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他與日軍展開白刃戰,丹心報國以身許!

2014年8月29日,有一位寧津人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他就是杜子孚(1916—1942),原名杜蘭友,寧津縣後鄭莊人。

杜子孚9歲讀小學,1931年考入河北省南皮縣立第二高小。1934年考入天津第一師範學校。在校期間,開始從事中共領導的秘密活動。“一二?九”運動爆發時,作為天津學生運動委員會委員,組織開展反對“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活動。1936年初,返回家鄉。後考入泊鎮直隸(今河北)省立第九師範學校,繼續從事秘密活動。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杜子孚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津南地區早期共產黨員。後奉中共冀魯邊區工委的指示,組織成立南皮縣戰地動員委員會,任主任,領導人民群眾進行抗日鬥爭。他認真貫徹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發動群眾,打擊土頑勢力,努力團結一切力量投入抗日鬥爭。在他不懈的努力下,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開創了南皮縣抗日鬥爭的新局面。

26岁的他与日军展开白刃战,丹心报国以身许!

他不僅自己不畏艱險,捨身為國,還動員父親當掉家中的田地支援抗戰,並讓父母、兄嫂、妻子等親屬參加收藏文件、送信、傳遞情報和印刷文件等工作,為抗日大業竭盡全力。

“子孚有血性,是個烈性子。他講話充滿激情,很有扇動性,人們愛聽。有人開玩笑說,他是個天生的宣傳家,條件好:嘴大,常被戲稱‘杜大嘴’——小時候能把自己的整個拳頭放進嘴裡。泊鎮九師的學潮,轟轟烈烈,在華北地區有名。”當年的妻子劉淑貞曾如是回憶。

1939年至1941年,杜子孚先後調任中共冀魯邊區一地委委員、民運部長、二地委副書記、一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所到之處,他都埋頭苦幹,功不自居,在艱苦險惡的條件下,領導當地軍民積極開展武裝鬥爭。在戰爭環境中,《共產黨宣言》和《論持久戰》是他最喜歡的兩本書,一有空閒便取出研讀,從中吸取養分,指導自己的工作。

周玉峰(關鋒)深情回憶當年同杜子孚共同戰鬥的那段經歷說:“1941年他當二地委書記時,我當宣傳部長。打游擊,幾個主要領導人分頭去活動,每人身上彆著匣子槍,帶一個交通員、一個勤務員。那時我們身體好、精力旺,成天東跑西顛,從不覺累。半月、二十天,頂多一個月開一次地委會議或者碰一次頭,還常召集縣委書記開會。他很出色,工作有魄力,說話乾脆。他很會做鄉親們的工作,民眾基礎好,老百姓保護我們。我們對敵偽策反工作做得好,敵人那裡有我們的內線,經常給我們送情報、送槍、送子彈。敵偽軍也買我們的賬,不敢惹我們。當時我們二地委的工作是做得最好的。”

1942年夏,日軍集結重兵對冀魯邊區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為了粉碎日軍企圖消滅抗日根據地的野心,冀魯邊區軍民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掃蕩”作戰。6月18日,杜子孚與一專署專員石景芳率領地委、專署機關幹部和警衛連百餘人,與日軍周旋轉移到東光縣大單家村。次日拂曉,3000 多日軍對單家村實施“鐵壁合圍”。

面對數倍於己的日軍,杜子孚鎮定自若,指揮部隊沉著應戰,奮力突圍。他率部給予日軍以嚴重傷亡後,突圍出村子。當他率隊向見津河方向猛衝時,又遭到日軍伏兵的堵截。於是,石景芳率部分武裝佯攻掩護,杜子孚則帶大隊向西北方向邊打邊撤。當撤到東光縣四柳林地帶時,部隊子彈打光,且又陷入日軍團團包圍中,杜子孚當即率領戰士們喊著衝向日軍陣地,同日軍展開了殊死的白刃格鬥。拼殺中杜子孚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時年26歲。當戰友們找到杜子孚的遺體時,他手裡依然緊緊握著那支駁殼槍,還剩了三顆子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