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派的是魏延,能否守住街亭?

文史采薇



歷史上的街亭之戰,魏國方主帥是張郃。張郃作為曹魏五子良將中碩果僅存者,當時已有四十餘年的從軍歷史,經驗豐富。同時魏軍的兵力應該也遠遠凌駕在蜀軍之上(估計是五萬對1.5萬左右)。但是,諸葛亮並不要求街亭蜀軍殲滅或者擊潰張郃,而只要他們守住街亭要地,使魏軍不能輕易突入隴右地區。這個任務,也只有馬謖這書呆子才會搞砸,換成其他有較多實際軍事經驗的將領,很可能是能完成的。而魏延作為蜀漢當時數一數二的良將,就更有把握了。

具體分析敵我情況如下:

首先,魏軍主將張郃雖然戰功赫赫,但其對蜀軍的戰績並不出眾,尤其不善於進攻。張郃投降曹操後,先後與蜀軍交戰多次,先在巴西被張飛打得全軍覆沒,又在漢中被黃忠砍掉了主帥夏侯淵的腦袋。諸葛亮北伐後,張郃在231年進攻王平鎮守的南圍不能得手,最後追擊諸葛亮時被射死。可以說,張郃對蜀漢唯一的勝仗就是在自絕後路的馬謖身上取得的。就在這次街亭之戰中,張郃擊潰馬謖主力後,馬謖的副將王平帶領本部千餘人保持隊形鳴鼓揚旗,就嚇得張郃不敢緊逼,最終王平不但全師返回,還蒐羅了不少馬謖的潰兵。我們可以假設下,如果讓王平來擔任街亭主將(雖然從人事角度這不可能),大約張郃都佔不到什麼便宜。

其次,魏延本人也是當時的名將,實力未必在張郃之下。魏延資歷比張郃小十多年,但同時也就年輕十多年,更有衝勁。張郃曾被張飛殺得大敗,而魏延則被劉備提拔用來頂替張飛守漢中。在此後的戰爭中,魏延曾於230年與吳懿率軍北伐,大破魏國名將郭淮(這也是唯一一次不由諸葛亮親自率領的北伐),又在231年與吳班、高翔等殺得司馬懿大敗。魏延和王平都是從底層升上來的軍頭,彼此應該有共同語言。20年後王平用魏延的法子守衛漢中,讓曹魏大軍鎩羽而歸。所以,如果是魏延和王平配合,守住街亭希望很大。

其三,當時蜀軍經過諸葛亮訓練,以陣法和裝備論,戰鬥力超過魏軍。除了第一次北伐因為馬謖舍水上山造成的全線潰敗外,在諸葛亮時代其餘的五次北伐,蜀軍正面對魏軍八次獲勝而無一敗。尤其231年第五次北伐,諸葛亮派魏延、吳班、高翔正面擊潰了司馬懿的主力。234年第六次北伐時,諸葛亮派遣先頭部隊渡過武功水安營,司馬懿派上萬騎兵圍攻,諸葛亮的援軍一作出渡河態勢,司馬懿就立刻退走了。由此可見,蜀軍安營紮寨後,是完全可以抵抗魏軍衝擊的。

綜上,張郃本人並非不可戰勝的神將,魏延具備和他掰腕子的實力,蜀軍素質又不在魏軍之下。那麼,憑藉街亭地區的營寨堅守,應該不是難以完成的任務。

當然,前提有一個:魏延遵循諸葛亮的安排。

實際上馬謖如果能聽諸葛亮的安排,也能守住街亭。他自己違亮節度,舍水上山,才給了張郃一擊必殺的機會。

若是魏延到了街亭,桀驁不馴的脾氣發作,忽然熱血上來,秉著“十萬兵來則吞之”的氣概,要和張郃大打對攻,那勝敗可就難說了。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更多三國精彩內容共享)


巴山夜雨涮鍋


這次戰爭是諸葛亮與司馬懿兩人的初次直接交手,是兩位大軍事家智慧的角逐。



而這次交鋒中,諸葛亮在使派將領中犯了巨大的失誤,導致功敗垂成,北伐失敗。

諸葛亮應該為這次失敗負主要責任。

如果諸葛亮用魏延守街街亭,是肯定可以守住的。

原因如下:

一、魏延與馬謖的實戰經歷完全不同。

魏延久經戰陣,自長沙歸附劉備以來,身經百戰,軍事經驗極其豐富。

馬謖在蜀軍中,雖然也屢次隨軍征戰,但始終做為參謀人員,在帥帳出謀劃策,未經過戰場實踐。理論上的東西並未能在實戰中親身檢驗。



二、兩人性格不同。

魏延之驕,在於清高,他是有資本的。通過常年的戰鬥經歷,屢立戰功,在蜀軍中,能與他相提並論的將領沒有幾個。

馬謖之驕,在於自負,他沒有資本,他的驕傲完全是建立在諸葛亮對他的期望和信任上的。他的資歷太淺,在蜀軍中毫無突出。

三、兩個人的能力不同。

魏延在追隨劉備以來,通過長年曆練,中後期是經常做為鎮守一方的將才來使用的,地位與關張趙黃馬相同。他是能獨當一面的。

《三國志 魏延傳》記載: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馬謖沒有獨自領兵的任何經驗,只有耳濡目染,而沒有親身經歷,連副將都沒有做過,而諸葛亮直接把他成為鎮守重要據點的主將使用,這個失誤是巨大的。

四、最致命的一點:兩個人心態不同。

如果是魏延去守街亭,他會把鎮守街亭當成是一件軍事任務來執行,他只會想著怎樣完成好任務。因為在他的軍事生涯中,立下的功勞實在是太多了,他完全不會覺得這項任務能給他的功勞薄上添加多少光彩。所以,魏延會按步就班地照章辦事,不會有什麼額外的想法。

馬謖不同啊,他在軍中的威望完全建立在諸葛亮對他的信任上,他非常迫切地需要建立功勞,迅速提高自己的威信,增加自己的份量。做為諸葛亮的寵兒,他感受到了其他將領對他的重要程度的質疑。老將們的功績,魏延的能力,趙雲的威信,新降來的姜維的才能,都是威脅,他需要儕身於重要將領的行列中。

所以,他除了想守住街亭外,還想給魏軍以巨大殺傷,以手頭這點兵力,打出一個擊潰戰來,而這個目的卻是完全不現實的。



所以,最終馬謖失敗了,也直接導致了這次北伐的破滅。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諸葛亮犯下如此重大失誤的原因,他的實際目的是這樣的:

一、趙雲已老,魏延驕橫,姜維新降,其餘各將才能和資歷不足。蜀軍急需要扶持一些年輕有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將領,可以平衡軍中的勢力。

二、多年戰爭,蜀軍中人才凋零,諸葛亮要通過實戰訓練,培養年輕一代,為將來的戰爭儲備必需的人才。

三,鎮守街亭,這個任務很重要,但實際上並不難,這個功勞很大,但對於一般將領來說,幾乎就是贈送的禮品。



諸葛亮的要求很簡單:當道下寨,使魏軍“急切間不得偷過”。

目標很明確:當前的整個戰略形勢對蜀軍是極其有利的。蜀軍現在只需要根據敵方動向,完成整體戰略佈署,把必要的軍需物資糧草運送到位,馬上就能給魏軍以痛擊。重要的是拖住魏軍襲向戰略運輸通道的時間,是時間。

如果魏延來守,實在是個太簡單不過的事了。他甚至會覺得自己大材小用了。

而馬謖的失敗,完全破壞了蜀軍的整個戰略佈署,使本處於攻勢中的部隊成了冒進,後援的迅速斷絕立即使這些並未補充到位的各軍處於危險當中。

而諸葛亮的失敗並非他軍事才能的不足,而是他對軍中人事調整的失敗,這個失敗不僅僅是現在,更是他對未來的期望和策劃完全落空了,這才是真正令他痛心疾首,耿耿於懷的原因。

《三國志 馬良傳》記載: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諸葛亮對馬謖還是寄予了相當大的期望,甚至是做為自己未來軍事上的接班人來培養的。

《三國志 馬良傳》記載: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

而這次,馬謖不但辜負了他的期望,還擊碎了他對未來的夢想。使他深刻認識到自己在政治才能上與先帝劉備的巨大差距。

當然,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才能是無庸置疑的,不能因為他錯用了馬謖而懷疑和貶低他的軍事才華。

畢竟,在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從軍事能力上,他是所向披靡的。



蜀漢最終的沒落,不是由他一個人所能挽救的。


饞嘴肥貓鏟史官


答案是守不住。

先看看戰前形勢。諸葛亮派趙雲、鄧芝出斜谷,做出大舉北伐的架勢,吸引魏軍主力;自己帶大軍出祁山,以偷襲的方式取得隴西三郡。諸葛亮意圖在隴西長期經營,打破三國格局。

對魏國來說,需要立即派一支部隊增援隴西,趕走諸葛亮。時間拖延久了,隴西就真成了西蜀的。這個時候,張郃率五萬精兵前來。

街亭的地形,並不易守

街亭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0公里的隴城鎮,寬約6公里、長達十幾公里,是一片開闊地帶。此地為西北地區“五路總口”,西北是山地、東南是秦嶺,是關隴大地之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諸葛亮要馬謖守住,不讓魏兵過去,就完成了目標。曹軍不僅要通過,還要向西增援。在街亭背後,蜀將王平、李勝、張休、黃襲等人在前方等著,只要張郃通過,他們將與馬謖一起夾擊張郃!

從這個角度說,蜀兵更從容、可以逸待勞!在馬謖看來,只要在街亭路兩邊的山上紮營,曹軍通過時射箭就行。

馬謖的失誤:水 !

馬謖在山上高臥,他在等張郃通過或者攻山,山路狹窄,只要魏軍敢衝,肯定被射成刺蝟。因此,部下慫恿張郃攻山,他拒絕了。

張郃查看了馬謖所處的環境,陰險地笑了:山上竟然沒有水源!馬謖是湖北人,當地是水的世界,然而北方的山上沒有水。於是張郃既不通過街亭道,也不攻山,他駐紮南山下,切斷了山上的水源。

等待張郃攻山的馬謖,不得不下山求戰,目的是能喝上水。山路狹窄,一次性能衝下來的太少,盡被魏軍消滅,馬謖軍瓦解!

諸葛亮的“當道下寨”沒有用

後世認為,如果馬謖按諸葛亮的安排“當道下寨”,就能守住街亭。實際上,街亭穀道寬闊平坦,有五六公里寬,根本擋不住。張郃也不是過不去,而是擔心前面的伏兵。如果馬謖軍當道下寨,不僅守不住六公里長的戰線,還得在同一地理環境下與魏軍決戰。如果兩邊山頭被魏兵攻佔,魏兵自山上俯衝,蜀兵更糟。

令人納悶的是,在馬謖土崩瓦解之時,後方的王平、李勝、張休、黃襲等人沒有參戰,坐視馬謖被張郃吃掉。張郃帶了五萬精兵,可能他們即便參戰,也打不勝。街亭戰後,李勝、張休與馬謖一起被斬,黃襲被奪兵權。

千年以後,毛主席點評此戰說:“亮宜自臨陣!”只有諸葛亮親自參戰,才能調動各位將軍的兵馬,全力抵禦張郃。當時的情形,即便馬謖與友軍配合,也擋不住張郃的精兵。歸根結底,馬謖的兵馬太少了!即便換成魏延或者張飛,可能會多守幾天,但要以兩萬蜀軍步兵,想要在寬闊平坦的路面上,打敗張郃的五萬精兵,根本不可能!


九州歷史


公元228年春,蜀漢對曹魏發起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實施聲東擊西的策略。先是安排趙雲鄧芝率領數千疑兵佯攻郿縣,將曹真大軍騙入崎嶇難行的箕谷,然後親率八萬步兵,號稱三十萬突然進攻祁山。隴右地區五郡中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望風歸服,而隴西郡等地答覆只需堅守一個月即會投降。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率領約七、八千軍隊退守上邽待援。關隴震動,曹魏震恐,魏明帝曹睿大舉出動,移駕長安。

鑑於曹真大軍深陷箕谷,曹睿於是命令名將張郃率領五萬精銳的中央騎兵軍團迅速前往隴右救援。此時,街亭成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節點。如果能夠將張郃堵截在隴山以東,使其無法在一個月時間內越過街亭救援隴右,則隴右必將為蜀漢全部佔領,則蜀漢將進而奪取整個庸涼地區。如此,關中也必將落入蜀漢手中。則曹魏之滅亡,就是時間問題了。

歷史上,諸葛亮派遣參軍馬謖做為主將、王平作為副將,率領二萬先頭部隊迅速趕往街亭去阻截張郃援軍,並安排高翔率領五千軍隊據守列柳城,以保障街亭馬謖陣地的側翼安全。但是馬謖到達街亭後,卻擅自違反諸葛亮事先安排好的軍事部署,不聽王平勸阻,不下據城,而是駐軍南山,導致取水通道隨後被魏軍截斷,最後使得軍隊大敗於張郃之手,街亭被魏軍成功突破。當諸葛亮後來親率後軍即將抵達街亭時,進無所據,只好拔數千戶天水民眾撤軍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就這樣結束了,隴右三郡得而復失。那麼,如果諸葛亮不用馬謖,而是用魏延去街亭阻截張郃,將會如何?能不能成功地守住街亭?

首先,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另有重任,負責率兩萬多軍隊攻打郭淮把守的上邽。而趙雲在箕谷負責誘騙曹真大軍。王平此前是降將,尚未表現出足夠的能力和忠誠,自然難以擔當前軍主將。在這種情況下,在街亭阻擋張郃所率領的五萬精銳軍隊,除了讓馬謖擔當前軍主將以外,諸葛亮似乎沒有其他人可選。

其次,劉備雖然曾經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這是六年前的事情。那個時候馬謖還很年輕,經過六年的磨礪以後,馬謖已經成長起來了。

再其次,諸葛亮經過對馬謖的多方考察與反覆溝通,對馬謖的智謀是比較認可的。尤其諸葛亮南征前,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與諸葛亮不謀而合,使得諸葛亮對其比較看重。只是覺得馬謖缺乏實戰經驗,需要給機會予以磨礪。有人以此認為諸葛亮不會用人,看人不準。但是劉備非常信任諸葛亮的能力,不認為諸葛亮不會用人。而且如果諸葛不會用人,能成為千古名相麼?何況劉備、曹操都犯過重大的用人錯誤。

另外,諸葛亮想培養懂謀略、善於統兵作戰的後繼人才。這樣更能促進蜀漢北伐事業的成功。

其實馬謖還是不錯的,很有才幹的,只能說張郃太利害了。張郃是當時的名將,身經百戰,善於謀略,善於軍陣。那麼,如果魏延率軍二萬去駐守街亭,若能老老實實的據城堅守,當道紮營,則必然能夠堵住張郃,但若貿然出戰,也是必敗無疑。

古時候,據城防守相比進攻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優勢,進攻方往往需要5到10倍的軍事力量去攻擊防守方。

如此,馬謖如果按照事前諸葛亮安排的方案當道據守的話,在王平的協助下,也必然能夠用二萬前軍在街亭堵住張郃的五萬軍隊,至少張郃在短時間內無法突破街亭,而諸葛亮幾天後將親率後軍趕到。奈何馬謖自大,意圖用二萬前軍居高臨下殲滅張郃五萬精兵,因此擅自改變諸葛亮當道據守的軍事部署,改為駐軍南山,結果被張郃抓住弱點而導致兵敗,以至於丟失街亭。而魏延,從後來第五次北伐時的表現來看,他也會違背諸葛亮的部署,萬一他在把守街亭時,擅自帶兵出戰怎麼辦?

所以即使安排魏延去街亭阻截張郃,也有可能被張郃擊敗,導致街亭丟失。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誰是最合適的人選,能夠確保踏踏實實地據守街亭,不至於出現意外?


紅色星河


只能說是守住幾率增大。

我們來看看街亭,街亭小鎮千古不變,它本身並不在要道上,從街亭向東不到三公里,就是險要的"五路總口"。這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長約7,8公里,寬約1.5公里的穀道,南北方向是險峻的山峰,東西走向的清水河在這裡拐了個彎,基本流向沿著谷地東南邊緣遊走,西岸高於東岸。五,六條大道從東岸下游經過橋樑,凌亂的匯聚在清水河西北方的谷地中,真正的總口,是沒有的。谷地西北側,是險峻的山地當地人稱為龍山。谷地東南,是無法逾越的秦嶺支脈。從天水往長安方向,必須通過這個谷地,沒有其他道路可走。

這裡是咽喉要道,兵家必爭之地,掌握此處即掌握了進軍中原得命脈。守住此處,唯一良策,諸葛亮說過,司馬懿同樣說過,五路總口下寨,堅守城池,穩紮營壘,基本能夠守住,馬謖,紙上談兵,沒有作戰經驗,照搬兵書,選擇一座孤山下寨,被圍,斷水道而大亂,必然失敗。

再說說魏延此人,有勇有謀,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魏延也曾北伐中獻奇謀,子午谷出兵,奇襲長安,雖然諸葛亮一生謹慎,不予採納,但是這也可以體現魏延的謀略。勇謀兼備,鎮守街亭,必能採用最佳策略,堅守城池,穩紮營壘,這時候大概率能夠抵擋,除非魏國兵力太過強大。

凡事沒有絕對,如果魏延鎮守,贏得概率很大很大。


指尖的力量


縱然守住了,人家打七寸,諸葛還能得安嗎?時間錯過了,隴西末定,魏大軍縱橫,蜀遠道而來糧草不易得,局面轉為被動,只好先退軍,再重新佈局。不是劇中在轉糧嗎,告知當時背景和用意。


用戶9450977780495


《三國志》載: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蜀將馬謖與魏將張卻戰於街亭。



街亭,山高谷深,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所處位置是一個河谷開闊,四通八達,南北山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控制了街亭,即掌握了戰爭主動權。若街亭有失,蜀軍糧道斷絕,不戰自潰。街亭的得失關係著戰略全局,街亭重要性可見一斑。



張頜,曹魏名將,智勇雙全,從“河北四庭柱”到“五子良將”,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歷史上的張郃是一個讓諸葛亮忌憚三分的柱國大將。《三國志》:“郃識變量,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魏延,蜀漢名將,有勇有謀,曾鎮守漢中約十年,成為獨擋一方的大將。後又多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更加之魏延“子午谷奇謀”,說明魏延在軍事方面擁有讓人驚歎的才華。

回到街亭之戰,如若諸葛亮派魏延去守街亭,照樣守不住,原因有三:

①街亭的重要性對於交戰雙虧都心知肚。蜀軍雖先至,然魏軍騎兵居多,速度奇快,當道下匝時間性不夠,更沒有時間去建堅固的城廓。縱然魏延有守漢中的經驗,可漢中城池堅固,堅不可摧。反觀街亭,無險可據,僅有的要塞年久失修。

②兵力的不足,蜀軍在街亭大約有一萬人,而魏軍兵力達到了五萬。

③張郃乃魏之名將,有膽有識,深知街亭重要性,急行軍從關中趕赴隴右,克服重重困難,搶在蜀軍之前佔領了隴坻險要,保證了增援大軍進入隴右。



綜上所述,即使諸葛亮派魏延去守街亭,照樣守不住,從魏軍搶佔到隴坻那一刻起,就決定了街亭之戰的走向。


無名F1


諸葛亮如果不派馬謖而改派魏延去守街亭,其實也守不住,理由如下:

雙方總體兵力對比懸殊

諸葛亮攻隴右,魏明帝和曹真派張郃率兵先行救援,史書上有明確記載,張郃帶來的人馬是5萬人,而且以騎兵為主,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諸葛亮交給馬謖的人馬有多少,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不會少於2000人,因為戰敗後隨王平逃回來的人馬就有1000多,但也不會太多。

受總人口數量的限制,蜀漢平時常備軍人數約在10萬左右,為北伐可能會適當增加徵兵的強度,使全國總兵力達到15萬左右,其中3/4集中在漢中,其餘的還要分守在全國各處,這是朝廷能調動的部隊,各郡縣的地方武裝不算,但那些武裝也無法派去北伐。

諸葛亮歷次北伐,出動的兵力也就在10萬左右,即使這些人馬也不能全部派到戰場上,因為士兵當時有輪休制,平時4/5在崗,1/5輪休,這就是《太平御覽》所引述的《諸葛亮別傳》裡所說:“亮有士十萬,十二更下,在者八萬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來隴右,留一部分人馬給趙雲、鄧芝守漢中,同時讓他們擔負由褒斜道佯攻的任務,這一部分不能少於1萬人吧,加以其它不能動的人馬,諸葛亮能帶來打仗的頂多8萬人上下。

隴右戰場鋪得很開,除西縣大本營要守備外,各處也都有戰事,歸附的天水等3個郡還要去守,諸葛亮能交給馬謖的人馬肯定不會也有5萬人,推測起來,1萬人左右較合理,只是對手的幾分之一。

小說和戲劇裡說諸葛亮給馬謖的人馬是10萬人,這肯定是不對的,諸葛亮要是有10萬預備隊在那裡就不用去守街亭了,把張郃放進來慢慢打就行了。

蜀軍對戰場情況瞭解很少

街亭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的隴城鎮一帶,是關隴大道上的一個重要據點,蜀軍從來沒到過這裡,對這裡的情況一無所知。

也就是說,街亭不是蜀漢的佔領區,以前不是,現在也不是,蜀軍從來沒有在街亭周邊活動過,因而無法在這裡構築什麼阻擊工勢。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遠赴數百里外來守街亭呢?

這主要是,過去長期以來街亭都是重點經營的一處軍事要塞,大家都知道街亭這個地方,諸葛亮得到的信息大概也是間接來的,既然都說這裡重要,那就去守吧,但馬謖到了這裡,卻發現所謂的要塞已經年久失修,無法就地依託組織反擊了。

街亭一帶過去是一個縣城所在地,後來“撤縣設亭”,慢慢荒廢了,隴右以及更遠的金城一帶多年以來都是曹魏的地盤,街亭控制的是東西大通道,在自家的院子裡沒必要搞那麼堅固的防禦工勢,沒有需要設防的對象,對街亭重視的程度自然降低了。

本想在川道里據險而守,但這個有利地形不在了,馬謖這才“棄亭上山”。不要以為馬謖是軍事上的白痴,他上山一定是有理由的,試想一下,如果川道里的要塞仍然很堅固,他為什麼還要上山呢?除非他是曹魏打入蜀漢內部的臥底。

如此以來,馬謖搶先一部佔領有利地勢的優勢就沒了,蜀軍兵力不足的問題也就無法彌補了,失敗就成了自然的事,馬謖的失誤只是上山以後沒有保護好水道,但即便有水喝,蜀軍被打敗也是遲早的事。

戰役總體形勢對蜀軍不利

以上是就戰場形勢進行的分析,從整個戰役形勢來分析,其實對蜀軍也不利,因為你要奪隴右人家就會來增援,你比人家的人馬數量差得多,敗仗是肯定的,即然如此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出祁山呢?

其實,有些情況諸葛亮確實沒有料到,打亂了他原先的部署,這主要是進入隴右以後曹魏軍民拼死反抗,拖延了將隴右完全佔領的時間,諸葛亮原計劃搶佔隴右,在這裡站住腳跟,再去跟增援的魏軍打對峙戰。

但有人會說,諸葛亮出祁山後,隴西郡、南安郡、天水郡不是望風而降了嗎?史書確實是這樣記載的,但這3個郡是不是再沒有人反抗了,這不好說。而且,曹魏的雍州、涼州還有十多個郡,他們卻沒有望風而降,不僅沒有,而且反抗得激烈。

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涼州刺史徐邈以及隴西郡太守遊楚等人在援軍未到達前都組織了反攻,成效還很明顯,其中游楚還立下大功,事後被封侯,受到魏明帝親自召見,正是他們的反擊,讓諸葛亮迅速佔領整個隴右地區進而攻佔涼州的計劃未能達成。

一旦陷入僵持,蜀軍就被動了,一是糧草問題不好解決,二是魏軍的援軍會源源不斷地開到。從這個意義上說,其實在決定要去守街亭的時候,蜀軍就已經敗了。


南門太守


假如諸葛亮派的是魏延,不是馬謖能守住街亭嗎?



這事情有點為難諸葛亮,更為難魏延馬謖。因為戰前街亭守備會議上,馬謖第一個搶功請戰,並且對諸葛亮的質詢對答如流,更有難以駁回八絕字“若有差失,訖斬全家“,而當時的魏延,卻因自己子午谷之計沒被採納,心中鬱悶,帶著情緒,關鍵時刻準備看熱鬧,並沒有迎戰準備。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硬性派魏延,估計馬謖,魏延當場就鬧僵了。



當然,從武力值看,魏延是三國後期,蜀國對付張郃唯一人選。不過,守街亭不是單挑武力比拼,需要智慧謀略。此外,街亭守備安排比較複雜,當時,諸葛亮除派出馬謖外,還加派了副將王平,列柳城觀察的高翔,側後策應的魏延等。現在改派魏延為主要將領,這些輔助部隊呢?按道理也應一視同仁,那就馬謖,魏延互換一下位置,責任吧!



街亭的地形沒有去過,不太瞭解,演義中介紹是一個五路總口,按描述就是再沒有可以逾越之地,那麼,紮營此地就不會被包圍,分割,斷水道,從守備角度,多備弓弩箭矢,多挖壕溝,多設鹿角,蒺藜,陷阱路障,減少直接廝殺,就能有效降低衝擊,抵消一些兵力對比劣勢。一般而言,這類地形應具有險關峻隘,街亭似乎是一個平坦之地,這有利張郃騎兵。但張郃是從長安一帶遠途而來,魏延是就地防守,雙方是老對手,彼此的作戰特點,套路很熟悉。魏延雖然有情緒,但總體來說,執行任務還是盡職盡責,完成不錯,也沒有顯示武力,威風,故意破壞諸葛亮安排的不良記錄,加上長期守衛漢中經驗,副將王平,側後馬謖,高翔的配合等,所以,如任用魏延,沒準能夠守住街亭。



北伐曹魏興復漢室,對於諸葛亮,是一個終生奮鬥的事業,甚至是幾代人的事,任重道遠,不是一朝一夕的,肯定有分階段計劃目標,所以,守住街亭有助北伐進展,這是毋庸置疑的,起碼達到諸葛亮預先設定的第一步目標,為後面北伐打好基礎。(2:10)


流譽後


我個人覺得,街亭難守,無論是馬謖還是魏延,都不可能守住。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街亭之失基本推到了馬謖頭上,並且一再指出,街亭之失,是第一次北伐失敗的主要原因。

但是,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最初確實進展比較順利,取得了一定成績。然而,這種勝利是由於曹魏準備不足,待對方援軍趕來後,蜀軍根本不足以與之進行長期對抗。據《三國志》記載:

“建興六年(228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

張郃為曹魏名將,文武雙全,是少數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曹操生前便對其極為倚重。此次奉命率軍直撲街亭,可謂志在必得。反觀蜀軍陣營,除了領兵在外的趙雲,已著實難以找到能同張郃一較高低之人。而魏延同張郃也是差了一大截,何況其他人呢?

除了武將,蜀軍的兵力也同曹魏相差懸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號稱興兵三十萬,可當時蜀國所有的軍隊加起來,也不出十萬。而在北方過程中,還要分兵戍守,能派往街亭的兵力非常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想把諸葛亮親自送到街亭,照樣會被張郃給一併收拾了。

另外,街亭失守的同時,號稱常勝將軍的趙雲同樣也被魏軍擊敗。可以說,在曹魏援軍趕到之後,整個蜀軍都處於潰敗狀態,這種敗局,並非一兩個將領便能扭轉的。兩軍對壘,雖然將帥起著重要作用,可並非總能創造出以少勝多的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