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十大姓氏,「陳林黃張吳李王鄭劉楊」的來源

相信瞭解福建的朋友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陳林半福建”,然而事實也是如此,陳姓和林姓的人口之和佔據了福建人口的21.68%。而福建十大姓氏排名更是佔據了福建人口的54.03%,超過了半數。

福建十大姓氏,“陳林黃張吳李王鄭劉楊”的來源

一、福建“陳”姓的來源

陳姓福建第一大姓,共有428.05萬人口,佔福建人口的11.51%。按照城市分佈來看,福州陳姓人口最多,超過了百萬。漳州陳姓人口已達60萬人左右,泉州85萬人左右,莆田50萬人口左右,龍巖20萬左右,廈門25萬左右。而陳姓在全國共有7138.4萬人口,在全球人口超過9800萬。

福建十大姓氏,“陳林黃張吳李王鄭劉楊”的來源

1、最早遷入福建的陳姓始祖——陳潤,於晉朝遷入,歷今1600多年,其裔多聚居於福州、莆田等地,並向省內外遷播,被稱為開閩陳氏大始祖。

2、福建陳氏繁衍後裔最多的始祖——唐朝入閩始祖陳邕,定居南驛路南廂山,子孫在福建發展為南院派,亦稱太傅派,陳邕也被尊為“南院始祖”。第四、五、六代孫相繼遷入福州,後裔在福建境內支系繁多,是福建後裔最多的始祖之一,粗略估計近200萬。

3、福建陳氏最具影響力的入閩祖——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唐總章二年隨父歸德將軍、嶺南行軍總管陳政率府兵平定了閩粵邊陲騷亂。陳元光治理漳州二十五載,實現了“北距泉興,南逾潮、惠,西抵汀贛,東接諸嶼,方數千裡無烽火之驚,號稱樂土”的安定局面,唐先天元年武則天賜其“忠毅文惠”諡號,以智勇雙全、知人善任享譽閩粵,使泉潮間“幾疑非人所居”之域告別炎荒,走向文明。

4、福建陳氏最具傳奇色彩的陳氏支系——江西義門陳。陳環從浙江臨海遷仙遊,其子伯宣遁往江西,曾孫陳旺於唐文宗六年(832)遷義門村,為江州義門陳氏始祖。到嘉祐七年(1062)陳氏已達到3900餘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家庭。“聚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爨五百年天下無雙。”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建議分析居住,先後二次共析莊338處。單就福建就分了20莊。

5、福建陳氏代數相見最多的家族——閩侯南港芹洲陳氏,共13代同堂。

二、福建“林”姓的來源

福建是林姓人口的第一大省,共有390.43萬林姓人口,佔福建省總人口的10.17%。林姓是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來,主要分佈在福建、廣東、臺灣等南方地區,截止2016年林姓人口約為1416萬,在中國姓氏人口排名中位列第16。而福建最著名的林姓名人當屬林則徐。

福建十大姓氏,“陳林黃張吳李王鄭劉楊”的來源

林姓入閩主要分為四期:

1、東晉明帝太寧三年,祿公奉敕守晉安,其後裔在八閩繁衍,是閩林的主流派 ;

2、唐高宗時隨陳政入漳的浦南林;

3、唐末隨王潮從河南光州入閩的固始林;

4、宋初由房州輾轉入閩聚居閩西的柴林。閩林主流派的始祖林祿公,因匡扶晉室,建立功勳,追封晉安郡王,墓葬溫陵九龍之崗(今泉港塗嶺)。其後裔世居莆田,至唐開元年間,晉安十五世萬寵公,生三子:長韜公為闕下祖;次披公為九牧祖;三昌公為遊洋(霧峰)祖。其後裔繁衍,廣佈國內外。時至今日,閩、臺、兩廣、海南以及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各地林氏宗祠,都常見"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的對聯,這就是對閩林世系"九牧傳芳" 淵源的概括和真實寫照。

三、福建“黃”姓的來源

福建共有216.52萬黃姓人口,佔福建省總人口的5.64%。黃姓起源於北方的黃國,沒楚國消滅後,族人南遷,現主要分佈於廣東、四川、湖南、廣西等南方省份。截止2017年黃姓人口共有2700萬,約佔全國人口的2.2%,是中國第七大姓。

做為中原士族南移入閩四大姓之一的黃氏,其起初入閩,繼而人潮的遷徙始祖就不可能是一人一支,而是一開始就呈現出枝繁複雜、異彩紛呈的局面。歸結起來,可分為5個主要支派。即禾坪派、紫雲派、虎丘派、青山派、檗谷派。又從這幾個大派系中繁衍出眾多的世系支派,形成了群星燦爛的局面。

禾坪派:人閩始祖黃膺。光州固始人,於隋唐初由固始人閩,於隋末唐初定居福建邵武。黃膺是位經學專家,當地鄉親稱他為“五經先生”。他由固始遷居福建邵武之後,專心研究學問,以五經課育子弟。一批當地文人聚集在他周圍,和他一起終日研易讀經,對當地文化教育事業發生了重大影響。

紫雲派:入閩始祖黃道隆。黃道隆,也是河南光州固始人,曾任會稽令。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棄官入閩,居仙遊縣大尖山、小尖山之陽,即今之平朋山,俗稱雙陽山。後來遷徙到桐城(即泉州)居住。但是當時黃道隆好像並沒有馬上立下到福建開基創業的決心,中原戰亂稍平,他又迴歸河南固始縣老家,他是在那裡去世的。到了西晉末永嘉年間,皇室內部為了爭奪政權而招致外族入侵,就是史書上所稱的“五胡亂華”,中原地區又是戰亂頻仍,其裔孫黃元方就再次人閩。不過,黃元方人閩是來為官的,他被新建立起來的東晉政權任命為晉安太守,晉安就是現在的福州,其居住地被稱為“黃巷”。他卸任後就不再回光州固始,其後又遷居泉州。當時他居住的地方還很荒僻,人煙較少,後來從中原到福建避難的各姓也入住烏石山,尤以鄭姓為多,漸漸成村落,烏石山遂易名黃鄭巷,後鄭姓多他移外地,而黃姓遷進來的卻越來越多,又改稱黃巷。故福州和泉州均有地名曰黃巷。、從現在能夠查找到的史料看,黃道隆應該是黃氏人閩第一人。雖然他只在福建作短暫逗留,未長居於而死斯於斯,紫雲黃氏仍將他尊為遷閩始祖。

虎丘派:人閩始祖黃敦。黃敦也同樣是固始人,跟王潮、王審知兄弟關係密切。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王氏兄弟在光州固始起兵,他和弟弟黃世銘起來響應,為王潮、王審知兄弟重要部將之一,王氏義軍一路南下,渡黃河,過長江,所向披靡。王潮最後據有福建,被唐昭宗正式任命為福建觀察使,成為福建的實際統治者。戰事稍平,黃敦便將在光州固始的家眷接來,作長居福建之想. 王潮死後,其弟王審知繼位,黃敦助他征戰四方,戰功卓著,王審知意欲提升他官職,他婉言辭謝,說,敦不求高官厚祿,只求日後子孫能得安居。他向王審知討安置家眷之地,王審知問他,爾心中可有合意的麼?黃敦據實回答曰:末將於征戰閒暇,踏遍福州近廓山川田野,已相中閩清縣蓋平裡有一背山面野之田疇,山名曰鳳棲山,地也名叫鳳棲地,願得是處搭廬建舍,以供子孫居處。王審知爽快答應。黃敦便在其上築室建堂,並自號曰“積善堂”,又曰“虎丘鳳棲山”。黃敦生有6個兒子,這6個兒子以後也各自分枝發葉,其子孫便自稱黃氏“虎丘派”。

青山派:得姓始祖黃世銘,是黃敦之弟,兄弟同時人閩,也同樣戰功卓著,跟隨王審知左右,從光州固始接來家眷後,起初居住福州城內。黃世銘生有兒子名叫黃義村,義村再傳至黃賓。黃賓曾任長樂縣令,長樂縣在福州近廓。時王氏已自立為王,兄弟叔侄間為了爭權奪利,發生內鬨,整個掌權者上層亂成一團,王潮、王審知兄弟苦心經營的閩政權,已到了土崩瓦解邊緣。黃世銘知大事已去,他不願陷入其間,也不願做無謂的犧牲品,為子孫計,須及早跳離是非圈中,遂將家眷從福州城內遷往長樂,於長樂背山面海的青山下置業安居。黃世銘果然有先見之明,他將家眷遷出福州城後,不久城內果然發生大亂,王氏一族及與王氏關係密切者全家死難者不計其數。而黃世銘一家安然無恙,且日後子孫昌盛。因其居於青山,這一派便稱為青山派。

檗谷派:人閩始祖黃岸,也是光州固始人,同樣是唐末避亂人閩。其後代有黃琮、黃禹兩兄弟,皆宋紹興年間進士。黃琮任晉江令,黃禹先任永春令,後擢御史。致仕後樂晉江仁和裡之佳山秀水,於是佔籍居住,自號“檗谷無雙”。這一派的後代子孫就稱為檗谷派。

四、福建“張”姓的來源

福建共有206.92萬張姓人口,佔福建人口的5.39%。目前張姓最要分佈與河南、山東、河北等北方地區,人口總數達8500萬之多,約佔全國人口的6.79%,是第三大姓,僅次於李姓和王姓。

福建十大姓氏,“陳林黃張吳李王鄭劉楊”的來源

1、張姓入閩始於唐朝。自始祖張揮,傳至104世祖張陵,號文右,仕唐,官拜兵部尚書。妻呂氏,生二子,長龍,次虎,隨父征剿有功,朝庭俱封為都指揮官職,龍、虎二兄弟於唐總章二年(669年)隨陳政入閩平亂,立下功勳後,張龍班師回河南開封府,張虎則立籍漳州,繁衍子孫,後裔尊他為開漳元始祖。

2、張姓入駐福建始自唐代,其太始祖是張巖。巖公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縣魏陵鄉祥符裡。巖公生五子,長子張謹(排稱張八公,後代居福建省政和縣楊源鄉),次子張攻(九公,居古田鋪村),三子十軍將公(居下坂洋尾李堂平江府吳江縣溪南今溪離也),四子張睦(十九公,居福州),五子張灝(居浙江溫州平陽)。

唐僖宗乾符初,王仙芝、黃巢起兵反唐,四年(877)七月,巖公長子謹(也名仲謹,號自勉),為忠武節度使崔安之俾將,以七千人解宋州(河南商丘)之圍。五年(878)七月,黃巢攻宣州不克入浙東,開七百里山路越仙露嶺入福建,張謹時任福建招討使,率郭榮等十八將校與黃巢戰於福建省政和縣鐵山,因矢盡糧絕,謹公與郭榮等均戰歿於鐵山屯尾葬焉,宋崇寧間進封侯爵,大觀初,追溢英節侯,隆興間加諡昭烈,封惠應王,敕建英節廟四座祀之。據載,朝廷封謹三十六葬,現已在政和、建甄等地發現四處墓地。後其長子張世豪為守墓塋定居於政和楊源,繁衍生息逐成一派,現已枝繁葉茂,族眾派生,遍及海內外。

巖公四子張睦(也名仲睦)於唐僖宗中和元年從王朝、王審知兄弟起事,後率二十四姓五千子民隨軍南下於唐昭宗景福二年(893)五月踞福州。睦公先是於乾符三年(876)任光祿大夫,入閩後,王審知先受命為威武軍節度使,封琅玡王。乾寧四年(897),王審知請於朝,授張睦三品官,領榷貨務。公輔佐審知二十九年,總理國計民生,招來海內外商賈,息兵紛,拓商貿,為福建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後唐開平三年(909)審知受封為閩王,張睦為梁國公。後唐天成元年(926)張睦歿,葬閩侯上街鎮上街村赤塘山。閩人懷睦公之德政,建榷貨全華大王廟於福州鳳池坊(仙塔街),塑像祀之,其後裔現已遍及福建、廣東各地,以及海內外。

3、張姓之定居閩省雖然始於唐末,然張姓與福建的淵源卻可以上溯到西晉時期。

《張氏正宗和實史略》記載,福建張氏第九十四世先生張華,字茂先,范陽(今河北固安西南)人。西晉武帝時任中書令,進司空,伐吳有功封廣武侯,太康三年封壯武公。華公博及古今,文章名世,著有《博物志》十篇,後人輯有《張司空集》。《晉書》說,張華“雅愛書籍,身死之日,家無餘財,唯有文史溢於幾篋。”搬家時,竟“載書三十乘。……天下奇秘,世所稀有者悉在華所。”據元代伊世珍《琅環記》一書中記載,張華未顯之時,曾在福建建安(今建甌)任地方小官。有一次他遊至政和楊源洞宮山,遇一異人,異人邀他到一兀立的石壁前,忽有一道石門洞開,進入洞中,但見洞中陳書滿架,異人對華說:“這是歷代史書。”又帶他到另一洞室,書籍更多,那人說:“這是各國志書。”,最後到一處高大的洞室,對他說:“這些是《玉京紫薇》、《全真七英》、《丹書紫字》諸秘籍”。“化公曆觀諸書,皆漢前事,多所未聞者。如《三墳》、《九邱》、《梆杌》、《春秋》亦皆在焉。”張華公請求讓他在此借住數日,以便讀遍藏書,被拒絕,命童子將華公送出。張華問此地名,異人告之曰:“此琅環福地也!”這便是道教第三十七福地——政和洞宮山,又稱琅環福地的來歷。《琅環記》一書的首篇就記載了這個故事,《福建通志》、《政和縣誌》對此也有同樣的記載。這不僅為閩北的藏書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史料,表明當時地處建安的“琅環福地”洞宮山是福建最早的一處藏書所,而且說明張姓與閩北的關係早在晉代就已經開始。加之今天洞宮山所在的政和縣楊源鄉,正是張謹、張睦後裔聚居之地,這也許是歷史的巧合,但它畢竟說明張姓與閩北乃至整個福建的關係是十分悠遠的。

4、據《中華姓氏通書》稱:陽陵(第八十五世祖,張萬稚,字千秋,漢宣帝元康四年,下詔賜為陽陵公)後裔最先入閩的是張張炳之子明謙(陽陵第三十四世),字寓山,號建城,歷任南宋貴州都勻府尹、中丞大夫。退休後居石壁堡(寧化縣),生8子,長棣、次極、三校、四松、五杜、六束、七梁、八棠。張棠後裔,第六世傳至四十一世本鬱等返回湖南,其它七子繁衍寧化外,又東遷至漳浦縣城、平和縣小溪、永泰縣小竹園、南靖縣水西等地,已靠近海邊,其後裔在明清之際多有涉東海東渡臺灣者。明謙之子張棠,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響應文天祥的號召抗元,次年兵敗被俘遭殺害。其生3子,長惟孝、次惟考、三遺。惟考因避災難隱居安化三州。惟孝第五傳至四十一世張緯也遷居入閩。遺字繼宗,抗元兵敗即逃來福建。因元朝通輯追捕,遂匿名逃至永泰,人呼之六郎。從此後裔居永泰,還有一部份後裔遷福州,一部份後裔遷居臺灣。

張姓肇漳

陳政入閩平亂後,唐中宗時,封張虎為協應大將軍,鎮守漳州。時值張虎前一年娶妻王氏女為夫人。張虎奉敕命,走馬戥標、開創膏腴產業,以為燕翼詒謀之策,立籍漳州。張姓世世子孫,祀張虎為開漳初代之元始祖。自唐、宋、元、明、清,迄今千百餘年,子孫支派分居閩、粵、漳、泉、惠、潮等地,府、州、縣,聚族成祖,皆一本於元始祖張虎之後裔也。

五、福建“吳”姓的來源

福建是吳姓的主要分佈地區,共有165.46萬吳姓人口,佔福建省總人口的4.31%。在移民東南亞的吳姓人口中大多都來自福建地區。吳姓出自黃帝姬姓,截止2014年共有3300萬人口,在全球範圍內人口多達7000萬。

福建是吳氏分佈較多較集中的地域,也是歷史上吳氏宗族較早到達的省份。吳姓主要分佈在福建福州、漳州、廈門、泉州、莆田、龍巖、崇安、建陽、浦城、連江、惠安、晉江、石獅、南安、安溪、永春、同安、雲霄、寧化、連城、上杭等市縣。吳氏入閩主要有六個時期,分別是戰國夫差亡國之後、西晉永嘉之亂、唐末黃巢起義、北宋靖康之難、元代中原動盪、明初經濟復甦。西漢後期吳姓在閩已經聚集族親6000多戶,成為閩地的泱泱大族。三千多年來,吳姓子孫在閩枝繁葉茂,瓜瓞綿綿,人數超過265多萬,為福建第五大姓。其主要宗支源流有:

1、入閩吳氏尤溪始祖——吳令璇

吳令璇,又名師佺,唐任汝州刺史。其父吳佐於唐開元十二年任都統節制,奉旨與田樞密、林招討一行由河南光州固始而經略閩疆,卒於官,葬於古田。吳令璇與胞兄師僚聞僕入閩奔喪,家居於侯官古橋頭,後遷至劍津沈溪(今尤溪縣)大澤院中。

2、入閩吳氏浦城始祖——吳睿

吳睿籍居江蘇梅州,系唐奉政大夫吳廷珪之孫,其父乃翰林學士、起居舍人吳通玄,因誹謗大學時陸贄,被貶為泉州司馬,舉家南遷入閩,吳睿任福建浦城縣尉,其後裔便是宋朝福建浦城望族吳待問家族。浦城吳氏顯榮於宋仁宗朝,禮部侍郎吳待問生育、京、方、充四子均進士及第,吳育大魁天下,與吳充先後任仁宗、神宗宰相,調和鼎鼐,家聲大振。

3、入閩吳氏南山始祖——吳卓

唐鹹通末期,進士、銀青光祿大夫、河南固始人吳卓因任福建長汀縣令而入閩,其父吳燧、兄吳稀、吳穂、弟吳獲皆入閩居福州。黃巢起義後,吳卓次子吳融與大伯吳曠、堂兄吳玲、吳佩入閩投奔吳卓避難。唐僖宗中和四年,吳佩弟吳珣聞汀州土人作亂,率固始家丁、僮僕千餘入閩救父兄難,遂居汀州。王審知受封為閩王后,吳卓不甘附庸,棄官為民,遷居南平桔溪,開田造屋,世代繁衍,遂為南平市南山鎮延陵吳氏奠居始祖。

4、入閩吳氏惠安大吳始祖——吳仁祿

吳仁祿,河南光州固始人,聲譽唐憲宗元和八年,唐文宗開成三年進士,官國子博士,遷戶部大司徒,欽命正三品。於唐僖宗中和二年,因中原戰亂,攜眷南遷入閩,初居惠安縣南關外嶺頭,後徙惠安縣白馬寺東之大吳鄉。其後裔興旺發達,人才輩出,在宋代有過“九世十三進士”之榮及吳德彰(吳仁祿曾孫)受旌表為“孝德大孝子”之譽。

5、入閩吳氏莆田沈埔始祖——吳祭

吳祭字孝先,號道成,河南光州固始善進鄉人,生於唐穆宗長慶四年,卒於唐哀帝天佑四年,唐武宗會昌五年鄉魁出身,受浙江主事,調升工部屯田員外郎。唐僖宗中和四年,吳祭隨王審知入閩,遷居莆田黃石水南沈埔。同行的還有其堂兄弟:發、興、瑞、良、斌等五人,分居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汀州等地,稱為吳氏六祖。

6、入閩吳氏象畔始祖——吳闕名

吳闕名系唐垂拱進士吳潛之後裔。唐僖宗光啟元年,吳潛之五世孫吳尚智因中原戰亂,從河南光州固始攜眷隨王緒軍隊入閩,寄跡福州南臺,次徙興化塘下(今莆田黃石)。後梁開平二年,吳尚智之子吳闕名(稱進士公)攜眷由興化黃石塘下移居泉州晉江南關外二十四都龜湖象畔嘉埭拓址,開宗發祥,為入閩吳氏象畔始祖。

7、入閩吳氏崇安始祖——吳悜

吳悜河南固始人,原籍濮陽。父吳琬,系吳隱之第十四世孫。吳悜,任過河南恆陽太守,因中原戰亂,於唐末攜眷南遷入閩。初居福建崇安,後遷崇安縣城隅西村。傳裔福建崇安、建陽、建甌,分傳四川及湖廣、江浙一帶。

8、入閩吳氏晉江錢鏗始祖——吳蔭

吳蔭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善進鄉,唐僖宗年間,因黃巢之亂,吳蔭舉族隨王潮、王審知入閩,遂聚族於晉江縣的錢鏗巷。吳廕生二子,長子吳驊居原地,次子吳駒在廣東潮陽任地方官而遷居潮陽臚溪。吳驊後裔分佈在晉江、仙遊烏臺、莆田東嶺等地,支分江西金溪以及海外印尼、新加坡等地。

9、入閩吳氏吳陂始祖——吳伯璉

吳伯璉系吳均次子。吳均原居江蘇梅里,後梁乾化元年進士,擢光祿大夫,因上書議事不遂,避位入閩。長子吳伯瓊留舊址,挈次子吳伯璉及吳伯瑞、吳伯琳、吳伯珠、吳伯瑤入遷閩延平之鐵石。至後唐同光元年,吳伯璉偕弟再徙寧化之西鄉,吳伯璉居西壁,後遷居吳陂竹園墩,其餘遷居官坑、竹園、馬腦寨、楊邊田等地。五鄉宗親曾在清雍正四年,立大宗合譜序,傳裔寧化、崇安、龍巖、上杭、建寧、漳州等地。

10、入閩吳氏寧化始祖——吳宥

吳宥,字承順,宋進士,敕贈文林郎,誥封中憲大夫,原籍江西南豐,系吳宣之孫。為避禍計,吳宣於天福元年攜家人離開四川,居江西南豐。吳宣生三子,長子吳綸居江西南豐;次子吳經居臨川石井,支分連城、上杭、寧化等地;三子吳紹居南豐,支分寧化。長子吳綸生十子,其中次子吳宥徙居寧化,為寧化入閩始祖,被尊為閩粵吳氏客家始祖,其後裔遍佈閩粵各地及港澳臺地區。

11、入閩吳氏壽寧始祖——吳昶

吳昶字仁八,系吳疇七世孫,於宋哲宗紹聖元年,攜眷從浙江松源墩頭上倉入遷楊梅村(今壽寧縣城)。吳疇(名褆)系吳仕次子,與兄吳畦(名是)原籍山陰,後遷浙江松源。自吳昶入遷壽寧後,吳疇、吳畦的裔孫於宋元明清先後有多支從浙江慶元、景寧兩縣遷入壽寧。後裔分衍於壽寧、政和、周寧、福安、霞浦、南平等縣市。

12、入閩吳氏梅洲始祖——吳大成

吳大成,字子集,號梅月,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八角井,南宋“漸山七賢”之一。紹興中期,時年十九的吳大成以文行與薛京、鄭柔等選入太學,因得罪宰相秦檜,吳大成與陳景肅一起被貶棄,後遷居詔安縣漸山西麓月形方洲植梅為圃而居,遂為梅洲吳氏始祖,傳裔梅洲各地鄉村,聚族而居。

13、入閩吳氏龍巖始祖——吳十二郎

吳十二郎父是吳念一郎,南宋時因避戰亂,從河南開封府徙居漳州軍華封社。吳十二郎於南宋寶祐六年遷連城席湖,再徙龍巖龍門裡儒爐官宅坊,為龍巖吳氏開基祖之一。傳裔龍巖大池、小池,南靖金山、龍山、山城,分支德化、將樂、光澤、三明等地。

14、入閩吳氏四溪始祖——吳昭

吳昭祖父吳潛,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人,宋嘉定十年進士,殿試一甲狀元,拜右相兼樞密使,因反對趙祺為太子,被貶為廣東潮州府任循州安置,其子吳極、孫吳昭,遷居福建泉州。吳昭生四子:長子吳勳,黃龍分房祖,居號龍溪;次子吳篤,磁灶分房祖,居號梅溪;三子吳然,浦邊分房祖,居號清溪;四子吳烈,東吳分房祖,居號洛溪。故稱吳昭為四溪公。衍傳南安、晉江、雲霄、同安、龍海、安溪,分支羅源、廈門、汀州、南靖、廣東、江西等地。

15、入閩吳氏東塘始祖——吳省三

吳省三原籍江蘇南京,於宋代因避戰亂,入遷連江縣東塘卜居,至今已傳三十一代。其裔孫吳適,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16、入閩吳氏永安西洋坑中舍始祖——吳實深

吳實深於宋末年間,從江西省江右金斗窠入遷閩中永安廿八都西洋坑中舍開基創造祖祠,傳裔永安、尤溪、福州、閩侯、南平等地。

17、入閩吳氏黃龍族始祖——吳禮孫

吳禮孫生於宋嘉定八年,宋理宗淳祐年間,卜居泉州南安豐洲黃龍開宗發祥。傳裔晉江、南安、安溪、福清、同安、廈門、惠安、德化等縣市,支分廣東大埔、江西上饒、浙江溫州和香港、臺灣以及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

18、入閩吳氏下陂開基始祖——吳孔輝、吳孔灼

吳孔輝、吳孔灼系吳薪後裔。吳薪字子芳,官名仕俊,宋度宗年間探花,官拜禮部侍郎系狀元宰相吳潛之十一世孫。宋末(1249年),吳薪攜眷從浙江蘭溪以孝廉徵為龍巖令入閩,末三年既得遷秩,改判潮州,蒞任時途經海陽控訪祖跡,不幸染疾,其後裔吳孔輝、吳孔灼攜眷遷居漳州西門外下坡社開基,明洪武四年始報龍溪籍。傳裔南靖金山、山城下吳、船場梧宅、龍山東墩等地。

19、入閩吳氏源口始祖——吳師

吳師系吳澄後裔。元末,由江西吉水縣入遷閩侯縣十八都源口。傳裔閩侯源口、福州市倉山區下店等地。

20、入閩吳氏倉邊始祖——吳彥博

吳彥博,字昌生,原籍蘭陵古錫梅里,元至正年間,任泉州路“照磨廉直”,因遷家至晉江縣廿一都倉邊。傳裔晉江倉邊、泉州市城關“東觀西臺”。

福建吳氏源流考略,由於吳氏發祥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宗支錯綜複雜,加上各地族譜不全、出現斷代、遺失等原因,難以考證,難免出現紕漏。望各地吳氏宗親寬恕,並不吝糾正,以便完善福建吳氏源流。

六、福建“李”姓的來源

福建共有162.39萬陳姓人口,佔福建人口的4.23%。李姓是目前中國的第一大姓,人口共有9500萬之多,不僅人多而且分佈廣分佈均勻,幾乎每個省份的十大姓氏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據福建李氏歷史研究會《李元祥世系圖》載: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子李元祥,10歲時被封為“閩越江王”,分派入閩。唐龍朔二年(662年)到古尤溪皇曆(今永安市槐南鄉皇曆村)開基。傳至李孟第四子李珠,生有五子:長金德,居福建寧化縣;次木德,居江蘇宜興縣;三水德,居福建邵武縣;四火德,居福建上杭縣稔田鄉豐朗村;五土德,居福建清流縣。

由於閩南發生土著叛亂,唐總章二年(669年)朝廷任命河南光州固始人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帶兵平“閩獠嘯亂”,李伯瑤(字昆餘,為李靖後裔)隨軍平叛。陳政逝世後,其子陳元光為漳州刺史,任用“處己方嚴,臨事果斷”的李伯瑤領漳州牧事參軍。後落籍福建,開發漳州,其子孫散居雲霄、漳浦等縣。伯瑤逝世後,被尊為“輔勝將軍武惠侯”。

唐大曆年間(766~779年),李椅任福建觀察使,後居閩。

抗金名將、曾任宋高宗時宰相的李綱家族入閩始祖李頻,唐鹹通(860~874年)間任建州刺史,因以建州為家。李頻次子定居光澤烏金洲。李綱五世祖李巽為遷邵武始祖。李綱一生忠誠為國,被世代譽為“忠貫金石之良將”。其子孫散居福建各地。宋紹興十年(1140年),李綱逝世於福州倉前山欏來精舍寓所,葬在閩侯縣中房鄉湖裡村。

唐末,中原動亂,李杞(河南光州刺史)、李輔官(字弘弼,河南壽州參軍)與王潮、王審知兄弟自河南固始隨王緒入閩。李弘弼先居汀漳,再遷泉州,子孫多以經商為生,向外發展。到元朝時,其二十一世孫李駑,字景文,已專門從事航海貿易,成為較早接受西方文化的泉州鉅商。

南宋時,因金朝入侵,李邴〔字漢老,號雲龕,山東省濟州府鉅野縣人,宋崇寧五年(1106年)登進士第,歷官宋徽宗、欽宗和南宋高宗三朝,累官起居舍人、徽猷閣待制、翰林學士、兵部侍郎、參知政事、資政殿學士等。朱熹書匾額“清白賢相”。辭世後贈太師,諡文肅。著有《草堂集》100卷〕隨高宗南渡,寓居泉州,在城內築屋於東門內第三巷,又於城北清源山賜恩巖下結草廬為書齋,號“雲龕草堂”。高宗登位,知其隱居清逸,賜御書“仙景”二字。此後,李邴繁衍的後裔散居於泉州市各縣(市),均稱“仙景李”。

另據燕京《燕樓派家譜》載:唐時,其先祖居燕京東角樓。宋元間,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今屬廈門市)。

明清以後,李氏入閩也時見於族譜。

七、福建“王”姓的來源

福建共有154.33萬陳姓人口,佔福建省總人口的4.02%。王姓同樣出自姬姓,目前主要分佈於山東、河南、河北等北方省份,東南沿海相對較少。不過由於王姓9468萬的龐大人口數量,依舊進入了福建十大姓氏。

福建十大姓氏,“陳林黃張吳李王鄭劉楊”的來源

王姓入閩主要有東晉時期王彬由琅琊入閩、唐總章二年陳政父子入閩及唐僖宗時三王入閩等重要幾支。河南固始王潮、王審邽、王審知隨王緒提兵入閩,開疆闢土,其餘幾十個姓氏隨《開閩王》王審知入閩。太原王姓一脈復顯海疆,審知公被尊為“王姓閩臺祖”,世稱之為“閩臺世代”。“三王”兄弟被尊奉為閩王的開山始祖。如今,福建省王氏人口已達200多萬人。

第一支:王氏入閩第一人為三國吳永安年間(258~264年)建安郡太守王蕃。

第二支:東晉王彬則是入閩定居第一人,《閩書》及民國《福建通志》載有事蹟。

第三支:南朝時泉州地區已有王氏居民,史稱王國慶為“南安豪族”。

第四支:唐總章二年,嶺南行軍將士中隊正王華、王佑甫等人由河南光州固始率兵入閩。

第五支:唐末,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自河南光州固始帶領眾多王氏族人入閩。

第六支:北宋末,朝廷南遷,北方籍民南徙尋親訪舊,諸多王姓者入閩。

第七支:宋末元初,元兵南下,江南地區大量王氏人口入閩。

第八支:元末,廬州人潮州總管王翰任滿道經晉江,遂與其後裔定居泉州。

八、福建“鄭”姓的來源

福建共有124.77萬陳姓人口,佔福建人口的3.25%。鄭姓在各省人口排名前十的姓氏中比較少見,主要分佈於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目前總人口約為936萬,是中國第二十一大姓。

鄭姓大舉南遷始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和“五胡亂華”時期。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這一時期,北方動亂較多,南方相對穩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遷,至隋唐五代十國時期仍沒有停止。其中鄭氏南遷規模較大的有: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南遷始祖鄭庠,又名文庠,字文序,桓公第39代孫,曾祖袤,晉司空。祖質,太常卿。父疇,中書侍郎。庠公曾任吳國車騎長史,平淮將軍,後出任東安太守,鎮守丹陽(今江寧縣)。永嘉之亂時從壽春過江,定居丹陽郡秣陵縣桑梓里(今江蘇江寧)。建興四年(316年)出任信安縣令,死後葬於建康(今南京)安西門外。庠公長子平公為豫章太守,坐鎮江州 (今九江)。次子昭公為東晉龍驤將軍,封開國侯,率兵入閩,稱“入閩始祖”,先任建安(南平)刺史,又遷泉州刺史,後為晉安郡太守,卒後葬長樂。現閩東、莆田、仙遊的南湖系、夾漈系,均為其後;而莆田的露、莊、淑南湖三先生,於唐德宗元年(公元780年)相繼由永泰遷到興化(今莆田),隱居南湖山,建造湖山書堂收徒講學,教化閩人,史稱“南湖三先生”。其後子孫分居長樂、晉安、侯官等地,並播遷到仙遊、廣東潮州、廣西等,由潮州遠播泰國、菲律賓及東南地區。宋人鄭樵為宋史學家,著作頗豐,稱夾漈先生,亦為此支後裔。

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唐代,河南鄭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第一次在唐初,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開闢漳州,有鄭姓將校隨同前往,後在福建安家落戶,繁衍發展,使鄭氏遍佈福建、廣東的許多地方。對此,臺灣《馬巷鄭氏族譜序》說:“唐垂拱(武則天年號,685—688年)間,陳將軍趨閩,大臣鄭時中隨之,鄭氏遂星布閩、粵。”第二次在唐末,唐僖宗時,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入閩,有河南鄭氏隨其前往,后王審知受封為閩王,鄭氏在福建定居,子孫傳衍於福建、廣東的許多地方。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為河南固始人,即是此次隨從王潮、王審知入閩的。《鄭氏附葬祖父墓誌》稱:“王父諱成功,字明儼,號大木,姓鄭氏,先世自光州固始縣入閩,由莆居漳、居粵之潮,至始祖隱石公,乃移居於泉(州)之南安縣楊子山下石井鄉,遂世為南安人。” 南安《鄭氏石井宗譜序》也說:“夫我鄭自唐光啟(唐僖宗年號,885—888年)間人閩,或居於莆、於漳、於潮、於泉,是不一其處。”鄭成功一支屬於泉州鄭氏,直系始祖隱石公,移居南安縣石井鄉,大約在明初。

九、福建“劉”姓的來源

福建共有114.4萬陳姓人口,佔福建省總人口的2.98%。劉姓主要分佈於東北、浙江等地,截止2013年共有7000萬人口,佔全國人口的5.34%。

1、福建鳳崗劉氏:

據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劉氏委員會名譽主任劉傳健介紹,鳳崗劉氏的入閩始祖是劉存,其攜三子三侄入閩,卜居鳳崗。“鳳崗”為現在的福州倉山建新鎮劉宅村。

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期閩王王審知執政時,實行保境安民政策,政通人和,不但重文興教,而且減輕賦役,專致發展生產,一派繁榮景象。當時,河南光州固始縣等中原人士聞王審知治閩有方,為避黃巢戰亂紛紛入閩,劉存等也就是當時入閩的。公元904年入閩時他已70歲,攜眷三個兒子(長昌齡、次昌嗣、三昌祚)及三個侄兒(長昌茂、次昌榮、三昌祖)定居鳳崗,入閩後子侄均在福州各自成家,繁子衍孫。其侄劉昌祖是王審知的姐夫,為王潮部將,官任司馬參軍。

“鳳崗劉氏” 劉存次侄劉昌榮的第三世最先移出“鳳崗”,遷居現在的長樂湖南鎮湖南村。隨之,其三侄劉昌祖第五世遷居現在的長樂潭頭鎮二劉村。而後其長侄劉昌茂的後代遷居閩侯南嶼鎮,其長子劉昌齡的後代遷居福清黃柏坡,其三子劉昌祚的部分後裔搬至閩清。現居建新鎮劉宅村的劉姓人多是劉存二子劉昌嗣與三子劉昌祚的後裔。前期,劉氏後代多在福州市區、八縣遷移,現已遍佈全省各地,有的還在國外。

“鳳崗劉氏”現已傳至第40世,以下為其傳遞之世系輩名:

一守敬時,公季漢中,德士伯卿,夫維汝淑,厥(宗)孟仲初。

嗣世希哲,爾(以)謙則良,克敦(恭)孝友,景用必昌。(此16世輩名為朱熹所續)

文行忠信,大道孔彰,家修廷獻,長髮其祥。(總共52世輩名也)。

2、福建南平劉氏:

據劉光舟先生提供的1999年福建南平五忠堂《南平彭城劉氏宗譜》記載,該族形成於唐末,來自長安和河南光州固始,以光州都督劉楚、劉在、劉存兄弟為入閩開基始祖,以劉宗漢為遷南平開基始祖。

譜稱劉楚為楚元王劉交的第41代孫,原籍京兆(今西安市),後任光州大都督。公元9世紀末奉詔入閩為官,從河南光州來到福建。後因避黃巢之亂,留居福建,為建州(今福建南平)劉氏開基始祖。

劉楚生子劉豳,劉豳的第8代孫自建陽遷侯官,再到劉豳的第14代孫劉宗漢,又於元朝時自侯官遷居延平府南平縣開基立業。到今天,該族已傳到劉楚的第46代。如《南平彭城劉氏宗譜》主編劉光舟先生就是劉楚的第39代孫。

自劉楚的曾孫"秀"字輩開始,南平劉氏使用如下字派:"秀茂,國泰玉明,初孔白夢,正宗德儀,永春啟元,士英子寧,林考嶽恩,生秉禮義,仕名朝庭,克光爾祖,萬世永盛"。

3、福建武平劉氏:

劉姓在福建武平屬於全縣第2大姓。據民國三十年(1941年)《武平縣誌》記載,武平劉氏有眾多支派,大都自稱為彭城派,屬於客家劉氏,主要來自江西。武平劉氏到現代,因產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功臣之一劉亞樓上將而聞名天下。

武平湘湖劉氏:

4、武平湘湖劉氏形成於元朝,以劉三郎為遷武平開基始祖。

據民國《武平縣誌》記載,湘湖劉氏開基始祖劉三郎號二夫,元朝末年由福建長汀劉屋坑遷來武平湘湖肇基立業。劉三郎的後裔人才輩出,宗族興旺,成為武平全縣最旺盛的劉氏家族。

早在明朝永樂初,該族就培養了一位進士,名叫劉隆,官任山西僉事,《武平縣誌》有他的傳記。清光緒時刑部主事、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劉光第,也是湘湖劉氏遷四川富順分支的後裔。

到20世紀中期,湘湖劉氏已發展成一個擁有2000多戶、1萬多人口的大族。"凡北區七里而外,縱橫數十鄉,及在城、六甲、黃心畲、巖前等外劉氏,均為此派。"

5、武平大田鄉劉氏:

武平大田鄉劉始屬於客家劉氏十四大房中的第二房,以明盛公為遷大田開基始祖。

據福建武平《劉氏族譜》(續篇)記載,大田劉氏始祖明盛公,是客家劉氏近代肇基始祖開七公的第6代孫,巨湶公的曾孫。開七公生廣傳公,廣傳公生巨湶公,巨湶公生子萬四郎公,萬四郎公居廣東鎮平(今為蕉嶺),生子劉文一。劉文一生4子:劉明一、劉明二、劉明三、劉明四。其中,劉明三譜名明盛公,又自廣東蕉嶺遷居福建武平大田立業開基。

族譜所記大田劉氏世系如下:

開七公→廣傳公→巨湶公→萬四郎公→文公一→1明盛公→2文輝公→3祥公→4廷策公→5國旺公→6子福公→7德成公→8邦漢公→9恆文公→10劉慶興→11劉湘元→12劉玉明→13劉獻香→14劉英堂→15劉榮照、劉華照。

其中,第9世恆文公,少懷大志,壯年時攜妻賴氏渡海赴臺灣,後定居於臺灣大甲開基。譜稱恆文公"篤志貿易耕田,自創田產數千畝"。恆文公與夫人賴氏均葬在臺灣,他們共生有3個兒子:劉始興、劉錫興、劉慶興。劉恆文遷居臺灣後,因懷念桑梓,特命小兒子劉慶興自臺灣返回武平大田居住,以守先人墳墓,而他的長子劉始興和次子劉慶興則均留在臺灣大甲守業,他們的後裔成為今日臺灣劉氏的一支。

6、武平桃溪劉氏:

武平桃溪劉氏形成於元朝,來自江西,以劉興漢為自贛入閩開基始祖,以客家大始祖劉祥為遠祖。

據劉美榕先生提供的1989年福建武平、上杭、汀州3縣聯修《劉氏族譜》記載,武平桃溪劉氏開基始祖劉興漢,號百九郎,原籍江西瑞金墉背村。劉興漢是客家中代大始祖劉祥的後代,自劉祥到劉興漢的傳遞世系是:劉祥→劉天錫→劉沭→劉龍圖→劉任→劉若遠→劉尚→劉參常→劉德洪→劉月清→劉梅→劉富山→劉福高→劉文平→劉瓚→劉源遠→劉詔→劉宗臣→劉貴盛→劉瀧→劉可珍→劉汝忠→劉齊賢→劉興漢。

大約在元朝時,劉興漢又自自瑞金遷至福建武平桃地鐲樹下開基立業。劉興漢的後裔世代居住在武平,現已傳到開基始祖劉興漢的第19代。現將該支劉氏傳遞世系開列如下:

1劉興漢(百九郎)→2劉仲九→3劉滿弟→4劉福崇→5劉顯→6劉廣榮→7劉文昊→8劉乾勳→9劉睦→10劉廷仲→11劉見霽→12劉上達→13劉福彬→14劉太奎→15劉子正→16劉登庸→17劉立長→18劉騰元→19劉萬昌。

十、福建“楊”姓的來源

福建共有97.89萬陳姓人口,佔福建省總人口的2.55%。楊姓主要分佈於四川、河南、雲南、山東、湖南、湖北等地。而福建之所有能有這麼多的楊姓人口是因為明代鄭和下西洋以後,楊姓向福建、廣東以及海外大範圍移民。

楊姓,自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73年)始祖杼,受封於楊,寵賜楊 侯,子孫遂以所封的國名為姓,世居於山西洪洞縣。周敬王六年(公元 前514年),始遷陝西華陰,因華陰在漢時,隸屬於弘農郡,故曰“弘 農”。及至隋唐,華陰各宗派先後分徙入閩。又有遷徙河南光州固始, 由固始遷移入閩。考楊氏之入閩,有遷移於閩北之浦城、將樂者,有徙 居於閩南之泉州、漳州者,有移居於福州及莆田、仙遊者,其支派若是 之多,難於查考,據古譜考,將楊氏入閩諸始祖,簡歷列之於下,可俾 閱譜者,得有參考之價值

楊濯纓,陝西華陰縣,漢太尉楊震第九代孫。隋文帝封為南平侯, 隋開皇十五年(595年),由陝西華陰遷徙入閩,居福州南臺,唐時分 支永泰縣嵩口,而今子孫繁衍,族大丁多。

楊秀,初封越王,尋徙封為蜀王,進位上柱國,西南道行臺尚書令 ,兼右領軍大將軍。後見楊廣暴傷骨肉,避入閩。遂居浦城,而今子孫 分佈閩北崇安、浦城、建陽、建甌、松溪政和、及閩南南安等縣。 楊君胄,原籍河南光州固始,世居江蘇潤州(今鎮江)丁卯橋。其 祖父楊伯嶽,隨唐代開國元勳陳續起義兵於幷州(今山西太原縣),應 唐高祖李淵討平天下,因功補為府兵校尉。其父楊元理襲父職,從陳續 之子玉鈐將軍陳政率師入閩。進屯於梁山外雲霄鎮(今雲霄縣)烏石山 。遂因官而寓居於此。君胄襲父職,從鷹楊大將軍陳元光平定潮州和漳 州有功,深受元光器重。天表奇偉。子孫分居長泰、龍溪、南靖、平和 、漳浦等地域。

楊細秀,河南固始。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廣寇陳謙連結諸 蠻攻潮州,上命玉鈐衛左郎陳元光徵之,率其下統領者七十餘家。細秀 以府兵校尉,為前軍左翼統領,領軍八十隊,隨陳元光由光州戍閩。廣 寇平,元光開屯於漳水,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奏置漳州。細秀與同 戍者,俱留屯所,雜處漳潮之間,開田屬地,以耕以息。子孫遂分徙龍 溪、漳浦、海澄、雲霄、漳州、泉州各縣繁衍。

楊衡,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居於福 州福唐巷(今楊橋路),其子孫散居莆田、仙遊等處。

楊宣仁,世居陝西華陰,他以德行授榕城學錄,秩滿。因豫州寇作 ,偕三弟宣智,宣義、宣信卜宣於閩。閩亦為敵據,後宣智徙居漳州, 宣信徙居建甌,宣義徙居莆田。宣仁由涵江而入仙遊,卜居梁山之麓, 今為度尾劍山村開基始祖,其後又分支長泰縣。8888888888 楊盈,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同父楊華辭職,由光州固始從 王朝入閩。初居福州,後遷入莆田,卜居壺公山之東,名其地為楊山。 後子孫遠支分佈於莆田、仙遊、福清、福州、漳州、南平、將樂、連江 、安溪、漳浦以及外省各地。

楊思恭,於唐末徙居邵武,子孫徙居廣東高州、廣州和江西信豐等 地。

楊安信,系是江西廬陵縣,魯虞部侍郎楊輅之孫。兄弟五人均徙居 汀州、上杭、漳州等地。安義、安信分別是上杭、漳州的開基之始祖。 楊榮系楊雲岫曾孫,登進士及第,官任鏞州(今將樂縣)司戶,秩 滿,官居於將樂縣城北廊。次子楊勝達徙居連城縣光都漠等處。

楊亮節,浙江會稽,南宋末年,由杭州隨宋幼主帝入閩,而至漳州 ,後遂居海澄、南安溪尾、仙遊郊尾楊寨等處。

總而言之,所有楊姓後裔,均始祖於杼受封於楊,以國名為姓,遍 布全國各地及港澳臺和南洋群島等。各祖所祖,各系所系,故有弘農、 四知、關西、清白、龜山、立雪、道南等不同門第之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