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懂了這個道理,就知道生氣是多可笑的事情

如果懂了这个道理,就知道生气是多可笑的事情

如果懂了这个道理,就知道生气是多可笑的事情
如果懂了这个道理,就知道生气是多可笑的事情

主講 | 雪歌仁寶齊

《入行論》第六品第三十一偈頌:

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

知已不應嗔,如幻如化事。

這裡講到“是故一切法”,就是把前面從第二十七偈到第三十偈當成理由——那四個偈頌講到嗔恨心對境的那個人——我們生氣時執著有的“那個人”,或者說是補特伽羅我執。

補特伽羅我執完全是不合理的,實際上完全沒有補特伽羅我;我們實際上去找“那個人”的話,也完全找不到。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偈主要是破數論派說的補特伽羅我,第二十九、三十偈是破勝論派的補特伽羅我。

整個破了之後,現在這裡講“是故......”前面四個偈頌的道理破補特伽羅我,破有一個“那個人”。破了之後,現在講“一切法”指的是我們生氣時的對境——一切眾生實際上完全找不到,完全沒有自性,沒有補特伽羅我,完全是被動、無自主的,完全是依賴其他因緣的。

而那些因緣也沒有自己的力量,這裡第二句沒有提出來說那些因緣也沒有自己的力量。你們看隆蓮法師的譯本就有提出來——如是悉由他自在,非由己力能自在。於諸一切如幻法,如是亂已無嗔恚。

“非有己力能自在”就是講那些因緣也沒有自己的力量。所以我們好好觀察。因為這一段我們修諦察法忍嘛,我們觀察發現嗔恨心完全是不合理的,用這種方式來對治嗔恨心。

現在結論就出來了,對方這個人確實完全沒有一個自己,完全是依賴因緣而存在的,而那些因緣也是依因緣而存在的,所以完全是被動存在的。“知已不應嗔”——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就沒什麼可生氣的,所以不應嗔。

我們要做到什麼樣呢?這裡用了兩個比喻“如幻如化事”。

“如幻”,像是魔術一樣的假東西,“如化”像是佛的化身或者是菩薩化現什麼出來。不管魔術變出來東西也好,還是佛菩薩用神通化現出來東西也好,實際上都是被動的,我們不能把它當成真正的。如果我們知道它是被動的話,就不可能對它生起執著,把它當真,心裡也不可能生起嗔恨心,這就是“如幻如化事”。

如果我們瞭解無我和緣起的話,內心就不會生起嗔恨心,因為我們不會生起執著心,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懂了这个道理,就知道生气是多可笑的事情
如果懂了這個道理,就知道生氣是多可笑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