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本调水年度累计入渠水量已达56.49亿立方米


图1: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部门统计,本调水年度从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8月18日上午8时,累计入渠水量为56.49亿立方米。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累计入渠总量为163.66亿立方米。这是2018年8月14日,摄影师拍摄的丹江口大坝和城市风貌。

图2:2018年8月14日,头戴安全帽的游客,乘坐电动车在丹江口大坝上参观。丹江口大坝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上观一库清水,下瞰两岸青山,既有大坝之雄伟浑厚,又有水库之似水柔情。

图3:2018年8月14日,丹江口大坝亮灯后的美丽景色。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的丹江口水库,水质优良、水天一色,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亚洲天池”之美誉。2005年9月,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历经8年建设,从162米加高至176.6米,水库正常蓄水位将从157米提高至170米,库容从174.5亿立方米增加到290.5亿立方米,水域面积将达1052平方公里。


图4:2018年8月15日,摄影师采用无人机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丹江口水库鱼类增殖放流站所在地。鱼类增殖放流站将科学放养滤食性鲢、鳙鱼和草食性的草鱼等,放流规模为每年放流4~15厘米的鱼种不小于325万尾,以及汉江上游“水花”的孵化10000万尾,为减轻水库富营养化程度,对水质的净化将发挥重要作用。

图5:2018年8月16日,无人机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陶岔大坝。渠首陶岔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到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2018年4月13日至6月30日,从这里完成向北方30条河流生态补水,共向沿线受水区河北、河南、天津生态补水8.65亿立方米。

图6:2018年8月16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陶岔大坝的中控室,陶岔大坝的职工正在进行数据监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者,与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为确保一泓清水向北流正在做出自己的贡献。


图7:2018年8月16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陶岔大坝旁,摄影师拍到一群野生大鱼带着万千小鱼,在清澈的水中寻食。

图8:2018年8月16日,26岁的大学生毕业生李瑶和他的同事们,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水质监测陶岔自动监测站,进行水质监测。一大批有理想有知识的青年人,从城市来到渠首陶岔,为南水北调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图9:2018年8月16日,摄影师航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陶岔的输水干渠。干渠写有“调水梦 中国梦”的字样,输水干渠总长达1277公里。经过今年的补水,沿线生态效益凸显,白河、滹沱河等30条河流得到生态水,河湖、湿地及白洋淀水面面积明显扩大,地下水位不同程度回升,受水河流焕发出新的生机。


图10:2018年8月16日,大学生毕业生徐新喜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地震台数据备份中心,向前来采风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新闻培训班学员,介绍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

图11:2018年8月16日,前来采风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新闻培训班学员,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陶岔采访拍照。1952年国家主席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水北调”,2014年12月12日,中线工程一期正式通水运行。

图12:2018年8月16日,游客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丹江口水库参观拍照。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分布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水域横跨鄂、豫两省,这里空气清新,日照量高,水质透明,水面宽阔,使水库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