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1:《梁家河》第十一集:家家戶戶過上了好光景

Day11:《梁家河》第十一集: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

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裡,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

——習近平

黑子:當幹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

王憲平皮膚黑,村裡人都叫他“黑子”。

剛回到梁家河的時候,村幹部讓王憲平給村裡寫宣傳標語,辦黑板報。“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農業學大寨”等,這些內容王憲平至今還記得。

大隊成立合作醫療站後,王憲平因為在學校學過些醫學知識,被推薦為赤腳醫生,負責前後兩個生產隊的醫療衛生工作。

那個時候,農村人缺吃少穿,生了病一般都會扛著,實在扛不過去了才會去公社醫院或縣醫院。人常說生命可貴,可對於掙扎在溫飽線上的農民來說,生命有時是廉價的,買藥的幾角幾分錢都要精打細算。

一次,村民呂能勝突發肚子疼,疼得滿頭大汗,去縣醫院治療好轉了,回到家又犯了。

呂能勝的婆姨跑來找王憲平。“你去看看吧!不怕,治好了是你的功勞,治不好是他命苦。”呂能勝的婆姨央求他。

看了看呂能勝的病情,王憲平想到了針灸。他試著給呂能勝扎針,沒想到紮了兩次後,呂能勝的病竟奇蹟般地好了,再也沒犯。

王憲平因此出了名。王憲平明顯感到,鄉親們總是有意無意地抬舉他,於是不管颳風下雨,他總是隨叫隨到。

年輕人的心靈碰撞容易擦出火花。習近平他們來到梁家河後,大隊把王憲平和習近平他們都編到了基建隊,負責打壩修梯田。王憲平和知青們一起勞動幹活,很快就熟悉了。

勞動之餘,年輕人喜歡扎堆聊天,有時還會捉對兒摔跤,休息的人則在一旁加油鼓勁兒。習近平比王憲平小三歲。王憲平說:“一有機會(他)就要跟我‘切磋切磋’。那段時間雖然特別辛苦,但我們這些年輕娃娃過得很快樂。”

就這樣,王憲平跟習近平他們成了十分要好的夥伴。

2009年11月13日,習近平到延安考察。因為行程安排得緊,就把王憲平等幾個要好的夥伴請到延安見面敘舊。回憶起兩人摔跤的事兒,習近平說:“那個時候真開心啊!”

1970年9月的一天,習近平從箱子裡拿出一個筆記本,對來串門的王憲平說:“黑子,我送給你一個筆記本,你能看上不?”“咋能看不上呢?你送給我,我就拿上。”王憲平沒捨得在這個筆記本上寫字,一直保存著。

1971年1月,縣裡給大隊發來一個通知,準備調王憲平去關莊公社工作。習近平知道了他調動的事,一次勞動結束後,拿出一本《毛主席詩詞》送給了王憲平,上面用鋼筆寫著:“送黑子:工作紀念”。

習近平在村前修淤地壩時,就是王憲平幫他給社員做工作。

他明白這塊淤地壩打成後對村民意味著什麼,他也知道,習近平認準的事就一定要辦成。但他更能理解習近平為民辦事的情懷,特別是當他聽說習近平還要在梁家河辦鐵業社、縫紉社、磨房後,就認定習近平是一個心裡裝著老百姓的人。他要向習近平學,心裡要裝著老百姓,當了幹部也不能忘本,要留住身上的泥土味。

王憲平說:“近平從心底裡熱愛人民,把老百姓擱在心裡。這可是哪一所高等學府、哪一座象牙塔裡都學不到的真東西!”

他還說:“無論一個人身處什麼樣的逆境當中,只要能積極地面對生活,無私地為他人奉獻,抱有遠大的理想,那麼你無論將來成為工人、農民、學者、醫生、教師或是國家幹部,都能為人民服務,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為棟樑之材。”

雖然工作在外,但王憲平一直牽掛著梁家河的鄉親們。有一次,王憲平回到家裡,坐在炕上一邊吃飯一邊問婆姨:“武玉華去世後,家裡人光景能過下去不?”

武玉華當年是隊裡的基建隊長,為村裡打壩修梯田出了大力。

婆姨說:“唉,光景可憐著哩。老婆婆有病,兒子半憨,孤兒寡母,光景能好嗎?

王憲平跳下炕,來到武玉華的家。進門一看,老婆婆生病睡在炕上,兒子也躺在炕上,家裡亂糟糟的。王憲平跟老婆婆說了一會兒話,就放下100元說:“先去看病,病好了光景才能好嘛。”在當時,100元幾乎是王憲平一個月的工資。

老婆婆望著王憲平,拉著他的手,感動得淚水直流。

不久後,老婆婆提著一籃子雞蛋來到王憲平的單位:“黑子,是你救了我的命……”

梁家河村口有一段路,河溝連著陡坡,很不好走,拖拉機過這段路也得找幾個後生推著才能上去。王憲平就想著怎麼把這個陡坡給收拾一下。王憲平找到省公路局,想辦法為這條路的改造立了項,在河溝處修了座過水橋,降低了坡度,此後,村裡人再也不用因為這條路犯愁了。

王憲平心裡裝著梁家河,想著梁家河,為梁家河人幫忙做好事,因此在梁家河威信很高。村裡人鬧矛盾,只要王憲平出面調解,人人信服。

前幾年村裡選舉,幾大戶族之間鬧矛盾,有人甚至跑到省城上訪。鄉上、縣上找到王憲平,請他把上訪的人勸說回來。

王憲平拿起手機就給上訪的幾個人打電話:“你們是咋了?事情鄉上解決不了還是縣上解決不了?跑到省城給咱梁家河丟人3去了?趕快回來,回來解決問題!”

上訪的人回來後,王憲平了解了事情的原因,分析村子的問題,讓上訪的人放下了思想包袱,村裡的選舉得以順利進行。

王憲平一直記得2009年習近平回到延安時給他說的話:“黑子,今後給村裡多出主意,獻計獻策,協助村裡的幹部,幫助全村都富起來,過上好日子。”

這句話讓王憲平感慨無限:“離開這麼多年了,近平還這麼牽掛梁家河、關心梁家河。我本身就是梁家河人,哪能不幫梁家河哩?”

離崗後,王憲平住在縣城水廠溝。溝裡出行的路又窄又陡,坑坑窪窪,遇到下雨下雪,泥濘不堪。他便自己僱了個三輪車,買了120多車石子,把整條溝墊得平平整整。提起這件事,溝裡的人無不稱讚。縣城建局局長知道這件事後說:“你做了城建局想做未做的事。”

樂於助人,說話有理有分寸,這就是人們心中的王憲平。因此,周圍的人有了矛盾,總會找王憲平給評評理。最多的一年,王憲平調解各種鄰里矛盾11起。

王憲平在延川縣城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2014年,他入選“陝西好人”,成了當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範。

王憲平說:“當幹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紮根群眾,才活得充實。”

家家戶戶過上了好光景

改革開放讓梁家河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劉瑞蓮小名“爭氣兒”,曾是一個苦孩子。在她的兒時記憶裡,她和弟弟妹妹夏天幾乎沒有穿過鞋,晚上四個娃娃合蓋一床被子,就連吃頓白饃饃都是奢望。

17歲那年,劉瑞蓮嫁給了梁家河村民鞏政福。婚後的生活依舊艱難,一家人的飯桌上仍是少不了野菜。劉瑞蓮說,在能吃的野菜中,一種叫“洋腦梢”的植物葉子最難吃,嚼在口中扎乎乎的,吃在胃裡消化不了。她一吃就脹肚子,連著吃上幾天手和臉就腫了。

習近平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後,先後辦起了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縫紉社要選三名婦女當社員,劉瑞蓮沒想到自己也被選上了,欣喜得一晚上沒睡好覺。

縫紉社實行計件掙工分,做一件衣服記兩分。為了多掙工分,劉瑞蓮跟丈夫鞏政福商量,借錢買了臺“標準”牌縫紉機。她常常是匆匆吃口飯就幹活,把需要手工做的活兒拿回家裡晚上繼續做……

打壩造地,多種經營。在習近平的帶領下,梁家河1974年糧食總產量由1971年的109465斤提高到179946斤,人均生產糧食689斤,一個工日分紅七毛二。

1984年春天,劉瑞蓮第一次聽說“包產到戶”,那時,她還沒有意識到這四個字在她生活中的分量,她不知道,一場影響整個中國農村的變革已經開始了。

“人像發了瘋似的,起早貪黑,不光把麥田比往年多耕了一遍,還把集體多年荒蕪了的地畔地塄全部拿钁頭挖過,將肥土刮在地裡。麥田整得像棉花包一般鬆軟,邊畔颳得像狗舔的一般乾淨。哈呀,這些傢伙是種地哩還是繡花哩?瞧,所有的秋田不僅鋤了三遍草,還又多施了一次化肥!不得了!這樣幹下去,用不了幾年,許多人家要發得流油呀!”如同作家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描述的陝北農民一樣,劉瑞蓮一家用勤勞換來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一兩年下來,糧囤滿了,裝不下了,劉瑞蓮就把糧食裝進化肥袋子壘在空窯裡。望著用汗水換來的收成,劉瑞蓮心裡樂滋滋的。

有糧食吃了但缺錢花。看到有人外出打工,劉瑞蓮心裡也盤算著到城裡找事幹。農閒的時候,她和丈夫來到延川縣城,給人包冰棍,再打點零工,生活漸漸有了起色,他們被稱為梁家河“第一代農民工”。1990年後,劉瑞蓮再也沒有為家裡的吃喝用度犯過愁,她第一次對自己的生活有了一種滿足感。

劉瑞蓮家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兩個兒子從事建築及裝潢工作,女兒辦公司。逢年過節,兒女們回家團聚,高興之餘,她擔心孩子們忘了節儉常常忍不住教育他們:“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過去的苦日子,這是大家拿苦水換來的,我就怕你們忘了本……”

改革,給農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開放,為這個變化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山還是那座山,溝還是那條溝,梁家河農民卻再也不是那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了。

1993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回到梁家河,看到鄉親們不再為吃穿發愁,他和鄉親們一樣高興。吃飽飯曾經是他和鄉親們的—個夢想,看到家家戶戶有餘糧,他怎能不高興呢!

山綠了,水清了,天藍了

1999年是延安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分水嶺。這年,國家提出了“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十六字水土治理措施,要求延安人民變“兄妹開荒”為“兄妹造林”,實施退耕還林,建設美好家園。延安將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保留“人均2.5畝高標準基本農田”作為一項保障措施,在全市範圍內迅速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綠色”革命。

幾年下來,梁家河光禿禿的群山上木已成林,曾經灰頭土臉的坡坡窪窪披上了綠裝,雨過天晴,山頭上雲霧繚繞,一座座大壩把幾條小溝鎖得滴水不漏,壩田彷彿鋪上了一張張平展展的毯子,成為村裡旱澇保收田、高產豐產田。

“過去一干就是一整天,兩頭不見日頭。”村民王富忠回憶,由於土地貧瘠,王富忠的地裡只能產些土豆、小米,而且收成很差。

“現在,地就在家門口,不用爬山,甚至是開著三輪車、騎著摩托車去種地,而且1畝溝壩地產量頂得上5畝山坡地,下苦輕反而打糧多。”對比過去,王富忠感慨萬千。

從1999年退耕以來,延安退耕田地1000萬畝以上,林草覆蓋率逐年提高,延安的大地實現了由黃到綠的轉變。

2007年,延安實施退耕還林已整整八年了。初夏的梁家河,山山峁峁披上綠裝,坡窪上鬱鬱蔥蔥,淡淡的草香在空氣中瀰漫,沁人心脾,山間鳥唱蟬鳴。置身其中,人們內心一片澄澈……鄉親們忍不住拿起筆寫信,把內心的喜悅分享給已赴上海任職的習近平。

同年8月28日,習近平在給村民的回信中說,自己始終不曾忘記在梁家河村度過的難忘的七年,始終不曾忘記那片曾經勞動、生活過的土地和朝夕相處的鄉親們。得知梁家河山變綠了、水變清了,水、電、路已全部到村入戶,鄉親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感到非常高興。他在信裡鼓勵鄉親們,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正確指引下,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帶領下,通過鄉親們的共同努力,大家的生活會一天比一天更好。

Day11:《梁家河》第十一集: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

長按上方二維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