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問!這裡獨占馬鞍山兩大優質資源 卻一再辜負全民期許?

導 | 語

2014年的南方週末上寫到,

“只要稍微大一點的高鐵站都建高鐵新城。”在全國“四縱四橫”主要高鐵網上,目前已有36座高鐵新城正在規劃或建設。

如今,四年過去了,馬鞍山也已經邁入“高鐵時代”兩年有餘,被寄予厚望的馬鞍山城東,又是一幅怎樣的姿態?

看點01

每一座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名片”

城市名片是一個城市自然、人文濃縮的精華,更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每一座城市的城市名片,體現著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沉澱,更代表著城市的價值和獨特的生活方式。

就好像在美國,

華爾街以“美國的金融中心”聞名於世,美國摩根財閥、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財團等開設的銀行、保險、航運、鐵路等公司的經理處集中於此。正因如此,“華爾街”一詞已經遠超越這條街道本身,成為了美國金融業代名詞。對美國人而言,華爾街喚起美國人對市場經濟的驕傲,也是美國金融中心對外的一張名片。

叩問!這裡獨佔馬鞍山兩大優質資源 卻一再辜負全民期許?

在中國,每個城市在自身發展進程中都會孕育出一張獨有的城市名片。有的城市,依託於經濟的發展,譬如香港的中環,上海的陸家嘴;有的城市依託於獨特的自然人文風光,譬如麗江的老街,大理的蒼山洱海……


叩問!這裡獨佔馬鞍山兩大優質資源 卻一再辜負全民期許?


那麼作為一個正在發展中的三四線城市,一個處於時代激流中積極謀求轉型的小城馬鞍山,又將應該如何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呢?會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高鐵”嗎?

看點02

馬鞍山的名片:城東?生態?智造?高鐵?

關注城建信息的小夥伴都知道,馬鞍山目前正在打造的新名片——“生態福地,智造名城”。

顧名思義,是先有“生態”,後有“名城”。提到馬鞍山生態環境最好的地方,相信90%的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位於城市東邊的濮塘風景區

這裡竹海蒼茫,一碧萬頃,山風徐來,竹影婆娑,竹葉沙沙,如鳴天籟。竹海、古樹、清泉、鐘鼓並稱濮塘"四絕"。因此,這裡也被被人們稱為:“世外濮塘”。


叩問!這裡獨佔馬鞍山兩大優質資源 卻一再辜負全民期許?


但筆者以為,僅止步於此,實在無法擔得起“城市名片”一詞。因為即便是擁有“老天爺賞飯吃”的自然好風光,若不與獨樹一幟的人文情懷相輔相成,最終也只能是“泯然眾人”而已。

至於“智造名城”,則應該是應對馬鋼產值逐年下滑的“候補”之舉了。

大家都知道,馬鞍山最早被稱為“鋼城”,2008年之後,卻已經漸漸很少再提及這個名詞。以至於很多“新馬鞍山人”甚至都不太清楚馬鞍山作為重工業城市,鋼鐵界的“江南一枝花”曾有過的輝煌歷史。

在城市亟待轉型的洪流中,是向左還是向右?馬鋼效益的下降,迫使馬鞍山尋找鋼鐵外的替代產業。

但和其他衰敗的工況城市相比,馬鞍山仍然佔得了一些先機。由於馬鋼改革較早,競爭力下降的趨勢得到了一定的遏制,2016年馬鞍山市的人均生產總值仍排在全省第三位。這給馬鞍山尋找新的出路留下一個緩衝期。

此外,筆者瞭解到,自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的二十多年時間裡,馬鞍山就持續引進造紙、汽車、食品、橡膠等新產業,降低經濟對馬鋼的依賴程度。此番“智造名城”概念的提出,初衷當是如出一轍。但其最終成效,我們可以只管期待一下。


叩問!這裡獨佔馬鞍山兩大優質資源 卻一再辜負全民期許?

(智造名城)

那麼,發展“高鐵新城”呢?

但是資料表明,全國很多城市的“高鐵新城”已經成了“空城”、“鬼城”,人煙稀少、建設緩慢,甚至還有不少爛尾情況,那麼馬鞍山發展高鐵新城會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嗎?

今年年初,花山區官方網站發佈消息,計劃籌建高鐵新區:

叩問!這裡獨佔馬鞍山兩大優質資源 卻一再辜負全民期許?


其實,無論是“新城”還是“新區”,劍之所指,都是城東無疑。所以,在城市佈局發展方面,馬鞍山的第一順位,毫無疑問就是城東,並且這種發展,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託於“高鐵經濟”。

所幸的是,馬鞍山和長三角發達城市的相互投資也已經相當深化,蘇浙滬等地的投資佔到了全市外來投資的七成以上。馬鞍山高鐵的運營,強化了這種都市圈之間的粘度,讓這座城市在發展陣痛期還能保持經濟的相對繁榮。

綜上,馬鞍山城東,獨佔生態、高鐵兩大資源,未來的“城市名片”,捨我其誰?

看點03

高鐵新城的發展樣本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蘇州相城高鐵新城。

2001年,蘇州行政區劃調整,相城區由此誕生。當時,滬寧高速和鐵路將相城與主城的關係生生割裂,在“東園西區、一體兩翼”空間格局的主導之下,相城陷入了泥潭,發展緩慢,加之自身未做好一張圖規劃,在發展過程中,處處遭遇掣肘,商業爛尾項目不勝枚舉。

2006年,相城區在意識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時受園區規劃實踐的啟發,開展活力島高標準規劃建設,意圖破舊立新,解決舊城發展危機,提升城市形象,建立相城門戶。然而事與願違,資源稟賦的不足、配套設施的缺失、項目運營的失敗最終導致活力島中道崩殂。

直到2011年,京滬高鐵通車,在相城設立蘇州北站,由此設立高鐵新城,同年,漕湖旁邊蘇州工業園區-相城區合作經濟開發區成立,在2014年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現在,蘇州“高鐵新城”早已非當日吳下阿蒙,發展令人刮目相看。而2011年的高鐵通車,正是區域發展的轉捩點。


叩問!這裡獨佔馬鞍山兩大優質資源 卻一再辜負全民期許?

(蘇州高鐵新城 圖片來源:蘇州樓市)

這幾年,蘇州高鐵新城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成長速度為蘇州新門戶正名。期間經歷了全國第三座圓融廣場開業、CCTV6電影基地投入使用、地鐵2號線開通、投資15億的環秀湖項目啟動等等激動人心的時刻。

叩問!這裡獨佔馬鞍山兩大優質資源 卻一再辜負全民期許?

圓融開業現場


叩問!這裡獨佔馬鞍山兩大優質資源 卻一再辜負全民期許?

CCTV6電影基地投入使用


通過蘇州高鐵新城的發展歷程,我們能夠發現:除了資源稟賦、做好規劃,更重要的是一個發展時機的問題。

在2011年之前,蘇州高鐵尚未通車,相城區急於發展的“活力島”計劃未能盡如人意。而反觀馬鞍山——高鐵通車已有兩年有餘,城市發展“東擴南進”也喊了許多年,2017年7月,《馬鞍山市城市總體規劃(2002-2020年)(2017年修訂)》(以下簡稱《規劃》)就已經獲國務院正式批准。

《規劃》指出:在發展方向上,中心城區主要向東發展,適當向南發展。在空間結構上,中心城區呈組團式發展,形成“一主城、二片區”的空間佈局結構。

叩問!這裡獨佔馬鞍山兩大優質資源 卻一再辜負全民期許?

(馬鞍山城市)

如果說當年蘇州的“活力島”因為條件不夠成熟而中途夭折,那麼馬鞍山現在可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高鐵通車,配套逐漸完善,居民東引,規劃正酣。馬鞍山如今這張“城市名片”欠缺的,正是屬於自己的“活力島”。

城東片區是馬鞍山的東大門,南來北往的旅行者、投資客,一下高鐵首先的印象就來源於這裡。誠然,這裡有在建的奧體中心,有新興的教育資源,有孵化創業者的基地軟件園……但是顯然,這些遠遠不夠。

叩問!這裡獨佔馬鞍山兩大優質資源 卻一再辜負全民期許?

(馬鞍山奧體中心在建)

馬鞍山城東,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大商超配套,應該有除住宅之外的高樓林立,更應該盡全力贏得大型房企在這裡建立自己品牌的城市地標。

以大家都熟知的綠地集團為例,其以愛好興建每個城市的“第一高樓”而聞名。但是在馬鞍山,我們卻從未聽聞這樣的規劃。

叩問!這裡獨佔馬鞍山兩大優質資源 卻一再辜負全民期許?

(濟南綠地中心)

叩問!這裡獨佔馬鞍山兩大優質資源 卻一再辜負全民期許?

(南京紫峰大廈)


如今很多知名大型房企,給自己的定位是“城市運營者”,而非單純的,賣完房子拍拍屁股就走的房地產開發商。而我們,欠缺的正是這樣的合作共贏夥伴,我們的城東,也需要這樣的“城市運營者”。

結 | 語

資源稟賦的巨大優勢、配套設施的相繼完善、項目運營的開闊前景,理所應當能夠支撐起高鐵新城美好的明天。我們也期待馬鞍山能夠集中火力發展城東,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城東能夠煥發新的生機,真正成為馬鞍山的“城市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