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部下談張靈甫:他是「一介武夫」只配當營團長

張靈甫是國民黨整編第74師師長,於1947年5月中旬在山東孟良固戰役中被華東人民解放軍擊斃。這個被稱為蔣介石的御林軍的覆滅,當時震動中外。74軍人事處長吳鳶與張靈甫共事多年,對張靈甫有著更為準確的認識。那麼,在吳鳶眼中張靈甫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老部下談張靈甫:他是“一介武夫”只配當營團長

孟良固戰役決策失誤全軍覆沒

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以山東、陝西為兩翼對解放區採取鉗形攻勢,意圖消滅共產黨軍隊主力於黃河北岸。不料事與願違,當一些雜牌部隊先後被殲殆盡後,乃不得不使用號稱精銳的嫡系部隊。同年8月,蔣介石命令整74師擔任正面,整25師(黃百韜)在左,整83師(李天霞)在右,三路人馬浩浩蕩蕩地向北齊頭推進,企圖與在蒙陰的新5軍邱清泉、新泰的整18師胡璉兩部南北會合,尋求與解放軍一決雌雄。

1947年5月10日,整74師急進到達坦埠附近時,與解放軍主力部隊遭遇了,在陳毅、許世友的親自指揮下,狠狠地給了整74師當頭一棒。張靈甫知道碰上了勁敵,而自己的部隊又過分突出,形勢很為不利,連忙打算後撤。但後撤到哪裡去呢?目標有二:一是垛莊,在四山環抱中;一是孟良固,一片丘陵,有高地和許多石洞。張靈甫的智囊李運良(遼寧人,既非黃埔又非陸大出身的東北軍人,以善觀風色、口齒伶俐為張靈甫所信任),堅決主張退守孟良崮,認為有險可守,不像垛莊容易四面受敵。張靈甫聽信了李的建議,但張靈甫沒有考慮到孟良崮是個無草無水光禿禿的窮山;更沒有認識到現在的人民解放軍,已不是以前“小米加步槍”的時代,而是擁有強大炮兵群的精銳部隊了。於是乎,張靈甫率整74師退守到孟良崮。

老部下談張靈甫:他是“一介武夫”只配當營團長

戰爭開始後,解放軍首先攻佔整25、整74兩師接合部的陣地黃頂山,迫使黃百韜師後撤,於是整74師又形成突出了。一夜之間,解放軍像洶湧的怒濤一般,把整74師淹沒在重重的包圍之中。此時天氣炎熱,酷暑逼人,困守在窮山孟良崮的官兵,無糧無水,飢渴難熬,實在難以支持。蔣介石便一面派出大批空軍投送糧水、彈藥(可是這些物資,因整74師陣地面積小,絕大部分都補充瞭解放軍);一面電令整25、整83兩師迅速馳援靠攏,同時覆電張靈甫固守待援。戰鬥進行到第三天,這個無糧無水又無援軍的整74師,再也經不起解放軍的凌厲攻勢而全部瓦解了。師長張靈甫、副師長蔡仁杰、整58旅旅長盧醒、副參謀長劉立梓全都戰死在石洞內;整51旅旅長陳傳鈞、整57旅旅長陳噓雲因前已受傷在洞外被俘。

1947年5月16日,孟良固戰役就此結束。

老部下談張靈甫:他是“一介武夫”只配當營團長

國民黨偽造遺書贊其“捨身取義”

國民黨的王牌軍整74師全部被殲的消息,像迅雷般傳遍中外。在解放區的《新華日 報》、《大眾日報》發了號外,各地都舉行祝捷大會。在南京的蔣介石氣得捶胸頓足,撤換了一批高級指揮官如徐州綏署主任薛嶽、一兵團司令官湯恩伯,整編第83師師長李天霞調南京聽候處理。同時電令王耀武查詢有無逃到濟南的人員。

老部下談張靈甫:他是“一介武夫”只配當營團長

當時,王耀武得到整編第74師全師覆滅的消息後,真是張皇失措,悲痛萬分,苦心孤詣、經營10年培育起來的政治資本,從此一旦化為烏有。王在接到蔣介石的電報後,連忙召集幾個重要幕僚商議善後辦法。決定第一步迅速重新成立整編第74師;第二步,決定偽造張靈甫的遺書兩封,一封是由張寫給王耀武的,表明一死以報黨國和對校長的忠誠;一封是給他妻子王玉玲的,要求她善於撫養剛出生的孩子。信是由第二綏靖區司令部譯電科科長李嘯梓(與張靈甫同鄉)模仿張靈甫的筆跡代寫而成,信的內容和詞句,是經過再三斟酌決定的。這兩封信寫好後,派人乘飛機送到南京,謊稱是張靈甫在戰局危急時親筆寫好交隨從副官化裝送出的。

老部下談張靈甫:他是“一介武夫”只配當營團長

蔣介石見信後,大為讚賞,當即命令軍務局擬了一道通令,要求各部隊學習張靈甫“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的英雄精神。隨著英國政府贈送國民黨兩艘巡洋艦,蔣介石把一艘命名為“重慶號”,為紀念在重慶作為陪都抗戰八年的功勞;一艘命名為“靈甫號”就是紀念張靈甫“捨生取義”之死的。當舉行命名典禮時,還邀請張靈甫妻子王玉玲參加。這種弄虛作假是國民黨集團內部慣用的欺騙手法。

為紀念在孟良崮戰役中死亡的將士,在南京玄武湖建立了一座陣亡將士紀念碑,還開了追悼會。開會時,蔣介石派了一位中將視察官代表蔣致祭,算是這次敗仗的收場吧。

老部下談張靈甫:他是“一介武夫”只配當營團長

“一介武夫”只曉得“衝”

人死了,才能蓋棺論定。張靈甫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蔣介石說他是“英雄”,王耀武也認為他是富有秦隴高原風土味的“血性漢子”。事實上他當一個營、團級軍官是可以的,要當軍、師長則是難以勝任的。李天霞平時說他是張飛,有勇無謀。他平日不務實際,專好附庸風雅,喜騎馬,練字,收買古董字畫。室內懸掛成吉思汗、拿破崙等人的畫像,儼然擺出一副儒將的風度。他有一把瓦壺,據說是明朝楊椒山用過的,他常以之炫示於人。

1938年冬張靈甫在長沙時曾宴請田漢,當時田漢為他寫過一篇以德安作戰為題材的活報劇,搬上舞臺。在作戰緊要關頭,拿不出辦法,有時只曉得“衝”,充分表現出“一介武夫”的樣子。而且他還偏信巧言令色之人,退守孟良崮,就是聽信李運良建議的結果,最終落得兵敗陣亡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