

至親之間,稱讚與肯定就這麼困難嗎?作為媽媽爸爸的家長尊嚴真就比孩子的情緒情感更重要嗎?

稱讚、批評孩子的具體方法

我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是一心為孩子好,父母們之所以誇也不是,罵也有錯,缺乏的是稱讚與責備的方法,方法不當,容易好心辦壞事,容易矯枉過正。

稱讚也要講究方法

01

對於孩子的性格和人格,不去讚揚

海姆·G. 吉諾特博士講到過一個例子。一位媽媽對著家裡的客人說:“我家的孩子很懂事,經常陪弟弟玩,也很聽媽媽的話,很少惹是生非讓我們生氣。”沒想到剛誇完,孩子卻在下一秒做出出格的舉動,突然把弟弟惹哭了;本來挺乖巧的,突然玩得很瘋,不是撞倒垃圾桶,就是來回跑鬧。

當家長對孩子的性格或人格進行表揚時,孩子卻會經常做出截然相反的舉動,讓父母措手不及。怎麼會這樣?海姆·G. 吉諾特博士認為,這是因為孩子感到了一種不安和壓力。

孩子會認為自己並不像媽媽所說的那樣懂事乖巧,對糾纏不休的弟弟也沒那麼多耐心陪他玩,甚至希望弟弟最好離他遠點,但媽媽偏偏要給他扣上“懂事和照顧弟弟”的帽子,這下孩子就冒出了奇怪的心理,很想用出格的舉動向媽媽宣佈:自己並不像媽媽說的那樣!

由別人給自己的性格和人格下定義,任何人都不情願,何況是一個孩子。“你是個天使”“像你這麼正直的孩子怎麼可能做那樣的事呢”“他一直很聽話”……這種有關孩子人品和性格的讚揚,還是不說為好。

02

相對於結果,更關注孩子的努力和付出

競爭激烈的社會氛圍下遍地都是功利主義,人們更看重結果的重要性,對過程卻很少過問。家長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時,也更願意對他們所做事情的結果給予更多讚揚或是責備,然而無論那種評價,都是弊大於利。

如果因為孩子得了第一而對其大加讚揚,那孩子會感到一種壓力,他們生怕自己下次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而讓他們大失所望。我們何不把目光從結果轉向過程,以更好地認可孩子一直以來的默默付出呢?

“看來你這段時間真是非常努力,成績提高了不少。爸爸真是為你自豪。”“你看,媽媽招呼客人一點功夫都沒有,多虧你陪弟弟玩,謝謝我的寶貝。”這種讚揚自然又親切,不會給孩子造成壓力而讓他難以接受,對孩子而言是一種鼓勵和支持。

03

在對的時候,做對的表揚

讚揚,也要看準時機。孩子有出色的表現時,應該立刻回應,表揚他。

稱讚、批評孩子的具體方法

孩子的時間概念和大人不同。孩子們通常是按照“此時此刻”的方式來感受每個瞬間。對他們來說,“遙遠的將來”這種概念沒什麼意義。對於記憶,孩子也是在具體情境中連同情緒一併保存的。

因此,一旦過了當時的情境和情緒,事後再表揚孩子,這種脫離情境的表揚很難深入到孩子內心中並將其保存為記憶。所以對家長來說,最好能在孩子經歷情緒情境時一同參與其中。

04

讚揚的理由應具體陳述

空洞模糊的盲目稱讚,對孩子來說是蒼白無力的。“做得真好”“做什麼都這麼出色”“很優秀”……諸如此類的讚揚,對孩子來說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孩子很可能會把家長的這種不夠具體的讚揚,與根本不相關的其他事情聯繫在一起,從而產生一種錯覺。

表揚孩子時要具體地說明事由,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因為哪些事情而表揚他。

“聽媽媽說,你今天背了十個單詞,真了不起!能不能告訴爸爸,你都記住了哪幾個單詞?”

“這段時間你數學學得那麼用心,果然有進步,比上次少錯了兩道題。”

“你為小狗披上了綠色的皮毛,這真是天才一樣的奇思妙想!”

“真棒,自己把看過的書都整理好,擺放在書架上了。”

表揚,要在對的時候說,而且要說得具體、明確,這樣才會錦上添花。

稱讚、批評孩子的具體方法

如何把“生氣”表達得淋漓盡致

情緒管理訓練不是偽裝表演,在孩子犯了明顯錯誤讓你很生氣時,家長當然可以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出來。這種情緒流露是正常的現象,只不過要把握好尺度和方法,情緒可以表達出來,但這種情緒不應該帶到彼此的對話中,只有以平和的心態冷靜對話時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必須站在“家長”的立場向孩子說明,孩子所做的錯誤行為會給父母帶來怎樣的後果,讓他充分認識到這種行為的後果,孩子也就不再有牴觸心理,而是可以比較客觀地反省自己的行為。

孩子不會想聽“真是大膽,哪來的這麼大膽子,竟敢對媽媽撒謊,你以為媽媽會上當?你真是氣死我了!”如果試試“媽媽有種被騙的感覺,不知道你現在心裡怎麼想的?”孩子會更願意袒露自己的內心。

當孩子沒有守約時,不妨直接說:“好像你忘記約定了,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事情給耽誤了?爸爸有些失望……”“爸爸本來挺相信你的……”“媽媽現在很生氣……”等等。

站在“父母”的立場,把孩子的這種行為導致家長提心吊膽的情況如實講給孩子,孩子就會或多或少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也會提醒自己下次注意,儘量不再讓爸爸媽媽擔心。

學會先說聲“對不起”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家長,他們有時也會控制不住激動的情緒,有時也會沒調查清楚就訓斥孩子、誤會孩子,犯各種低級的錯誤。

這時,家長應該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主動向孩子道歉。戈特曼博士稱,家長在做錯事情後能主動向孩子認錯,將是對孩子十分有效的正面教材。家長因為自己的失誤主動道歉,會讓孩子逐漸明白,原來失誤並不等於失敗。

在孩子眼裡,爸爸媽媽都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而這樣高大的爸爸媽媽卻因為做錯了事而向自己認錯,他們會立刻感覺到:“原來像爸爸媽媽這樣的大人也會犯錯和失誤啊,原來做錯事後,是要這樣解決和改正的……”通過這個過程,孩子可以學習做錯事後改正的方法。

如果爸爸媽媽礙於面子,固執地不肯認錯,那孩子當然也會學到另一種“榜樣”:“做錯了事情也可以不認錯”。孩子都是看著父母一點點學習和成長的。做錯了事情肯認錯,並懂得道歉,這是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

稱讚、批評孩子的具體方法

以上內容部分摘自:

東方出版社《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