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祝賀中國散裂中子源 通過國家驗收

南方日報訊 (記者/陳啟亮)記者日前從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高能所”)瞭解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獲悉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國家驗收的消息後,為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工程經理陳和生髮去親筆信表示祝賀。目前,中國散裂中子源已經正式啟動運行,並收到國內外百餘團隊用戶實驗申請,大科學裝置的綜合效應開始逐步顯現。

祝賀做出世界一流實驗成果

李政道在賀信中表示:“很高興獲悉中國散裂中子源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衷心祝賀祖國科學家利用散裂中子源做出世界一流實驗成果,為建設先進科技立功。”

今年8月23日,在歷經6年半的緊張建設之後,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國家驗收委員會專家認為,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優於批覆的驗收指標。裝置整體設計先進,研製設備質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臺譜儀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科院高能所介紹,李政道對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的建設一直非常關心。本世紀初,中國散裂中子源醞釀立項,在2003年的中美高能物理聯合委員會會談中首次報告了這一設想,李政道表示積極支持,並向國家有關部門推薦這個項目,推動立項。2005年,國家科教領導小組原則批准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李政道積極支持將散裂中子源列入年度中美高能物理聯合委員會會談的正式內容,並協調雙方有關合作和人員交流,有力地促進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建設。

對於收到親筆賀信,陳和生表示,中國的大科學裝置建設起源於李政道在上世紀80年代大力推動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不僅使中國在國際高能物理研究前沿佔有一席之地,更為同步輻射光源、散裂中子源和自由電子激光等大型交叉科學研究平臺的建設奠定基礎。

“建成之日就是升級開始之時”

散裂中子源被稱為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超級顯微鏡”。今年8月,該項目通過國家驗收,意味著經過十餘年籌劃和建設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完成前期建設,開始轉向實際應用階段,作為基礎科學研究“國之重器”的作用將逐步凸顯。

自今年3月試運行以來,中國散裂中子源的首期3臺譜儀已完成10個用戶單位16個研究組的21個樣品實驗,並取得首批重要科學成果。隨著設備正式投入運行,8月31日,散裂中子源用戶實驗申請平臺正式開放,接受國內外意向用戶申請,截至9月20日,已經收到共百餘團隊的實驗申請。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禹習謙從事鋰電池材料研究多年,此次積極參加實驗申報,希望藉助散裂中子源對鋰電池材料關鍵構造進行觀測研究。“此前曾以合作方式借用美國散裂中子源進行相關研究,使用起來會有許多不便。國內自己的散裂中子源建成對我們的研究有很大幫助。”禹習謙表示。

中國散裂中子源科研計劃辦公室副主任程賀告訴記者,在用戶資料審核評定方面,散裂中子源將根據不同申請領域送交同行專家進行第一輪盲審,對研究可行性、研究價值等給出評審意見和分數,再交給國家組織的CSNS用戶委員會進行篩選,根據裝置每年能夠提供的實驗機時和用戶評分統一安排。

“中國散裂中子源作為大科學裝置,建成之日就是升級開始之時。”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陳延偉表示,散裂中子源建成後,依照國外經驗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期,短期內項目團隊主要是圍繞設備的穩定運行進行保障,並不斷提升設備的各項性能。

目前,中國散裂中子源共有3條譜儀,分別為粉末衍射儀、小角散射儀和多功能反射儀,全部由國家出資建設。陳延偉表示,下一步團隊的首要任務是將機器調試到最佳狀態,同時做好束流功率升級的準備工作,最關鍵是加快二期譜儀建設,充分發揮裝置的作用,滿足用戶科研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