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本,「死亡之海」涅槃重生—庫布其沙漠治理紀實·科學創新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樣本,“死亡之海”涅槃重生—庫布其沙漠治理紀實·科學創新篇

在這裡,10秒鐘就可以種一棵樹,成活率達到90%。植草種樹,不再是艱苦的勞作,更像是賞心悅目的演示;

在這裡,楊柳掩映、小橋流水,鴕鳥信步、鵝鴨暢遊。不單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還是異國他鄉奇花鮮果的匯聚地;

在這裡,“銀肯塔拉沙漠”只是高速路標牌上的存在,“風乾圪梁”這個地名早已封存在人們的記憶裡。現實中,它們分別是沙漠中的綠洲、現代化的小鎮,旅遊者的目的地、攝影家的天堂。

這裡是庫布其沙漠。這不是痴人說夢或者是天方夜譚。這一切都是真的。

沙漠,地球的“癌症”。曾幾何時,人們談沙色變,避之唯恐不及。而庫布其,不僅給“癌症”開出對症下藥的良方,還把噩夢變成充滿快樂和希望的願景。

任何華麗的轉身,必定有堅定恆久的支撐。隨著採訪的深入,答案日漸明晰,那是理念的指引、科學的燭照、改革的力量、創新的驅動。

智慧之光——

是啟迪,更是動力

“剛開始,在沙窩窩裡選個低窪處,幾棵苗子一插,就算種上了,成活率很低。”被譽為億利資源集團庫布其生態事業部“首席科學家”的韓美飛感嘆。

土法治沙,規模小、人力分散,人栽樹、羊吃樹,年年種、年年死、年年補……庫布其沙漠治理一度面臨挑戰,陷入“治理——惡化——再治理——再惡化”的怪圈。

起初,作為億利資源集團一名民工聯隊隊長的張喜旺對自己種下的樹並不瞭解。時間長了,他對各類樹種的屬性基本能摸個八九不離十,積累了一些種樹的經驗:迎風坡成活率低,種樹最好選在沙丘間背風處;沙柳苗條不能太短,容易被風吹倒,110公分長的苗條最合適;庫布其沙漠地下水位高,一年內不用澆太多水……

經驗是智慧的導師。“這也是意外的發現。”張喜旺邊說邊向我們演示水衝沙柳種植法——

用水管豎著往沙地一衝,一個沙坑就出現了。他趕忙把一棵長約1米的沙柳苗種進去,澆水、夯實,只露出10公分左右的苗頭。用這個方法,10秒鐘就可以種一棵樹,成活率能達到90%,兩個人一天能種40畝。“要是在20年前,40畝樹至少需要二三十人種一天。”

去年9月10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參會代表在銀肯塔拉生態景區現場觀摩時,沙丘上的白色袋狀沙障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它是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沙袋沙障,是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沙障技術。同草方格、沙柳等傳統沙障比較,鋪設效率提高3至5倍,材料搬運量降低20至60倍,杜絕了化學殘留和二次汙染。”

聽著達拉特旗綠化委員會主任、林業局副局長吳向東的介紹,外國同行豎起大拇指,稱讚其為凝聚庫布其治沙智慧的“中國魔方”。

先易後難、由近及遠、鎖邊切割、分區治理、整體推進;整體移民搬遷,林草藥“三管齊下”,封育、飛播、人工造林“三措並舉”……

種質資源,治沙之本;種植方法,治沙重器;產業化技術,治沙靈魂。

鄂爾多斯不僅依託科技進行沙漠治理,更致力於該領域的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

創造了迎風坡造林、微創植樹、甘草平移栽種、大數據和無人機治沙等100多項實用治沙技術;研發了1000多種植物種子,建成我國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創建全球第一所企業創辦沙漠研究院以及旱地節水現代農業、智慧生態大數據等一系列世界先進的示範中心……

苦幹加巧幹,挑戰變成了動力。

改革之劍——

是博弈,更是共舞

盛夏的草原,天朗氣清。甘草長勢正旺,羊群悠然進食。白音道爾計和老伴兒進進出出,熱情地招呼我們吃肉喝茶。

62歲的白音道爾計祖祖輩輩生活在杭錦旗獨貴塔拉鎮沙日召嘎查。他說:“小時候,出門就是明沙梁,吃了上頓沒下頓。”

上世紀80年代,白音道爾計退伍回鄉,在當地政府“掏錢買活樹”“以補代造”“以獎代投”等政策激勵下,他在自家草場上種植沙棗、檸條、楊柴,還通過借貸等方式獲取資金,種了大量甘草。

白音道爾計家的草場綠了。現在,他家養著400多隻羊,年收入達到20多萬元。老兩口還在錫尼鎮買了100多平方米的小二樓。“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家現在的好日子。”白音道爾計說,6000畝長了十幾年的甘草是他的“小金庫”,用錢的時候才去挖。

夢想與改革,始終相伴而行。

從上世紀80年代的“三種五小”,較早實行“五荒到戶、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 90年代的“植被建設是鄂爾多斯最大的基礎建設”;到新世紀鄂爾多斯確立“綠色大市”發展戰略,在全國率先推行“禁休輪牧”政策,統籌推進十大孔兌綜合治理,相繼啟動“六區”綠化、“四個百萬畝”、碳匯造林等工程建設……

關鍵節點的關鍵舉措,調整了生產關係,改變了原有的分配方式,釋放了蘊藏在每個人身上的活力和創造力,沙區植被的自然修復速度大大加快。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始終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地位,部署頻次之密、推進力度之大、取得成效之多,前所未有。

這是庫布其沙漠治理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的巨大推力。

“內蒙古的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係內蒙古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也關係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要努力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內蒙古要大膽先試,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改革。”

鄂爾多斯市委、政府始終銘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實行集體林權流轉管理暫行辦法,落實林沙產業企業科技創新補貼及林沙產業“綠色通道”扶持政策……

改革劍指之處,凝聚磅礴合力。

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庫布其沙漠的力量被撬動起來,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悉數向生態領域聚集,企業、社會組織、農牧民參與沙漠治理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多渠道投入、多部門協作、多方面參與,庫布其沙漠治理以一年超過以往10年的速度迅速推進。不僅如此,沙區人民汲取改革精神,在茫茫瀚海求生存、圖發展、謀富裕,硬是把6460平方公里的沙漠變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命運共同體。

是博弈,更是共舞。人與沙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耐人尋味。

加納環境科學與技術創新部副部長帕特里夏·安佩安格說:“庫布其經驗很特別,中國政府的創造力十分強大。”

創新之核——

是路徑,更是樣本

高大的沙山間,汪出一泓清澈的碧水。藍天白雲下,青翠的蘆葦如油畫般鋪展,不時有水鳥歡快地掠過……

這驚豔的一幕出現在位於杭錦旗吉日嘎朗圖鎮黃介壕嘎查的庫布其沙漠水生態治理區。

沙水相擁,緣於5年前的一個“奇思妙想”。那時,這裡還是無邊無際的沙漠,由於沒有充足的水資源支撐,沙漠治理面臨困境。可在不遠處的防洪大堤那邊,凌汛期的黃河水位居高不下,不僅威脅沿黃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也使大量水資源白白浪費。

能在黃河凌汛期為沙漠引水嗎?讓“水害”變成“水利”!

“我們在庫布其沙漠和杭錦淖爾分凌蓄滯洪區建了2個調蓄水源地,對南岸總乾渠進行部分擴建,使其連通黃河和2個水源地,並在2015年凌期進行了引水試驗。”杭錦旗水務和水土保持局局長劉海全說,“將部分淩水引入庫布其沙漠低窪地,形成蓄水面,達到減輕防凌壓力和治沙的目的,兩全其美。”

水從沙裡“走”一遭,一切都變得那樣不可思議。“蘆葦自己就長起來了,水鳥也來了。樹的成活率很高,那邊,種下才3年,就已經成林了!”劉海全難掩激動。

水生態治理項目首期投資4000萬元,已經開挖出長達38公里的引水渠道,修建了長達17公里的生態大壩。經過3年持續引水,這裡已經形成面積達36平方公里的溼地。

創新的腳步,庫布其人一刻也沒有停下。一部庫布其的治沙史,就是一部人類用新理念、新技術、新產業挑戰困境的創新史。

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隆茂營村靠近省道316的村集體土地上,一眼平疇、綠浪翻滾。

“我們種了1200畝馬鈴薯、1600畝玉米、2000畝苜蓿,還種了高粱、花生和油沙豆。現在看來,土地已經有了一定肥力,改良得不錯。”內蒙古恆禾泰豐農牧林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文政指著長勢喜人的馬鈴薯說。

過去,這一片全是明沙。獨貴塔拉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蘇永權說,一直想引進一家企業,把這片沙地利用起來。

誰會青睞這不毛之地?“沙地,特別適合種馬鈴薯。我們在烏蘭察布市有種薯公司,企業涉足農業有七八年了。”李文政說,“按照‘一年固沙保苗、三年土地改良、五年形成規模’的發展節奏,這一定是塊寶地!”

沙漠披綠,從來不是庫布其人理想的全部。在陽光充沛的沙漠,依託現代科學技術和創新驅動,發展高質量的現代農牧業和生態旅遊業……要讓不毛之地變成沃土!

“我幾乎走遍全球所有沙漠,看到的都是沙漠與綠色在不斷抗爭,與人不斷抗爭。但中國的庫布其不一樣,這裡的人們靠智慧與沙漠共存。”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喬治·斯坦梅茨說。

從“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人沙和諧”“人沙共舞”,從強調“人定勝天”到尊重科學、尊重自然規律……科學這支高高的巨燭,始終照耀著庫布其人的前行之路。

——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累計投資110多億元,重點在庫布其沙漠實施“三北”防護林、水土保持等項目,同時推行各種激勵機制,引導民營企業進入防沙治沙領域,促進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沙漠治理開發集聚,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的新格局。

——反彈琵琶,逆向拉動。立足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鄂爾多斯用產業化思維謀劃生態建設,推廣“農戶+基地+龍頭企業”的林沙產業發展模式,在保護生態環境中保護生產力、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發展生產力,形成了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位一體”的生態產業綜合體系。

——探索讓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綠色發展路徑,讓群眾在共建綠色家園中共享綠色福祉。通過多方位、多渠道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廣大農牧民通過植樹造林、特色種養等渠道融入治沙和生態產業鏈條。

——尊重科學、順應自然,構建因地制宜、合理推進的科學治沙模式。運用現代化手段提高生態治理成效,不斷開展科技攻關、技術引導,有效控制了沙漠擴展趨勢,成為我國西部荒漠地區科學防沙治沙、改善生態環境的成功範例。

“理論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黨政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運作、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技術持續化創新,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正是生態意義上的‘鑿空’之舉!”鄂爾多斯市市委書記牛俊雁說。

是路徑,更是樣本。

2017年7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的賀信中說:“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荒漠化防治是人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中國曆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提供了中國經驗。庫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實踐。”

這一刻,全世界都在傾聽。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庫布其沙漠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被巴黎氣候大會標舉為“中國樣本”。

走進烏蘭布和沙漠、騰格裡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庫布其治沙技術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雲南、河北等省區成功複製,幫助那裡的人們攻克一個又一個生態治理難題。

在沙特,在蒙古,在哈薩克斯坦,在加納……中國路徑、中國樣本,飛躍遠隔的空間,為飽受沙塵肆虐的國家和地區人民送去信心、送去福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