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温岭电视问政寻求鞋业优化升级之路

敢问路在何方 温岭电视问政寻求鞋业优化升级之路

9月25日晚,温岭市举行第六期电视问政,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直面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和问题,共寻转型之路和破解之道。

传统制造业是温岭发展的压舱石,但因其基本脱胎于个私企业,产业“低散乱”特别严重,同时也造成了环境“脏乱差”,环境问题、安全隐患都非常突出,已经成为温岭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因此,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优化升级,成了唯一出路。

直播现场邀请了“两代表一委员”及市民代表作为问政嘉宾,并由澎湃新闻副总编辑胡宏伟作现场点评。

第一轮:重拳整治 沉疴未除

电视画面:城东街道下蒋村的锦峰路是专做童鞋的一条街,路两旁聚集着大量家庭作坊式的鞋业企业,大大小小共有400多家。前几年,当地政府借助“三改一拆”的东风,对两侧违建的作坊后座楼开展了强制拆除。

近日,记者跟随执法人员在对该区域进行排摸时发现,后座楼拆除后的空地上搭建起了一个个临时的大棚,有的还放置了集装箱柜。在这些小空间里,鞋料加工继续蔓延,大棚侧面一个个“拆”字丝毫没有影响到这些小作坊的生产加工。生意看似兴隆,隐患却依然存在。

●主持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首先离不开整治,近几年来,伴随着“环境大整治、习惯大变革”的铿锵鼓声,“三改一拆”、无证照企业整治、民房办企业整治可以说是一拨接着一拨。特别是对鞋业整治,可谓壮士断腕,并且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从2017年开始,一场以鞋业重镇横峰为重点的近10平方公里的全域改造产业升级先行试点已启动。此外,城东、城北、泽国牧屿、大溪潘郎等区块的整体整治提升也在今年全面跟进。那么,制鞋业整治提升工作目前到底进展到什么阶段?

市鞋业整治办主任陈华初:去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全市范围内的鞋业开展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今年要实现两个工作目标:一是无证照鞋业全面清零,二是有证照鞋企从民房内全面退出。无证照鞋业全面清零现在已基本完成,完成率达96.1%,有证照鞋企从民房内全面退出工作将在12月底前全面完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无证照经营鞋业,我们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余下的3.9%无证照鞋业,我们在年底前一定能完成整治,

26日立即对画面中反映的问题展开整治。

下蒋村村委会主任:制鞋业收入占村集体收入的八成多。现在政策要求,村里肯定要整治,争取到今年年底将违建拆除完。

城东街道党工委书记邵俊武:城东正推进全域改造,在民房内生产肯定是不允许的。25日是城东启动全域改造签约的第一天,按计划,下蒋村在12月20日前完成签约。问题曝光后,接下去由村干部出面先做群众工作,一周内自行拆除,若村里工作做不下,街道将出面整顿。

电视画面:大溪镇利岙村的一个村民拆迁安置点,占地面积35亩,不过走进这个区块,看不到生活的气息,倒是充斥着繁忙的企业加工场景,房前屋后堆积着生产加工的原材料和成品,俨然一个小有规模的工业点。

而泽国牧屿管理区的原台州奥利莱鞋厂,如今已停产。面积60多亩的厂区,租给了20多家小企业,俨然成了一个老旧工业小区。一幢厂房,就是一家企业。大多企业生产鞋子或制鞋材料,档次普遍较低。

●主持人:这两处出租乱象,平时有监管吗?存在什么问题?要如何应对?

市安监局局长金力:这就是典型的“厂中厂”。从画面看,现场管理较为混乱,房屋性质仍需核实,看是否是生产场所、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一直在路上,从去年开展“厂中厂”整治以来,经过一轮百日整治后,我们在日常监管中发现,反弹现象比较严重。对于片中反映的问题,市安监局计划26日和相关镇(街道)一起对相关企业进行跟进执法。

●主持人:这些安置房内的安置村民都去哪儿了?

利岙村村委会主任:这些是造铁路时,全村拆迁建的临时过渡房。2014年,村民都已经妥善安置了。因村留地尚未开发,村集体缺钱,只得将这些安置房用于出租,为村集体赚点收入,弥补村级开支。

大溪镇党委书记连永明:利岙村出租安置房已存在很长时间。接下去,镇里将让安置房里面企业的生产先停下来。对于村里提到的下一步村留地开发问题,镇里将主动跟进,对村庄规划做好指导。

泽国镇党委书记赵晓燕:奥利莱鞋厂的厂房出租给了20多家企业,从画面来看,不排除存在违建和安全生产不达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核实。若违反“十不准”,我们将采取相应措施,让企业做好违建拆除,并制定老旧工业点改造方案。镇里将按照市里要求,在年底前将“厂中厂”出租乱象治理到位。

电视画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工贸重镇泽国就建立了水仓工业区和长虹工业区,为推动当地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经过二三十年的运行,这个工业区已日显老旧落后,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松门镇礁山渔港边上,也分布着一个老旧工业点,这里厂房破破烂烂,俨然成为“低散乱”企业的集聚区,安全隐患显而易见。

●主持人:仔细对照市政府今年出台的温岭市老旧工业点改造提升三年(2018—2020年)行动计划,都不该是这个样子。对于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有没有一个系统谋划?这三个点有没有纳入我们的三年行动计划中?

市环综委副主任王仙考:今年,市里启动了三年改造行动计划,全市有52个老旧工业点进入市里三年行动计划,长虹工业区是其中之一,计划在2020年改造完成。水仓工业区泽国镇没有报过来。松门礁山若是列入金港工业区范围内,应在2020年完成改造提升。

泽国镇党委书记赵晓燕:长虹工业区今年已启动改造提升,初步规划已出台,部分违建已拆除,建好需要两年。镇里对于水仓工业区已有计划,将对其进行改造。

松门镇党委书记梁华军:礁山工业点属于金港工业区,这里情况较为复杂,要整体谋划一下,年底前,要统一企业主思想,在2020年6月份全面完成该工业区的整治提升。对于环境问题,上阶段我们已进行了整治,相应配套设施已配套到位。

政协委员王军波:温岭寸土寸金,这些老旧厂房不仅是老板们的自留地,也是温岭企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孵化器”。市里应出台相应的政策,这不仅能推动老旧厂房改造升级,而且能鼓励厂房主将这些老旧厂房整合出租给更有发展潜力的企业。

人大代表戴金一:老旧工业区土地使用年限为50年,画面中的工业区很多快到期了。现在,使用期方面有无相应调整?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陈云峰:到目前为止,工业用地土地使用年限政策未作调整。

胡宏伟(点评嘉宾):受发展水平不高、历史惯性、利益格局再分配等影响,温岭传统中小企业存在诸多问题。推动温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项工作无论多难,都要向前推进。这不仅涉及产业治理,还有安全生产,以及产业要素的优化整合。温岭土地资源有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很大,要向百姓讲明道理,将账算清,措施要坚决。要让广大企业主明白,损失是一时的,但造福是一世的。

敢问路在何方 温岭电视问政寻求鞋业优化升级之路

第二轮:腾笼换鸟 难关重重

电视画面:2014年,新河镇雅雀村拆除了所有的违法建筑,清理了全部垃圾。在此基础上,2015年,雅雀村建起8幢标准厂房,成为全市“拆后利用”的样板。然而,这些外观漂亮的标准厂房,里面的产业大多档次不高,有的甚至是高能耗、有一定污染的产业。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雅雀村小微工业园区还把部分厂房租给了圆通快递公司。

●主持人:转型升级,除了“破”,更主要的还是要“立”。拆除违法建筑、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新空间,还需尽快搭建转型升级的新平台,而小微园区无疑是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应该说,我市小微园区建设起步较早,布局也挺多,但从对比图上可以看出,无论是供地面积、开工面积、入驻企业还是新增年产值,瑞安都比我市上了一个台阶,造成这种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相比而言,造成这种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是温岭小微园体量较小,瑞安在开发模式上以政府主导、地产商开发为主,而且温岭入驻小微园企业的质量也不如瑞安。

●主持人:温岭小微园区对于吸引创新团队和创新项目有没有相应优惠政策?

市经信局局长徐寅:温岭给予小微企业发展补贴,对入园企业主开展股改、精细化管理培训,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温岭的小微园还在陆续建成入驻,成效会陆续显现出来。下一步将通过“亩均论英雄”进行把关,争取更多优质小微企业入园。

新河镇党委书记王振翔:当时,镇里没有规范引导好,导致雅雀村工业园入园企业质量不高,下阶段要通过评估,倒逼生产企业转型,要对照市里的标准,对环保有问题的生产企业予以关停整治。画面里的这家生产低档鞋材的企业,我们已会同环保部门将其关停了,至于圆通快递,我们将让其退出园区。

市环保局局长项根法:当时,村里面把关不严,现在我们已将该企业关停,该企业不符合产业政策,属于“低小散”,环评也通不过。对于今后入驻小微园的企业,将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对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验收。具体企业要按照国家、省市有关产业导向和产业政策等要求,禁止违法违规的“低小散”、“脏乱差”、高耗能、重污染企业进驻。

党代表马彩琴:小微园重数量不重质量,市经信局下阶段如何帮助小微园转型升级?政府在招大引强企业上有何考虑?对入驻企业如何进行把关?

市经信局局长徐寅:温岭小微园区建设规模小、布局分散,的确是先天不足。对小微园区建设要进行提升,接下来要用“飞地”模式进行小微园区建设。凑数字倒不是我们的初衷,主要是将分散的土地资源利用起来。小微园区如何进行转型升级,要体现在建设的规模体量上,村集体办小微园区经实践证明弊病很多,接下去要走工业地产之路,要注重入园企业的质量提升,要加强管理、培育和服务,在“亩均论英雄”中,融入小微园区评价和入园企业评价。

温岭市泵业协会相关负责人:眼下,温岭泵业配套铸件采购难问题较突出,远远达不到泵业配套需求,严重制约泵业发展。在产业提升的同时,如何解决泵业配套难问题?

市经信局局长徐寅:铸件供货紧张,是环保整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会尽快将已改造的新产能释放出来,吸引更多有意向投资铸件的投资者尽快落实项目。

胡宏伟(点评嘉宾):从某种角度上讲,“立”比“破”更重要,小微园区建设,是将温岭小微园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平台。省委“八八战略”就曾提到,要引进吃得少但飞得更高的好鸟。温岭小微园建设数量不少,但质量并不高。发展小微园,引进企业,不是“摊大饼”,需引进一些吃得少但飞得更高的好鸟,并做好对入园小微企业的前期筛选、后期监管和扶持。

第三轮:创新转型 任重道远

●主持人:首先还是要问到经信局的徐局长,去年以来,我市共兑现各类企业奖补资金5亿余元,但在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上,似乎看不到这5亿元的杠杆效应。在助推产业优化升级上,经信任务很重,今后的目标定位是什么?有哪些措施?

市经信局局长徐寅:这5亿余元的企业奖补是多部门共同落实的,奖补的杠杆效应,特别是有些技改项目的产出,要在数年之后才能体现出来。我们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抓好各项规上企业培育方案的落实。

●主持人:温岭科技新政三十条的效果怎么样?接下去,在科技助力转型升级上有没有新的谋划?

市科技局局长陈金法:我市出台的科技新政三十条,是针对我市科技创新的短板,也是落实省里科技强省和台州市科技新长征的要求,加大科技企业培育,加大科技企业研发投入支持,加大科研机构的引进,加大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企业发明专利的应用与保护。接下去,我市将整体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转型升级的具体要求,加大科技创新,加大对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的支持,加大创新平台的提升。在创新主体的提升上,企业是主体,要加大投入,加大对发明专利的应用与保护,变模仿为创造。

钱江集团相关负责人:感谢政府各级部门对企业的支持,对于钱江而言,企业创新处于拐点。若不创新,企业无法立足于一体化的国际市场。建议广大传统企业多往外面走,引进外面的先进技术与高端人才。

政协委员陈世荣:科技局对于温岭的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养有无相关举措?

市科技局局长陈金法:市里已出台了相关人才引进政策,温岭现在引进人才较难,目前温岭已在杭州滨江租了3000多平方米的飞地孵化器,让杭州的人才为温岭服务。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温岭下阶段还将与大专院校合作,自行培养温岭产业急需的人才。

人大代表钟治平:温岭在品牌建设方面有无相关政策?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温岭近年来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要求,牢牢把握“三强一制造”这一最重要抓手,有力推进质量强市、品牌强市和标准强市。截至目前,温岭成功创建了“全国水泵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童鞋产业质量提升示范区”“全国机床工具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浙江制造”“海绵城市”等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具体采取了制定品牌培育计划、大力扶持品牌创建、保护企业品牌发展等举措。今年,我们结合省委、省政府要求,专门制定了泵与电机、鞋类、机床工具品牌培育发展规划。

温岭日报记者赵碧莹:企业想要扩厂提质,但面临营商成本过高的难题,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破解轻装上阵的难题?

市经信局局长徐寅:企业用地成本过高,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关注。为确保本土优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温岭近年来探索精准供地,把有限的土地资源,以合理的价格,供给优质企业。具体措施有“先租后出让”“标准地”等,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较好,供地紧张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较难,毕竟温岭企业太多,供地需求很大。

敢问路在何方 温岭电视问政寻求鞋业优化升级之路

胡宏伟(点评嘉宾):如何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政府各种资源进行系统化优化整合?如何让好的政策落实,并取得好的成效?动力源自压力,今天的电视问政,吹响了攻坚的集结号。温岭不缺乏民间的活力和政府改革的勇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社会各界齐心推动,形成合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各项政策落实。

敢问路在何方 温岭电视问政寻求鞋业优化升级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