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省歷史

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簡稱“魯”,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山東地處華東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中北段,是華東地區的最北端省份。西部連接內陸,從北向南分別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山東半島伸入黃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津與渤海灣,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則臨靠較寬闊的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

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墨子、和文化的創始人柳下惠、軍事家吳起等,均出生於魯國。姜太公在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成就了齊桓公、管仲、晏嬰、鮑叔牙、孫武、孫臏等一大批志士名人;齊國還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

山東是中國的經濟大省、人口第二大省、中國溫帶水果之鄉,國內生產總值列全國第三,佔中國GDP總量的1/9。2013年,山東與廣東、江蘇,一起被評為中國最具綜合競爭力省區。

山東是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運動會,第三屆亞洲沙灘運動會,2014年世界盃帆船賽、世界園藝博覽會、APEC貿易部長會議,2015年世界休閒體育大會、國際歷史科學大會、2018年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舉辦地。

2017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72678.18億元,山東人均GDP達到72851元。

建制沿革

中國山東省歷史

山東

沂源縣發現的距今四五十萬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為直立人在中國的例子之一。山東石器時代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漢字的較早發掘品目前追溯到濟南市章丘市龍山街道(原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龍山文化的陶片。[1]

夏禹分九州時,山東屬於青州。

商朝建立之前,山東西、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動中心,也是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之一;對山東東部未華夏化的東夷人,商王朝通過盟國奄國、薄姑國等對其進行統治。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太公於齊(侯國);武王之弟周公則封於魯(公國)。

齊國定都營丘,後改名臨淄,據《左傳·僖公四年》,其疆域“東至於海、西至於河(黃河)、南至於穆陵(今沂水與臨朐交界處)、北至於無棣(今河北鹽山)”。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融合“東夷文化”、“因其俗,簡其禮”,“舉賢而尚功”,務實革新、兼容幷包,國力相當鼎盛。齊國的工商業與技術如紡織業也非常發達,有“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

魯國都於曲阜,其疆域在《詩·魯頌·宮》中描述為“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魯國秉承周朝禮樂典儀,是尊尚仁義、傳統、倫理、人和的“禮儀之邦”。

齊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大量貢獻及深遠影響。生於魯都曲阜的孔夫子在這裡開創了儒家思想,成為後來中國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蚩尤(中華先祖之一)、孔子、孟子等都是齊魯兩國對中華文明多方面貢獻的傑出代表。

山東境內還有其他許多小一些的諸侯國,僅見於《左傳》的就有55國之多,其中疆域及影響較大的有萊、莒、鄒、滕、曹等國,他們後來多被齊、魯兩國併吞。進入戰國時代,齊國成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由齊、魯兩國擁有。及至公元前221年,齊國成為最後被秦國吞併的諸侯國。

山東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譽,早期就有發達的農業與手工業,秦漢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山東的糧食不斷沿黃河西溯,供應關中。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臨淄、定陶、亢父是全國的三大紡織中心,大量精緻的紡織品自此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

秦並天下,分天下為36郡,其中在山東地區設置了齊郡、東郡、薛郡、琅邪郡。

漢武帝劃分天下為十三州,其中在山東地區設置了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徐州、兗州。及至東漢、曹魏、西晉。

晉室大舉南遷,東晉十六國北朝時期,至少幾百萬華北人民遷徙往南方、東方,大量北方、西方遊牧民族進入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北方等地,北方的民系出現巨大變化,山東地區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佔領。淝水大戰過後,山東迴歸東晉,東晉設置幽州於廣固,不久被慕容德攻佔。義熙六年(410),劉裕平定南燕,復置青州和兗州。

南北朝時期,爭戰頻仍,經濟破壞。劉宋時,增置冀州治歷城。其後入於北魏,改冀州置齊州。北魏亡,屬北齊,不久為北周所並。

山東恢復發展。當時主要屬於河南道(河濟以南屬河南道,以北屬河北道)。開元天寶年間,每年都有幾百萬石的粟米運至關中,而青、齊等地的物價仍遠低於中國其他地方。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精美織品。至唐後期,戰亂又起。

宋初,山東隸屬於京東路和河北路,後又增置京東西路,曹州、鄆州屬京東西路。

中國山東省歷史

山東

金人分山東東路及山東西路,東路治益都,西路治東平。金朝剝削嚴重,加上受到不斷的外來侵擾及野蠻統治,社會與經濟處於滯退狀態。金代人口約144萬戶。

到元代,只有126萬人、38萬戶,與金代相比,人數減少約87%、戶數減少約75% 。山東地界置益都路、濟南路等。

明朝開始設立山東布政使司(當時包括遼東、北京、天津及河北)。明初光復時,山東“多是無人之地”,政府獎勵人民墾荒。南直隸的徐州道、太倉道、潁州道,由山東管理。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耕地面積有7240餘萬畝,是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1421年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後,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濟寧和臨清由於漕運的發展而繁榮起來。

清初設置山東省,“山東”才成為本省的專名。 到康熙年間,耕地達到9000餘萬畝。1860年代,煙臺成為山東第一個開放口岸。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日軍攻佔威海,北洋海軍全軍覆沒。1898年,青島和威海分別租借給德國和英國。德國修築了從青島通往濟南的膠濟鐵路(1905年)與津浦鐵路北段(1911年),把山東當作自己的勢力範圍。1899年,義和團從山東興起,攻擊遍佈山東省的西方傳教士。清末,面對俄國和日本的威脅,東北終於向漢族移民開放,加上民國初年張作霖的鼓勵措施,在100年間有為數上千萬的農民闖關東謀生,成為今天東北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14年,日軍從德國手中奪取青島。1922年華盛頓會議後歸還中國。1930年,國民政府從英國手中收回威海。

1937年-1945年抗日戰爭,日軍佔領山東鐵路和城市,共產黨則在山東建立起沂蒙等解放區。山東省政府主席何思源早在1945年6月便秘密入魯,並在9月1日返回濟南。

1946年10月下旬,何思源調任北平市長,10月23日,王耀武正式上任山東省政府主席,11月1日,王耀武宣誓就職。在王耀武主魯之初,蔣介石三次蒞濟巡視,並進行頻繁接見與視導,與王耀武長時間私談。1949年6月2日,美軍從青島撤退後,解放軍進駐該城。

1949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通令,山東部分地區劃出,與河南、河北的部分地區成立平原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平原省,由中央直接領導,今山東的菏澤、聊城等地區劃歸平原省管轄。

1952年撤銷平原省,菏澤、聊城、湖西3專區劃歸山東省。

1953年6月,滕縣專區駐地遷往濟寧,成立濟寧專區。7月,撤銷湖西專區和沂水專區,將其所屬縣市分。別劃歸濟寧、菏澤和臨沂專區。

1954年12月,撤銷淄博工礦特區,設立淄博市。

1958年,萊陽專區更名為煙臺專區。

1960年,撤銷嶧縣,設立棗莊市。

1963年,河南省東明縣劃歸山東。

1964年,範縣劃歸河南。

1965年1月,館陶劃歸河北,河北省的寧津縣、慶雲縣劃歸山東。

1967年,專區更名為地區,山東轄9個地區,4個省轄市,5個縣級市,107個縣。

1981年5月,昌濰地區更名為濰坊地區。

1982年11月,設立省轄東營市。

1983年,撤銷煙臺地區、濰坊地區、濟寧地區,設立地專級煙臺市、濰坊市、濟寧市。

1985年,撤銷泰安地區,設立地專級泰安市。

1987年,威海升為地專級市。

1989年,日照升為地專級市。

1992年,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萊蕪升為地專級市。

1994年,撤銷臨沂地區、德州地區,設立地專級臨沂市、德州市。

1997年,撤銷聊城地區,設立地專級聊城市;

2000年,撤銷濱州地區、菏澤地區,設立地專級濱州市、菏澤市。

歷史文化

中國山東省歷史

嶗山景區

​齊魯文化是先秦時期齊魯國地盤對照至今山東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陰陽、縱橫、方術、刑、名、農、醫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據當代作家田茂泉說,進入秦漢以後,齊魯文化逐漸由地域文化演變為一種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齊魯文化的淵源,應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齊魯之地的古老民族——東夷族的發展。這個在傳說中曾以後羿和大舜為榮的民族。自20世紀以來,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數千遺址證明這是一個文化發達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在齊魯之地上,不僅存在著從8000年前的後李文化到北辛、大汶口文化,再到龍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嶽石文化這樣一個在文化傳統演變上一脈相承又相對獨立的文化譜系,而且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眾多的城堡遺址和標誌著文明發展程度很高的圖像文字、陶文以及生產的大量精妙絕倫的蛋殼黑陶及各種手工飾品。在戰國時期,儒學實際上已經佔據了魯國、齊國兩個國家,實現了儒學齊魯化。秦漢時期,董仲舒吸收了齊國和魯國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學體系,得到統治階級認可,儒學從此由“齊魯之學”發展到“獨尊儒術”。

摺疊

方言

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的漢語方言分區資料,山東一百多個縣市的方言均屬於官話大區(也叫北方方言)。參考古代清聲母入聲字和次濁聲母入聲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規律,山東各地方言又分別劃歸三個不同的官話小區: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膠遼官話。

冀魯官話:指通行於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東省濟南、聊城、德州、濱州、淄博、泰安等40餘縣市在內的方言。

中原官話:指分佈在河南省、陝西省、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及山東魯南、魯西南30個縣市在內的方言。

膠遼官話:分佈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其中山東青島、煙臺、威海,大致相當於人們常說的“膠東方言”的範圍。

摺疊

宗教

山東省主 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種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山東有千年以上歷史,伊斯蘭教主要自13世紀隨回族穆斯林徙居山東後發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鴉片戰爭後迅速傳播起來的。

1990年,全山東省信教群眾120萬人,宗教活動場所3040處,宗教教職人員2578人。

摺疊

飲食

魯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鹹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宋代後,成為“北食”的代表之一。從齊魯而京畿,從關內到關外,影響已達黃河流域、東北,有著廣闊的飲食群眾基礎。魯菜是中國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風味菜系之一,遍及京津塘及東北三省。

摺疊

戲曲

山東是中國較早有戲劇活動的地區之一。隋代齊倡名動全國,到了唐代參軍戲在山東流行。可以說長期流行的歌舞百戲,俳優活動,是戲曲孕育發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過程。宋雜劇形成後亦波及山東,金末元初產生用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即元雜劇,山東是主要流行地區之一,元人鍾嗣成的《錄鬼簿》和明初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篇》中記載的山東籍戲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戲曲最盛之地是東平,單東平籍元曲作家就有高文秀、張時起等10人,最突出的當推高文秀,所作《黑旋風雙獻頭》深得人民的喜愛。戲曲到明清時進入蓬勃發展時期。李開先的《寶劍記》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

現代戲曲劇30多種,可分為梆子腔系、絃索腔系、肘鼓子腔系和民間歌舞及說唱形成的戲曲劇種等。 山東流行的梆子腔劇種,有豫劇、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棗梆、兩夾弦、東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種。獲得梅花獎的豫劇演員章蘭、朱桂琴、李新花等還活躍在山東各地的舞臺上。

絃索腔由民間流傳的俗曲小令,主要有柳子戲、大弦子戲、羅子戲。號稱“東柳”的柳子戲是絃索腔劇種中流傳較廣。

肘鼓子腔,以“娘娘腔”為其主要腔調逐漸演化而成的戲曲聲腔。所包含的劇種有柳琴戲、五音戲、茂腔、柳腔、燈腔、東路肘鼓子等。

由說唱發展而來的戲曲劇種有:呂劇、墜劇、漁鼓戲、東路大鼓、八仙戲、藍關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