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犯的錯,卻總讓孩子來背鍋

1

週日的下午,全家都在午睡。

包子睡不著,爬到我和爸爸中間,拽著我們的胳膊,要我們帶她出去玩。

我在迷迷糊糊中,聽到包子爸爸說:“現在太熱了,晚上咱們再出去吧。”

包子不解,“晚上天黑了,玩什麼呀?”

“我們可以去散步啊~”

關於爸爸提出的“散步”方案,包子欣然同意了,一邊拍著小手,一邊咚咚咚地奔向客廳去了。

世界一下子安靜下來,我們美美地睡到了下午四點。

等起來後,我開始洗衣服,包子爸開始忙工作,包子奶奶也開始準備晚餐的食材。

就這樣忙忙活活著,天黑了。

晚飯後,包子奶奶去洗碗了,我開始換整理床鋪,給姐弟倆做著洗澡前的準備,包子爸則又鑽進了書房繼續著之前沒完成的工作,誰都沒提下樓散步的事情。

我承認,我的確是忘記了。

我滿腦子都是希望娃們今天能早點洗澡早點上床早點講完故事早點睡覺,我好喘口氣兒,寫寫《笠翁對韻》的錄音文案。

家長犯的錯,卻總讓孩子來背鍋

可包子沒忘!

這是她今天一下午,心心念念最大的事兒。

包子從這個屋轉到那個屋,再從那個屋轉到這個屋,看我們誰都沒有下樓的意思,一下子急了。

她跑到爸爸跟前,搖著爸爸的胳膊,“爸爸,我們還去散步嗎?”

爸爸回答:“太晚了,今天不去了,你和弟弟快去洗澡吧!媽媽都在給你們放水了。”

包子不甘心,“可是你都答應我了啊!”

“爸爸這不是工作沒忙完嗎?”

眼看爸爸就要爽約了,包子又氣又急,音量提高了好幾度,“不行,就是必須去,你說到就得做到。”

其實平時,包子爸還是很講信用的,都會說到做到,也很少和包子大聲說話。

但那天,也許是一開始真忘了,也許是工作沒做完有點著急,總之,他爽約了,還爽得理直氣壯——

“什麼叫必須去?你說了算還是我說了算?今天不早了好嗎?看不到我沒忙完?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他的音量也越來越高,並且說了許多聽起來有道理,但其實有點不講道理的話。

終於,失望的包子妞再也忍不住委屈的眼淚,哇哇地大哭了起來。

而直到這時,我才想起來,下午在睡夢中,包子爸確實答應了包子散步這件事兒。

包子扯著嗓子哭嚎著,我特別理解她委屈——

明明就是我們這些大人親口允諾要帶孩子去散步的啊。

可在眼巴巴地盼了一下午後,我們卻說不去就不去了!

是,也許我們能給自己找到各種理由,比如時間不早了,比如工作沒做完。

可是,當我們在答應孩子的時候,為什麼沒想到這一點呢?

為什麼沒有提前想一想,這種安排是否合理,時間是否充足,你自己是否能夠做到!

究竟是孩子不懂事,還是在我們這些大人心裡,和孩子說的許多話,僅僅也就是說說而已?!

家長犯的錯,卻總讓孩子來背鍋

那天晚上,我把哭到鼻涕眼淚滿臉都是的包子攬進懷裡,告訴她,“爸爸在忙,所以媽媽可以帶她下樓散步”。

小包子點點頭,自己去臥室換好了衣服,還去衛生間洗乾淨了小臉。

然後,一到樓下,她就破涕為笑了。

月光下,我們娘倆的影子被拉拉得長長的,她追著影子蹦啊,跳啊~

我們就這麼一路走著,一路唱著,數著天上的星星,聽著樹上的蟬鳴,看燈下飛舞的小蟲……

我第一次驚喜地發現,濟南的夏夜,竟然如此美好。

走著走著,包子突然對我說:“媽媽,我不生爸爸氣了,但是希望爸爸以後可以說話算數。”

看著她亮晶晶的眸子,我突然很感慨——

孩子多簡單多美好啊,他們百分百愛著我們,相信我們,理解我們,那麼容易就原諒我們的錯誤。

可我們大人,卻總是有意無意中,揮霍著孩子的信任,而且很多時候,還要把自己的問題,丟給孩子來背鍋。

2

突然就又想起前兩天的一件事。

那天,也是晚飯後,弟弟不知道想要什麼東西,包子奶奶沒聽懂。弟弟一著急,伸手就打了包子奶奶一下。

沒想到包子奶奶被“打”後,一邊兒疼得齜牙咧嘴,一邊兒還忍著疼呵呵地笑,弟弟一看奶奶在笑,於是又把小手伸了出去……

就在這時,我一把抓住了他的小手,把他拽到了面前,然後,看著他的眼睛,一字一頓地說:

“圓圓,不能打奶奶,你打奶奶的話,奶奶會疼的,而且會很傷心。你說的奶奶沒聽懂,你可以慢慢地再說一次。”

可我的話,小傢伙顯然沒聽進去,只是一邊扭頭看著還在咧嘴笑的奶奶,一邊哼哼著,試圖甩開我的手。

我緊緊握著他的手,繼續說:“你打別人的時候,別人都會很疼的。我知道圓圓很愛奶奶,一定不想讓奶奶疼,對嗎?所以以後我們不打奶奶了,好嗎?”

在我重複了兩遍之後,弟弟終於安靜下來,輕輕點了點頭。

家長犯的錯,卻總讓孩子來背鍋

孩子愛打人,我們做家長的,總覺得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情。

關於這個問題,以前我也寫過,其實,2歲以下的很多孩子打人,並不是出於“壞”目的,尤其是1~2歲的寶寶的攻擊行為,多數只是表達情緒。

比如想要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別人不給,而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還沒發展完善,寶寶不開心,於是上手打人。

所以,對於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都還欠缺的孩子,我們絕不能以暴制暴;更不能以成人的觀念來衡量,給他們貼一些負面標籤。

但這並不代表著我們家長可以不作為——就像弟弟這次打奶奶的事情。

其實就在不久前的一天,包子奶奶曾向我“告狀”,弟弟因為搶玩具動手打了一起玩的小朋友,接到對方家長投訴,覺得很不好意思,以後一定得好好教育弟弟才行。

可同樣是打人的問題,奶奶前腳說教育,後腳在被打的時候,反饋給孩子的,卻是滿滿的笑臉。

明明是我們的笑臉默許了孩子的攻擊行為,但卻在孩子下次伸手打別人的時候,說他是個有問題的孩子。

那這到底是大人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

3

那天,在看《別以為你會愛孩子》這本書時,作家林怡一番話猶如醍醐灌頂。

她說:“有的時候,人們處理問題的邏輯就是顛倒的

因為顛倒,當孩子的某個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預期時,我們常常將其簡單地判定為孩子有‘問題’,一心想的是去如何改造孩子,去掉‘問題’,而不去反思它投射的究竟是什麼,以及它可能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就好比今天在群裡,有個媽媽問,“我家寶兒現在2歲,但是每次吃飯都要看動畫片,要大人喂,都不知道怎麼辦是好?”

我問她,“你捨得餓他幾頓嗎?孩子不想吃飯的時候,就隨他去,並且兩餐之間不要給零食。”

媽媽說“我總說不吃就不吃了,但奶奶又怕餓著孩子,時不時就塞點東西給孩子。”

看到這裡,難道你還會覺得這是孩子的問題?

明明肚子不餓,卻硬生生被塞進各種吃的,孩子甚至連飢餓的感覺都沒有機會感受。

這種填鴨式的哺餵,到底滿足的是孩子的胃,還是大人的焦慮?

而當我們如此去愛孩子的時候,我們如何不累?孩子又如何不累?

當孩子累了,惱了,反抗了,我們不去反思自己,卻去挑他們的刺兒,這對孩子來說,又是多麼不公平。

家長犯的錯,卻總讓孩子來背鍋

4

所以其實很多時候,你只要心念一轉,就會發現,“問題”本非“問題”,只是在向我們傳遞某種信息。

接受這些信息,準確地解讀這些信息,一切也許就此不同。

相信大家一定有和我相似的經歷——

每當工作很累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覺得孩子格外鬧騰,特別難帶。

尤其是當們忍住怒火,耐性性子給他們講半天道理,他們不僅不聽,反而變本加厲地挑戰我們的極限。

以前,我總覺得,這就是孩子的問題!是孩子不懂事,不能體諒我們的心情!

但後來我發現,不是孩子不懂我們,孩子會這樣,反而是因為他們太懂我們了——

當我們“耐著性子”去說服孩子的時候,臉上其實是寫滿了急躁、焦慮、不耐煩,甚至憤怒的情緒。

儘管我們自己覺得自己隱藏得很好,但我們身體各部位的肌肉,我們說話時的語氣、語調、音量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出賣了自己。

孩子無疑是敏感的。

他們會透過我們那張“耐著性子”的“好”臉,看穿我們的內在情緒,並受其左右,產生恐慌、焦慮、委屈、憤怒等情緒,失去安全感。

為了重獲安全感,他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試探我們,“故意”挑戰我們的極限來確認自己是否被愛。

孩子的這種“不乖”,其實是對我們情緒最誠實的回應。

所以,每當我們覺得孩子們難帶時,不妨試著去問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

是我個人的狀態出現問題了嗎?

是我們的家庭關係出現問題了嗎?

是我對孩子的關注不夠多或者關注的方式有問題嗎?

是我與孩子相處時內心焦慮,疲憊,或者陪伴他們時顯得有些勉強嗎?

……

也許,當我們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會一下子解鎖眼前的育兒困境。

家長犯的錯,卻總讓孩子來背鍋

陶行知先生曾說,“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

果然,句句箴言。

孩子雖然小,但他們是完整而獨立的個體,並不是誰的複製品。

所以,育兒就像一座山連著一座山,它沒有標準卻又得承擔很大的責任。

但也許正是如此,父母才是這個世界上最需要學習的一份職業吧——

儘管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我們也無須去逼迫自己給孩子一個完美的家庭,但我們永遠不能放棄的,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意識到問題,及時改變,一切皆有轉機。

家長犯的錯,卻總讓孩子來背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