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汽車博物館:中國人「汽車觀」四十年變遷的縮影

北京汽車博物館:中國人“汽車觀”四十年變遷的縮影

2018年7月29日北京汽車博物館舉行的汽車涉水安全主題活動。(北京汽車博物館供圖)

“如果在行車途中遇到暴雨,那麼一定要觀察一下週圍的車輛,看看水深是否超過汽車的車輪中心線或者是車門的底線。這種水位就不要貿然往前走了,最好在路邊停車……”

北京一個月內接連下了幾場暴雨。7月的最後一個週日,北京汽車博物館為豐臺區新村街道銀地社區的居民們舉辦了一場關於汽車涉水駕駛的安全培訓。隨著汽車的日益普及,北京汽車博物館類似的貼近社區居民的培訓講座也在逐年增多。從涉水行車到冰面駕駛,再到車輛夏季保養和冬季維護,近期,還準備開展針對新能源汽車養護的專題講座。

北京汽車博物館:中國人“汽車觀”四十年變遷的縮影

北京汽車博物館外景(《北京週報》記者石剛攝)

坐落於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26號的北京汽車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一座由政府主導建設的汽車類專題博物館。博物館於2006年4月奠基開工,2011年正式開館,建築面積約5萬平方米,整體外形猶如一隻“眼睛”,寓意開闊視野,面向世界。汽車博物館一方面通過國內外不同歷史時期的汽車、汽車用品、汽車藝術品和汽車衍生品來體現不同時代的生活和文化;另一方面通過知識性、參與性、娛樂性的科普娛樂項目來展現汽車科技的魅力和樂趣。

事實上,北京汽車博物館的籌辦工作早在2002年前後便開始展開。北京汽車博物館公眾教育部部長馮巧娟介紹說,創辦北京汽車博物館是基於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中國汽車產業在改革開放的前20年取得了巨大發展,1982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僅有200萬輛,10年之後,中國的汽車年產量便已經突破了100萬,2002年,中國汽車保有量超過2000萬輛。為了記錄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歷程,北京市政府立項了這樣一個汽車專題博物館;另一方面,在改革開放20年之後,中國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對於科教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於是越來越多的主題博物館開始湧現。

北京汽車博物館:中國人“汽車觀”四十年變遷的縮影

北京汽車博物館收藏的大發麵包車(石剛攝)

中國汽車工業的跳躍式發展,是改革開放40週年的一張亮眼成績單。合資合作促進了汽車產業的快速升級,社會經濟的騰飛又帶來了愈加廣闊的消費市場。2009年,中國汽車產量突破千萬,從此成為了世界第一的汽車產銷大國。據公安部最新統計,截至 2017 年底,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2.17 億輛,汽車駕駛人3.42 億人。從汽車保有量200萬到2000萬,中國用了20年時間;而從2000萬到2億,僅僅用了不到15年。

北京汽車博物館:中國人“汽車觀”四十年變遷的縮影

汽車博物館收藏的1985年北京吉普切諾基越野汽車(右二)和1991年生產的廣州標緻505汽車(右)

改革開放初期,汽車也許更多地被人們看作是一種財富的象徵,而在汽車基本普及的今天,人們已經把汽車當成了普通的出行工具。中國人“汽車觀”的變化,也在改變著北京汽車博物館的展覽理念。作為博物館公眾教育部的負責人,馮巧娟認為,北京汽車博物館目前在把“汽車教育”,尤其是針對青少年的汽車教育作為中心工作來做,舉辦的展覽,收藏的藏品也都是服務於教育功能的。

“汽車的關聯性很多,它會涉及到孩子們在學校學到的各個學科的知識。我們的博物館教育,更多的是一種興趣愛好的培養和對孩子創新意識的激發。”馮巧娟說。讓青少年們從汽車本身發散思維,對汽車背後的科技元素和人文歷史產生興趣,是馮巧娟和同事們一直努力的方向。“我們會引導孩子們從政治經濟背景去了解,為什麼美國車那麼大氣,而同時期的日本車又那麼小巧經濟?如果從藝術的角度欣賞,為什麼那個年代的汽車會有那樣的藝術風格?另外,許多車輛在設計上有許多航空元素,這和人類科技發展的歷程有什麼關係?”

在北京汽車博物館的五層展示著許多不常見的歷史車型,其中一輛日本車斯巴魯360的外形只有同時期美國凱迪拉克汽車的一半大小。馮巧娟告訴記者,在參觀學習之後,很少會有孩子單純地從價格來評判車輛,而是會更全面理性地思考,戰後的日本汽車為什麼會是這樣的設計理念。

北京汽車博物館:中國人“汽車觀”四十年變遷的縮影

北京市豐臺區第一小學“汽博中隊”的同學們(2016年4月5日攝)

為了更好利用博物館內的優質學習資源,北京汽車博物館和豐臺區第一小學進行了一次“跨界”聯動。豐臺一小成立了“汽博中隊”,這個班裡的41名同學,從小學一年級便開始了依託汽車博物館展開的探究式學習活動。馮巧娟認為,成立“汽博中隊”並不是要培養未來的汽車人才,而是要在這個“實驗班”嘗試培養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每次給這些孩子們在博物館上課,他們都會問我,老師老師,下一節課是什麼時候?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有一次我們給他們講發動機的原理,當然不是我們講他們聽那種,而是啟發式的課堂,好多女孩子對這個話題也非常感興趣,提出了許多非常新穎的問題。”

北京汽車博物館:中國人“汽車觀”四十年變遷的縮影

“汽博中隊”的樊兆桐同學和他設計的“未來汽車”。(北京汽車博物館供圖)

雖然馮巧娟並不期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出未來的汽車人才,但無心插柳柳成蔭,“汽博中隊”的很多孩子對汽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比如班裡的活躍分子樊兆桐同學,便是一個小車迷,未來的理想是成為一名汽車設計師。

中國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促進了經濟發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越來越多的汽車保有量,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北京汽車博物館的三層“未來館”,希望站在“人·車·社會”和諧發展的角度,來探討汽車未來的發展方向。馮巧娟坦言,北京汽車博物館雖然是2011年開館,但是這幾年,汽車行業的發展實在是太快,科技的更新迭代讓人目不暇接,當時預見的“未來”已經不再是汽車的未來,而博物館試圖給出的解決問題的“答案”今天看起來也不是真正的答案。新能源汽車日新月異,人工智能也在不斷挑戰新的高峰。未來的汽車產業會發展到什麼程度,長期從事汽車教育的馮巧娟也無法判斷。

正如1978年在街頭玩耍的孩子,可能永遠不會想到中國會有這麼多的汽車。今天的我們,也無法想象40年後的中國還會有怎樣的進步。但我們相信,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未來,人們的生活會更美好。(《北京週報》記者 梁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