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老輩人習慣稱的「自鳴鐘」,你還留有記憶麼?

淳安老辈人习惯称的“自鸣钟”,你还留有记忆么?

淳安老辈人习惯称的“自鸣钟”,你还留有记忆么?

在電子鐘沒有問世之前,老輩人習慣稱各類機械鐘為“自鳴鐘”。按家鄉人的理念,鐘的屬性有兩種,一是掌握時間,生活的需要;二是作為一種裝飾品,點綴家庭的空間。

淳安老辈人习惯称的“自鸣钟”,你还留有记忆么?

我的家鄉是移民後靠村,村莊統一規劃,統一佈局,縱橫交錯,排例有序。屋內的擺設因家庭的經濟狀況不同而不同,但千篇一律的是,再拮据的家庭,正堂案桌上的那一隻檯鐘是必不可少的。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很多人家拆舊房建新房,房屋的格局與原來已大相徑庭,傢俱的式樣也由單一的實用型而轉向既實用又美觀的雙向選擇,但家家戶戶的裝修不論什麼風格,都少不了牆壁上的那一隻掛鐘。

淳安老辈人习惯称的“自鸣钟”,你还留有记忆么?

然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村,無論是掛鐘、坐鐘、哪怕是一隻馬蹄牌鬧鐘,也是一件奢侈品。我們村在當地也算一個大村,有三百多戶人家,可僅兩戶人家擁有那種最平民化的馬蹄牌鬧鐘,其中一戶便是我大舅子家。我岳父母和大舅子為人隨和、大方,鄰里有個難處,他們也會盡力幫助。這不,連村集體需要用鍾也到他家來借了。

淳安老辈人习惯称的“自鸣钟”,你还留有记忆么?

老村前面有一個大池塘,夏天荷葉吐翠,蓮花搖曳,菱蔓如茵,清香徐來。到了冬天,蓮藕熟了,魚兒肥了,便要排水捕魚挖藕。因為當時還沒有電,排水的工具是那種原始的槽型“龍骨水車”。這種水車藉助人的雙腳踩動木製轉軸為動力,由下向上汲水。為了和雨雪天搶時間,得輪班操作,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踩水車,村裡向我大舅子借鍾,是為了便於計時輪班。這種“龍骨水車”效力低下,二十幾畝面積的池塘,少則五六天,多則八九天,碰上雨雪天,十天半月也“車”不完,這可苦了那隻馬蹄牌鬧鐘了,風餐露宿太陽曬的,水“車”幹了,原本綠綠亮亮的外殼便也黯然失色了,大舅子雖然心疼,但當第二年冬天池塘“車水”有人來借時,他還是爽快地答應了,這樣過不了幾年,這隻鍾便走不動了,替代它的,是一隻當時較為氣派的555牌掛鐘。

淳安老辈人习惯称的“自鸣钟”,你还留有记忆么?

這隻深紫色外殼的掛鐘圓圓的,像一隻大臉盤扣在牆壁上。透過沾滿灰塵的玻璃門,白色的的鐘面已經發黃,但”上海鍾廠製造”等字樣仍清晰可見。這隻掛鐘是大舅子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在老汾口街上(位於畹墅村)的供銷合作社買的,花了四十塊錢,在當時已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了。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掛鐘的時針仍每天“刷刷刷”地轉著,鈴聲也在“噹噹噹”地響著,而且還很準時。大舅子除了半個月為它上一次發條外,平時難得保養它,記得最後一次保養是請村裡一位修鐘錶的師傅清洗了一下,加了點油,便再也沒管過它,屈指算來至今也有十幾個年頭了,但這掛鐘看起來仍很健康,絲毫沒有想“退休”的跡象。

改善環境質量,推動綠色發展

淳安老辈人习惯称的“自鸣钟”,你还留有记忆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