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起義軍爲何走向衰亡,最偉大的史官對陳勝評價爲何如此高?

紂王在壞終是王


史記將陳勝列入世家,在後來人看來,確實顯得很奇怪,因為從後來的官方史書的角度看,陳勝就是一個叛亂分子,而後來人在修史的時候,都是把陳勝吳廣這樣的人列為叛賊的,當然不能給世家這樣高的待遇。列入世家,這個評價就太高了。只要翻開史記看看,世家裡列的都是什麼樣的人就知道,這個待遇已經高到什麼地步了。

但給陳勝如此之高的評價和待遇,如果在當時就引起當時人的驚詫和不滿的話,應該會留下一些相應的記錄和議論,但是卻沒有留下當時人對這件事的任何非議。這說明什麼呢?其實應該就可以說明,太史公的這個評價是符合當時的官方和民間的主流社會輿論的,在當時人看來是順理成章的事,並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地方。

我們來看看劉邦消滅項羽,正式稱帝建立漢朝之後,是怎麼對待陳勝的。這方面的記錄只需要提到一個就可以了,劉邦在正式稱帝之後,為陳勝設置了三十戶人為陳勝守墓。這個待遇是之前的帝王和諸侯才能有的。這就是說,劉邦並沒有完全站在秦朝官方的立場上,把陳勝當作叛亂者,而是當作合法的帝王的,所以才會有這個待遇。

為什麼會這樣呢?按照田餘慶先生和他的高徒李開元的看法,這就是因為,漢朝是承認陳勝建立的張楚政權的地位的。之前的歷史研究提到比較多的大多數是陳勝吳廣起義,而對陳勝建立的張楚政權重視不足,相應的研究也就不足,從而也就忽略了張楚政權在當時的反秦鬥爭中所發揮過的重要作用。

劉邦在芒碭山落草成為群盜,脫離秦朝的編戶體系,是在陳勝起義之前。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各地老百姓紛紛起來反抗秦朝統治,殺死秦朝的官吏。其中,劉邦所在的沛縣就發生了同樣的事,老百姓殺死了秦朝的沛縣縣令,將劉邦迎回沛縣城中,並且按照楚國的官制,推舉劉邦為沛縣的長官,也就是沛公。

那麼劉邦作為沛縣的行政長官沛公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陳勝起義之後建立的張楚政權的旗幟之下進行反秦鬥爭的。陳勝死後,楚國貴族景駒先被秦嘉立為楚王,之後項梁不承認景駒的地位,出兵擊敗秦嘉,並殺死了景駒,又從民間找來了楚國王族後人立為楚王,是為楚懷王,也就是滅秦之後的義帝。楚懷王才給劉邦封侯,並拜為碭郡長,也就是郡的行政長官。

而劉邦在和項羽的爭霸過程中,聯合其它諸侯的同時,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為楚懷王發喪,並在公開宣佈項羽的罪狀的時候,把項羽殺死楚懷王作為罪狀之一,從而將自己的反對項羽的正當性建立在了自己是楚懷王的繼承者的基礎上。因為反秦鬥爭中,無論陳勝吳廣,還是景駒和楚懷王,都是楚國人,也是諸侯反秦的盟主。

所以說,在漢朝初期的政治合法性和正當性的敘述中,陳勝並不是後來人們認為的那樣,只是作為一個叛亂者出現的,而是和後來的景駒、楚懷王一樣,是反秦鬥爭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所建立的張楚政權也是一個重要的反秦鬥爭的階段,從而賦予了陳勝和張楚政權的政治正當性和合法地位。在這個基礎上,太史公才敢公然給予陳勝那麼高的歷史評價和地位。


蕭武


若無項羽秦末起義軍必敗。


陳勝的起義,一句“天下苦秦久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調動了所有農民的積極性。

他們紛紛拿著自己鋤把子,殺死當地的秦國官員,參加了起義軍,這場轟轟烈烈的起義,不但展現出來了農民的憤怒,也引起了六國貴族的興趣。他們企圖藉著這股強烈的反秦潮流,恢復自己的國家,說白了就是爭奪自己的利益。只是陳王和秦國的較量還不明瞭,他們不敢,也不急於動手!

陳勝的反抗,引起了秦中央政府的注意,他們調動修驪山墓的犯人,在大將軍章邯的帶領下,向東進發,一舉擊破了陳勝的軍隊,周文戰死。這場戰鬥的結果,讓各國貴族看到了機會。


陳勝沒有力量制衡天下,而秦軍也不過是一些奴隸部隊,於是開始紛紛建國。


最早建國的是趙,陳勝派武臣,張耳,陳餘去平定原趙國的土地,然而他們一去不回,在陳勝戰敗後,自立趙國武臣為趙王!這樣的行為讓陳勝十分惱火,他想著要發大兵討伐武臣,然而章邯的秦軍卻讓他感到害怕,他又企圖用武臣的家屬做人質,可是抓來他們後卻發現,自己根不敢殺!


他派人下命令,讓武臣帶兵攻打關中,可是已經成為了趙王的武臣有著自己的算盤,打敗了秦軍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只不過招來陳勝的討伐,不去不去,他決定向東,向北侵略原趙國的土地。

他的這一舉動又引起了燕國貴族的關注!他們對韓廣說,你看他們都復國了,我們燕國雖然小,那也是曾經的七雄,不能沒有骨氣。韓廣有點害怕,因為他的老孃在趙國,可是令人欣喜的是,武臣的所做所為,成了韓廣的活教材!


向北進發齊國的周市,被居住在狄縣的齊國王族田儋撿了漏子,田儋藉著齊王族的名義,在原齊國的土地上覆國!並且發兵攻擊周市。


這時的陳勝,雖然給所有的人創造了機會,確也成了秦軍的首要目標,並且是一個孤家寡人。在章邯的攻擊下,陳勝節節敗退,而復國的貴族,卻一心想著擴大自己的實力,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勢!


陳勝對章邯的失敗,讓陳勝的手下產生了膽怯心理,終於在一次敗逃後,陳勝被自己的司機莊賈,殺死!至此,農民起義運動開始覆滅,接下來開始的是秦軍對原六國復國貴族的討伐。


章邯的軍隊首先對準了離他最近的趙王武臣,將武臣和張耳圍困在鉅鹿。這時候的趙國就像當初秦軍圍困邯鄲一樣,岌岌可危,於是想諸侯發出了求救的信號,然而他之前做的事情上演在了他的身上,諸侯再次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度。跟那時候秦軍圍困邯鄲一模一樣!

接替陳勝的是項燕的後人,這時候項梁已經戰死,宋義做為大將軍帶著項羽北上救趙,不過這宋義也是第二個晉鄙,同樣在鉅鹿的邊上停下觀看,秦趙之間的戰鬥。他的這個行為惹怒了項羽,項羽採取信陵君的辦法,殺死宋義帶兵越過黃河,與秦軍展開了一場生死決戰。這次戰鬥決定了以後起義軍的命運。


幸運的是,項羽蓋天的氣勢,讓他贏得了戰鬥,扭轉了起義軍和秦軍的態勢,各國諸侯一看項羽勝利了,也紛紛出兵,免得被別人搶先吃到了肉。


而正在這些諸侯各懷鬼胎的時候,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老男人,悄悄的走進了咸陽城,他就是漢朝的開國皇帝,高祖劉邦!



以上

目西


目西


陳勝有“鴻鵠之志”,格局和眼界卻沒有想象中的寬廣和高深。加上以下幾個硬件和技術上的原因:陳勝沒有貴族背景也不具備王者素質,號召力和感召力明顯偏弱;其注意力放在苛察下屬的集權上,而沒有來得及考慮一套成熟的管理機制;諸侯割據的懷舊情緒讓許多手下成了機會主義者;一哄而起的隊伍缺乏基本的素質和訓練,等等。其星火燎原的野蠻生長必然大張大合,短期敗亡不可避免。

儘管張楚政權僅僅存活了6個月,史學家司馬遷還是給予了陳勝高度評價,褒揚他有首義之功,說“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並在自己的偉大作品《史記》中將其列為“世家”一系。最後亡秦的重要武裝是劉邦和項羽的隊伍,並非陳勝封立和派遣的王侯將相——如吳廣、周文、武臣、魏咎等。不過劉邦、項羽也是步陳勝後塵,這樣說也無大礙大。如此定位,跟司馬遷的職業以及時代侷限有關。

陳勝起事時,秦朝統一時間不長,六國思維仍在延續。“誅暴秦”是陳勝的口號也是各路諸侯的共識,但卻值得商榷。秦朝誠然暴虐,六國也不見得好到哪去,只是時間過濾了痛苦,記憶的殘存有些虛幻罷了。“誅暴秦”的定性不過是給反抗者貼上了正義標籤,其真正目的則是恢復舊有秩序,或者在重新洗牌中爭得一席之地。就陳勝來說,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才是內心的真實吶喊。而他定國號“張楚”,張揚的也不僅僅是故國情懷,還有暗藏不住的野心。

對於六國王貴來說,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天經地義。即使秦朝不暴,他們一樣看它不爽,一樣想推翻它。不管機緣巧合還是歷史必然,陳勝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給芸芸眾生做了表率。各地風起雲湧,六國王貴也不甘落後,紛紛挺身而出或者被人扶持亮相,登上中原逐鹿的舞臺。比如楚國的熊心、項梁;齊國的田儋、田假;韓國的韓信、張良;魏國的魏咎;趙國的趙歇,以及曾為王貴門客的張耳、陳餘等等。作為陳勝事業的繼承者,肯定陳勝就是肯定自己。

而勝利果實的最終享有者劉邦,因為有著同樣的出身和經歷,對前導先路的陳勝自然更加認可和感恩戴德——他在碭縣的陳勝埋葬地安置30戶人家守墓,並定期殺牲祭祀就是最好的證明。大漢王朝的定調,對於奉食漢祿的史官司馬遷必然產生影響。出於維護大漢正統與合法的必要,他在態度上不可避免地與官方保持一致。而在漢初反思暴秦的大環境感染下,司馬遷落筆的感情基調也難免會有情懷寄寓。


路衛兵


陳勝起義軍失敗,實在可惜。他是怎麼失敗的呢?主要原因歸結如下:

首先,陳勝過於高估自己的造反力量,在天下還沒安定下來,就急於稱王,這是一個敗策。

陳勝從造反到稱王,不過數月,且竟然將稱王的首都定在陳縣,說明他的格局很小,眼光很淺。

為什麼說他格局小,眼光淺呢?在當時,他之所以發難成功,是有一個歷史大背景,那就秦朝苛政,百姓無生存之地,而六國被吞併之後,還沒有徹底歸附。天下人人心裡都壓著一團火,只不過這團火需要一個人首先燃起來,而陳勝就成了敢吃螃蟹第一人。他看到 天下紛紛響應,以為是自己威望所致。如果他足夠聰明的話,應該審時度勢,先立一個傀儡楚王,以此號召楚國,團結所有力量,然後殺向咸陽,佔據咸陽,並以此王霸天下。

其次,陳勝因為急於稱王,造成造反起義軍內部分裂,沒有及時建立一個可靠的造反團隊,從而為他的失敗鋪下了一條死亡之路。

先是葛嬰立了一個楚王,後來知道陳勝已自立為王, 他只好將楚王殺了,然後還報陳勝。如果陳勝聰明,應該假意責怪,然後留他在軍中繼續為他賣命,可惜的是,陳勝竟然將他給殺了。

這麼一殺,就起了多骨牌效應。部將武臣殺到邯鄲,自立為趙王;韓廣也自立為燕王。且這些王個個都各據一方,不聽陳勝指揮,而陳勝對他們也無可奈何。

可讓人覺得可惜的是,陳勝跟吳廣也鬧翻了,吳廣被殺。

陳勝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因為團隊裡沒有靠譜的謀士為他策劃未來。也沒有什麼著名的武將,為他攻城略地,唯一的周文後來也被章邯打敗了。

反觀劉邦後來的成功,其屬下團隊成員,燦若星辰,個個都是厲害角色。而陳勝團隊呢?他根本就沒有像樣的團隊成員,寒酸得很。

再次,陳勝低估了秦朝軍隊作戰能力以及反撲能力。

當時,陳勝只給周文幾千兵,周文因為跟過項燕,懂軍事,一路向西攻打秦國,勢如破竹。等到起義軍打到戲水時,部隊人數已經到了幾十萬的數目。陳勝獲知消息以後,竟然內心膨脹起來,以為秦軍不足抵擋起義軍,秦朝必敗。

沒想到,當時秦王朝還有兩支重要部隊還沒有正式跟起義軍開打呢。

一個是王離率領的二十萬中央正規軍,一個是章邯率領的赦免的勞改犯改造過來的部隊,有七十萬。

章邯從咸陽打出來,一路勢不可擋,周文失敗自殺。之後,各路起義軍,一旦碰到章邯都是死路一條,陳勝也就是死在章邯的手裡的。

司馬遷在寫《陳涉世家》時,其實並沒有點評陳勝得失,只是將漢初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片段引出來,從而證明強秦失敗,不是因為陳勝力量多麼強悍,而是強秦仁義不施,天下叛之,才造成如此悲劇。

所以,陳勝的歷史積極意義,就是創造了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為爭取百姓的生存空間敢揭竿而起。這樣的一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激勵千古,奮勇前進!


月望看歷史


陳勝率九百拼死抗爭的戍卒隊伍衝出大澤鄉後一舉攻克蘄縣,誅殺縣丞,焚燬縣衙,所到之處,被秦苛政逼得走投無路的農民們群起響應,農軍由小變大,很快匯聚成一股能吞噬一切的滾滾洪流,以排山倒海的氣勢,摧枯拉朽般猛烈地衝擊著秦朝的嚴酷統治 。陳勝、吳廣領導農軍,在極短的時間內,接連攻陷符離(今安徽宿縣西)、銍(宿縣西南)、苦(今河南鹿邑東)、酇(河南永城)、柘(河南柘城)、譙(安徽毫州)等郡,並屢次挫敗秦軍圍剿,一時間聲勢大振,應者雲集。

史載,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後不到一個月,就已具戰車七百輛,騎兵千餘,步卒數萬。義軍攻克陳縣(今河南淮陽)後,在那裡建立了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國。陳勝自立為王,封吳廣為“假王”,並立即擺出一副大王的架勢,將那群過去與自己一同傭耕的老夥伴們拒之王府外,即便見面也要他等行三跪九叩之禮。到後來他甚至因擔心那些知情者吐露自己曾經替人耕種的實情,而殘忍的下令將他們誅殺滅口。

此後,隨著陳勝義軍聲勢愈加壯大,六國殘餘貴族蠢蠢欲動,或紛紛加入到義軍中來,或恢復昔日徽號舉旗造反,並大肆招兵買馬用以自雄 。由於農民軍以及六國貴族勢力持續的沉重打擊,秦始皇苦心經營的帝國大廈已經風雨飄搖、坍塌在即。

陳勝起事之初 ,是打著秦公子扶蘇的旗號衝出大澤鄉的。當時的人認為,扶蘇雖被趙高害死,但他若登基,定是位好皇帝。已故的帝王對現實中的農民仍具有強大的影響與號召力,而領導他們反秦的陳勝卻沒有提出更切合實際的口號與目標,而是迫不及待地自封稱王,已註定這支史上最早扯旗造反的農民武裝無法走得更遠。

陳勝稱王后,派吳廣率部分軍隊去攻打滎陽(今河南鄭州西),派大將周文率另一部兵馬往西去攻打國都咸陽,同時他還派張耳、陳餘等人赴各地去招撫諸路義軍。

吳廣和周文分頭出兵後取得了節節勝利,佔領了大片地方,可戰線卻越拉越長,糧草不能保障,號令更難統一,之前所佔的地盤旋即被六國貴族勢力給侵吞了。陳勝大澤起兵3個月後 ,原齊、魏、燕、趙等國都有人重豎六國旗號,打著恢復六國的幌子割據稱王,卻無人派兵去支援吳廣和周文伐秦的軍事行動。吳廣因戰略失誤,在滎陽附近遭遇了秦軍大將李由的阻擊,雙方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烈鏖戰,吳廣所部被秦軍擊潰,他自己也被其麾下叛將所殺害 。而西征的周文起初很順利,很快便打到了函谷關,咸陽已近在咫尺 ,秦二世慌忙命名將章邯率領一支由奴隸、刑徒、苦役拼湊組成的軍隊前去阻截,周文孤軍奮戰,抵擋不住,兵敗身死。

陳勝羽翼全失,頓成“光桿司令”,只好匆忙攜帶細軟倉惶逃竄,逃亡路上卻被其車伕莊賈設計謀害。隨後,莊賈拿著陳勝的頭顱找秦軍邀功領賞去了。

中華悠悠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雖然和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同樣具有短命的特點,都可謂“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旋起旋滅,前後歷時僅6個月,但其來勢之兇猛,反抗之劇烈 ,影響之深遠,卻也是前所未見的。

陳勝、吳廣雖然兵敗身死,但由他們扇起來的那把反抗暴秦統治的星星之火卻愈燒愈旺,終成燎原之勢,整個關中地區很快就形成了群雄割據的局面, 為之後的滅秦鬥爭鋪平了道路。之後,此起彼伏的抗爭讓秦顧此失彼,尤其是起自會稽、彭城等地的英雄好漢項羽、劉邦起兵響應,經一系列堅苦卓絕的苦鬥,最後終於推翻了秦朝的暴政。

陳勝、吳廣提出的起義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第一次讓統治者感受到平民被組織起來後迸發出的驚人力量,也是中國人有史以來第一次依靠實力對血統出身發出的質疑與挑戰聲, 以及發自肺腑、振聾發聵的吶喊。這也是史家為他點贊、加分之處。陳勝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為何迅速敗亡?究其原因,還是能在史書裡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的。在九百戍卒在大澤鄉避雨的日子裡,吳廣在一條絹帛上用硃砂寫上“陳勝王”三字,將它塞入魚肚子裡,稱“魚腹丹書”;在深夜的篝火旁,吳廣又模仿狐狸叫:“大楚興,陳勝王”,史稱“篝火狐鳴”。利用人們篤信鬼神的敬畏心理,陳勝唆使吳廣裝神弄鬼,輕而易舉地為自己罩上了一層帝王的神秘光環。當陳勝自立為王后,立馬大開殺戒,對昔日那些和自己一起替人傭耕、又一起並肩作戰的夥伴們舉起了屠刀。他曾對窮哥們感嘆道:“苟富貴,莫相忘”!但他“人一闊,臉就變”,似如此,誰還願意替翻臉無情的他拋頭灑血、馬革裹屍?從某種意義上講,秦末農民迸發出的反抗怒火完全是在“鬼神意志”的驅動下造成的,也為之後的迅速敗亡埋下了重重隱患。

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陳勝(?-公元前208年),字涉,陽城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後被秦將章邯所敗,遭車伕刺殺而死。

陳勝的快速敗亡原因很多。

1、陳勝看不清和秦朝實力的對比,貿然分兵。陳勝被起義形式衝昏了頭腦,派吳廣攻滎陽,周文直取函谷關。但秦二世當時已經赦免在驪山陵服役的幾十萬刑徒,封章邯為將軍,農民起義軍被打的措手不及主力被分割殲滅。

2、起義軍內部分裂。陳勝稱王后驕傲自滿和下屬之間關係破裂,派出去的部將爭相稱王自立,北征的武臣自立為趙王,部將韓廣在攻略燕地後也自立為燕王,攻取魏國舊地的周市雖未自立為王,卻立了魏國後裔寧陵君魏咎為王,而自任魏相,割地自保。面對陳勝被秦軍圍攻無人出兵救援。

3、群起響應的各地英豪和陳勝有階級矛盾。陳勝起義後除了自己的這隻義軍之外,各地相應的英豪如項羽等人都是六國權貴之後,而陳勝是個窮屌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更是犯了自商周以來靠血緣傳承權力的公卿貴族的忌諱,陳勝必須死。

最偉大的史官對陳勝評價為何如此高,因為陳勝打破常規,開歷史之先河。

1、陳勝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是中國農民起義第一人。

2、陳勝率軍佔領陳郡以後,乃正式稱王,定國號為“張楚”。這是中國曆 史上第一個由農民建立起來的政權。

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打破了出身血統傳承權力的傳統,激勵寒門出身的後來者不斷挑戰公卿貴族體系,實現屌絲逆襲。


當狗容易做人難


在一個團隊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時候,內部有點什麼不合之類的問題都會被掩蓋住。而這種團隊一旦遇到挫折,背叛就成為日常話題。

陳勝就輸在這個地方,他沒有做到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古往今來,在建國這個偉大的事業中,能不斷遇到挫折還能最終走向勝利的就那麼一個,共產黨而已。像知道為啥只有共產黨能做到,找基本《毛選》,自己研究,這裡不談。

回到問題,陳勝沒有能做到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原因不好解釋,是因為陳勝邁出勝利第一步的原因沒有解釋清楚。

我們知道,在戰國末期,秦國軍隊很強。長平之戰雖然秦國元氣大傷,但是其威視是響徹寰宇的。邯鄲之戰雖然沒贏,但守函谷而六國不敢入。

從紀年上計算,滅六國是在公元前228年,陳勝開始鬧事是在公元前210年。18年的時間不足以讓百戰精兵變成弱雞,總有點其他原因。

我想了很久都沒想明白,直到某一天看到商鞅變法的話題,悟了。

商鞅變法的核心在於軍功制。無論出身,只要能上戰場殺敵,那麼回來之後國家分田分錢分女人。這種好事可惜我沒遇到過。而滅了六國後,保守估計參與此戰的百萬大軍人手幾百畝地。於是問題來了,當時全國最多六億畝地,都給了軍人其他人不夠分啊。於是始皇帝大筆一揮,你們的獎勵沒了。獎勵沒了鬼才給你賣命。何況商鞅變法的最高核心就是政府公信力。

於是我們看到的歷史是這樣,陳勝和吳廣做了一些微小的陰謀之後,八百人揭竿而起,勢如破竹,聲勢浩大,六國後人爭相響應。然後他們遇到了章邯,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在鉅鹿那個地方,章邯攜大勝之威往那一蹲,大家全慫了,直到項羽出現。

好了,後面是另一個故事了。

還是繼續講陳勝吳廣。有一點要說的是,章邯率領的是死囚部隊,沒有上過戰場,沒有受過正規訓練,全靠優良的裝備和士氣,就碾壓了陳勝。

後面的劇情已經說過了,遇到挫折之後,陳勝團隊開始內訌,開始反目,最終分崩離析。

哎,他們要是有幾本毛選多好啊


無所事事161773009


陳勝和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的時候,離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只有 12 年,這時秦二世胡亥即位剛剛 1 年。

這時,六國後裔復仇的火焰在內心裡並未完全熄滅,六國原先的百姓也對秦國律令不滿,所以才會造成陳勝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天下紛紛起來反秦的局面。

但這時,陳勝顯示出了他致命的缺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是:沒有戰略眼光。陳勝並沒有意識到,那些各地隨之而起反秦的人,目的有的是為了復國,有的是趁機建功立業改變命運,而不是真正擁戴他陳勝本人。既然如此,最好的辦法是因勢利導,找出六國後人,給他們封王,為秦國四面樹敵,從而減輕自己的壓力。但陳勝不願意,他要自己稱王,不僅如此,還對其他想稱王的念頭暴跳如雷,進行打壓。比如諸葛亮的先人葛嬰,因為私自立了楚王室後裔為楚王,就被陳勝殺掉。

之後陳勝派出的武臣在北面自立為趙王,再然後又陸續冒出來齊王、燕王等,可見群雄並起,四面割據的確是形勢所趨。陳勝雖然非常惱怒,但形勢所迫,不得不接受這樣的局面。如果當初這些王是你封的,你可以以盟主之名號令列國。但自立就不一樣了,這時陳勝已經完全失去了對其他各王的號召力,勢單力孤。

第二是:刻薄寡恩。有幾個例子,比如當了王之後,對岳父倨傲無禮,岳父當場就怒了,說“你這個人長久不了”。再比如,過去的朋友說到陳勝發跡之前的事情,大約是出了他的醜,於是陳勝將他斬殺,於是故人紛紛離去。狹窄的氣量導致最後眾叛親離。

最後陳勝被自己的車伕殺死,其實此時,秦二世派出的章邯已經一路往東,所向披靡,攻打到了他根據地的西面,即便沒有車伕,他也毫無退路,毫無救兵。是他自己把自己逼成了一個孤家寡人。

《史記》之所以肯定陳勝,是因為他第一個揭竿而起的勇氣,和掀起反秦風暴的意義。但從能力來講,陳勝不能算是一個出色的領導人。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設想一下,你帶著一群人去打仗,你除了一聲令下“殺"之後其實你什麼都做不了。說實話,這就是烏合之眾。起義軍本質就是烏合之眾,當烏合之眾遇到正規軍的時候,是沒有戰鬥力的。陳勝、吳廣是農民出身,戰爭是高度專業化和組織化的事情。陳勝和吳廣即便是有一定的聰明才智,對戰爭他們是門外漢!很多人舉出若干看似非常合理的理由。可實際上歸根結底就是,他們不專業,也不是天才。


告鳥之


首先陳勝起義軍走向衰亡是必然的。第一他知識不夠。格局不大。但這不怪他,因為他就是一個農民,雖有鴻鵠之志,可惜沒有鴻鵠之才。屬於志大才疏。要不是誤了期,他估計也不會反。他不像之後起義領袖都是六國貴胄的後代。沒有高等教育,沒有聲望,沒有人脈,還敢出來稱王。秦朝滅了六國之後,只有皇帝當家做主。周朝的教訓不遠,他怎麼可能容忍你稱王。當然第一個就對付你。別的都可以先不管。人怕出名豬怕壯。這也就是為啥,項羽,劉邦,一開始都尊一個義帝作為名義上的皇帝。三國的時候,諸葛亮不說過嗎?手底下的人投降了,還可以繼續做官。再次也能活下來。領頭的就要game over了。沒商量的。\n第二個問題。你說的最偉大的史官應該是司馬遷。其實不光是他。直到現在我們都對陳勝的評價很高。怎麼說呢。陳勝畢竟開創了一種建功立業的模式。這種模式就是,皇帝不行了,我可以起義。之後王莽的模式是,皇帝不幹了,我可以代替。之後歷朝皇帝幾本走的都是這兩個路子。我們拿明朝來說。如果我們是明朝的皇帝。我們說不準推崇陳勝這樣的造反派。然後人家會說,朱元璋不也是靠起義當的皇帝?你否定陳涉,不就是否定祖宗嗎。還有秦朝的名聲早已經被儒家搞臭掉了。已經成了不適人類生存的典型。這樣的典型就該讓陳涉,李涉,王涉之類代表正義之士的推翻他。你不讓宣揚就是反動。非正義。外加反人類。好吧,差不多了。你說你作為皇帝,一舉一動都被人盯著,你敢公然和正義作對嗎?\n最後,我覺得秦朝也沒有那麼惡吧。畢竟人家依法治國。陳涉犯了罪,要受罰,這是應該的吧。雖然這法不近人情。還有你看秦末起義的豪強沒有秦國本土的,差不多都是剛入秦朝不久的六國貴胄的後代。值得一說的是,秦始皇滅六國可是沒有將六國後代都滅了。後來,儒家獨霸天下。儒家,本來就和法家是對頭,秦始皇不但不支持他們,還搞了個焚書坑儒。孔子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秦始皇這麼對儒家。儒家當然要搞臭他。不過看看戰國七雄有幾個不被罵的。只不過秦始皇樹大招風。山東有一道菜,好像叫火燒秦始皇骨,出自孔府。唉,這到底是多大仇,多大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