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島札記20:兩股道上跑的兩輛車

讀書島札記20:兩股道上跑的兩輛車

昨天是白露之後的第一天,在一場豪雨之後,天氣終於涼爽下來。在這個開學的季節,“讀書島”也迎來了第二學年的第一場活動。我的大學同學、浙江省電影家協會、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高級編輯張子帆來為讀者作分享“《邪不壓正》和姜文的電影套路”。

讀書島札記20:兩股道上跑的兩輛車

姜文導演的《邪不壓正》無疑是今年的熱門話題電影之一,而姜文據以改編的小說原著《俠隱》則相對不被人所熟知。昨天下午的“讀書島”第20期活動在“從小說到電影”的大標題下,對《邪不壓正》和《俠隱》的優劣進行討論。

讀書島札記20:兩股道上跑的兩輛車

讀書島札記20:兩股道上跑的兩輛車

也許是雨停了,天涼快了,昨天來到浙江圖書館一樓文瀾演講廳的讀者還不少,討論也比往常熱烈。作為暖場,開場時我為讀者們播放了專門剪輯的姜文導演電影的3個片段,分別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夏雨爬屋頂片段、《太陽照常升起》的結尾和《讓子彈飛》的片頭。這3個片段展示了姜文特別喜歡的上房和火車的場景,令到場的讀者快速進入了姜文的電影情境。

讀書島札記20:兩股道上跑的兩輛車

作為電影評論老手的張子帆首先談到了小說和電影的關係。他認為,一流的小說很難改編成一流的電影,因為一流的文字描寫很難轉換成一流的視覺映像。而二三流的小說則相對容易改編成一流的電影,因為電影必須把小說原著作為一個故事素材打散了重新組合,一流小說的完美結構很難打散重組。《俠隱》恰恰就是這樣一部在長篇小說中算不上一流卻具備了電影需要的各種元素的作品。

讀書島札記20:兩股道上跑的兩輛車

《俠隱》作者張北海

他指出,《俠隱》講了一箇中國轉型期的復仇故事,展現的是家仇和國恨的衝突。這是一個非常適合電影改編的故事框架。姜文聰明地把小說原著中的北平風俗細節元素都緊縮了,留下了一個故事框架,而把適合電影表現的打鬥、懸疑、情愛等元素都放大了,拍了一部可以說非常好看的電影。

讀書島札記20:兩股道上跑的兩輛車

在張子帆眼裡,姜文是一個非常敏感和仔細的導演。他擅長反諷,擅長用誇大的形式幽默地反諷現實,所以他的作品頗有喜劇感。他也喜歡一些特別的影像符號,比如軌道和火車,比如房頂和地上。前者恐怕和命運有關,後者則象徵著理想與現實。所以,姜文的電影往往意義在鏡頭之外,引發觀眾的聯想。

讀書島札記20:兩股道上跑的兩輛車

接著張子帆的分享,到場的讀者紛紛談了對《俠隱》和《邪不壓正》的看法。大家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小說與電影屬於不同的藝術門類,《俠隱》和《邪不壓正》自然也就像兩股道上跑的車,不能簡單類比。

讀書島札記20:兩股道上跑的兩輛車

張北海在《俠隱》中展示的中國傳統俠義精神、江湖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衝突具有重要的意義。書中美國醫生馬凱對李天然說過一句話:“就算你報了這個仇,那之後呢?這個世界很大,大過江湖,大過中國。”家恨與國仇,恩怨與法律,江湖與時代,加上各方勢力在“七七事變”前風雨飄搖的北平城內的博弈,以及醇厚、細緻的古都風韻,使《俠隱》不僅緊張刺激,充滿懸念,而且深沉厚重,令人回味。

讀書島札記20:兩股道上跑的兩輛車

姜文的《邪不壓正》則完全走的是另一條道路。張子帆昨天說的一句話我很贊成:姜文導演的6部電影其實就是一部電影。他的個人風格之強烈和頑固,在中國導演中可以說絕無僅有。他把小說《俠隱》揉碎了,重新打造了一個只屬於他自己的復仇故事。今年6月,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姜文說了這麼一句話:“我拍戲是迷戀於創造一個世界,或者把我對世界的感受表達出來。”《邪不壓正》就是藉助一個復仇故事表達了姜文對這個世界的感受。除了人物姓名和故事框架以外,《邪不壓正》其實已經與《俠隱》沒有關係了。

讀書島札記20:兩股道上跑的兩輛車

話說回來,藝術的魅力就在於百花齊放,萬紫千紅。何必計較誰更好誰更美呢?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才是真正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