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優價」真的是玉米的出路嗎?

玉米是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尤其是北方地區的主栽作物,目前還沒有其他優勢作物可替代。多年之前,由於糧食供給不足,而且玉米收購價格比較高,玉米收購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又由於北方春玉米區自然條件適於玉米生長,單產水平比較高,極大地刺激了農民的玉米生產。當時玉米市場是賣方市場。所以,對玉米品質重視不夠,研究較少。近幾年糧食形勢發生變化,北方春玉米區的玉米連年豐收,供給充足,玉米市場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玉米品質也提升到玉米生產的重要位置。

“優質優價”真的是玉米的出路嗎?

優質才有優價

國家將原來的按純糧率定等改為按容重定等,因為成熟度不好,容重不可能高,容重越高的玉米含有營養成分越高,等級也越高,這樣才真正體現了優質優價。特別是美國玉米對中國玉米主要出口和外調地區,北方春玉米區等主產區的影響,直接關係到北方春玉米區玉米產業的發展。所以,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搞好產業佈局是必由之路。

“優質優價”真的是玉米的出路嗎?

提升品質才是出路

玉米品質分內在品質和外觀品質。內在品質有澱粉含量,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等;外在品質有色澤、子粒整齊度、雜質等。目前本區玉米比美國玉米品質差,表現在養分含量低,外觀品質差。原因是前幾年市場對玉米需求旺盛,玉米市場是賣方市場,玉米收購不以質論價,晚熟品種雖然成熟度不好,質量差,但也同優質玉米價格一樣,種晚熟效益好,導致了玉米品種越區種植,收穫時子粒水分大,即成熟度差,也就是說還沒達到生理成熟,質量差。研究表明,玉米成熟前10天收穫,子粒脂肪含量要低15%,澱粉含量低3.5%;成熟前5天收穫,脂肪含量低1.6%,澱粉含量低2.3%。近幾年雖然對質量要求較高,但由於優質優價不到位,再加上農民多年形成的只求產量不求品質的習慣,農民對種植品種還是以高產為主,品質擺在了第二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