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多少家產才相當於30年前的「萬元戶」?

收藏講堂


雖然隨著近三十年的通貨膨脹,“萬元戶”如今只得成為一個歷史概念,但在三十年前這可是個了不得的稱號,就是有錢人的代名詞,一些地方甚至以萬元戶的多少來衡量當地的發展速度,出現了不少萬元戶村、萬元戶鄉鎮等,那三十年前的“萬元戶”都有什麼呢?

1.房子新

首先最直觀的,萬元戶的房子或翻新修蓋,或全新置辦,一看就是有底氣的。

2.有自行車,而且屬於少數人擁有的

那個年代土豪標配:鳳凰牌自行車,雙菱牌手錶,收音機,燕牌縫紉機,另外還有更豪氣的大哥大手機,海鷗拍照相機等等。隨便湊齊四樣,就可以召喚一個“萬元戶”。

3.銀行VIP

萬元戶和銀行打交道多,是銀行VIP。

4.消費自由

數據上來看,那時候米價0.12元,肉價0.95元,走親戚送禮2元左右,過年壓歲錢0.1-0.2元,工資較高的工人,年收入800元,物質金錢都匱乏,所有人都緊巴巴,而萬元戶消費自由。

5.有事業

那時候大家都是工人、務農,而萬元戶已經有比較成熟的事業。

6.一個鄉也就那一個到兩個萬元戶,而且收入不錯

那時候的萬元戶,基本上是屬於社會上收入最高的那一個群體,一個鄉能有一到兩名萬元戶就很不錯了。

這六點隨便和現在人對應,考慮到當時的稀缺程度,那就是至少不低於一千萬,大城市最低也在2000萬到一億。


我是農民工“懂事長”李合偉(抖音號:hws666888),20多年創業經驗,非著名天使投資人、創業導師。更多有關創業的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合偉說,與我一起聊聊創業那些事!


合偉說


我家以前也是當過“萬元戶”的!太多年了!美好的回憶!

我家是在農村,所以看得那些專家級的老師們給出的那些數據和證據,離我遙遠。

我家是1989年年初被評為我們村的“萬元戶”的,那時農村沒有商品房和固定工資的數據來直接對比,也拿不出來啥有利的證據。

當時評定“萬元戶”上邊要求的可能是依據農民家庭一年的收入或者是存款達到一萬元,但是實際在農村的很多萬元戶是靠拼湊出來的,把這個家庭所有的財產都計算在內,形成的數字!應該是不真實的,

我先說說那時我家怎麼評上的“萬元戶”!

我家這裡是1984年解散生產隊,包田到戶的,那年我六歲,就和媽媽下地到自己家的地裡幹活了!

那時因為我父親是退伍轉業到了社隊企業幹銷售,所以沒有“地畝數”,(地畝數就是人均分配土地的面積),我家四口人只有三口人的地,一共是2.1畝,其中有七分地是菜田。

當初生產隊時我家總是“紅筆”的,到年底都是欠生產隊的錢。分了地後,我家當時的“地畝數錢”和買種子的錢都是我父親從戰友那借來的。

幾年的耕種,田地沒有給我們家帶來啥富裕錢,一家四口靠種地也就是剛剛解決溫飽,因為自家有菜田所以吃菜還可以自足,並且菜田的蔬菜可以送到批發市場賣,因為市場很遠,所以大家都是在等收菜的來收,所以價格相對特別低。依靠種菜掙得錢基本都用來去糧店買麵粉和油了。所以一年下來,依靠種地基本沒有啥收入。

那時我父親在社隊企業中的工資收入是一個月70元左右,我家相當“萬元戶”基本不可能的!

在1987年我父親找到了另一份工作,從事建築行業,當時叫“搞副業”!是很不光彩的一種職業。

隨著我父親在建築隊了的努力,收入逐漸多了,家裡日子也好過多了!我家那時我和哥哥上學,就指著父親搞副業掙得那點錢過生活,雖然比以前好一些,但是和那些家裡勞動力多的比還是窮人!

就像好多年前那部電影《月亮灣的風波》一樣,我家的客人逐漸多了,都是來借錢的,可是我家剛剛見好的日子,沒有錢借給他們啊!那時就得罪了很多人!收割水稻的時候沒有人幫忙了,以前都是彼此間幫助,現在卻因為沒有借錢給你別人,所以也得到了報應!

在1989年的時候,我家蓋了新房,三間磚房,有部分錢是我舅舅借給我們家的。當時正趕上評選“萬元戶”的事,也不知道誰就推出了我們家。當時比我家有錢的有的是,偏偏找打我家真不知道是啥居心!

大隊(當時還是大隊,後來變得村委會)的會計和一幫人來到我家,開始計算我家的財產。

新建的三間磚房定價6000元,

建房時找建築隊借的腳手架(那種很笨重的三腳支架)也被算成我家的財產,估價2000元,

在建築隊借來的竹跳板也被算作資產:300元

我家早兩年前打的一套傢俱(大衣櫃、小衣櫃、聯二、高低櫃)被定價500元,

建築隊分的過冬煤(因為山西大同有工地,建築隊的車捎回來的)因為是大同塊,也被視為是資產,定價400元。

我媽媽說家裡沒有存款,居然還翻了我家,確實沒有,還派人到鄉里的信用社查了確實沒有!

最後我家那輛自己攢的加重自行車-“大鐵驢”也被算作財產,那時基本家家都有的,被作價120元,還有縫紉機也算了。

實在是沒有找到再能值錢的了,可是離10000元還差點,於是我家的存量也被作價了。還有就是新房建成時親戚家送的背面也算上了。我家養的雞也被算了,還計算了1年的雞蛋錢。

終於湊夠10000元了!我家成了“萬元戶”了!一個村裡就五家被評上了。我家和那幾家一筆簡直就是赤貧戶!

當時被評上“萬元戶”我父母很忐忑,知道這是得罪人了,人家要讓你現世,或者真的看看你家到底有沒有錢。背上這個名頭,誰知道將來有啥運動也許就會被抓典型的!幸好直到現在也沒有出啥事!

不是有啥別的意思,只是說說那個年代的“萬元戶”不見得都是真的!

不過回到題目裡我算一下啊!

前幾年農村整合,包括我老家周圍的很多村莊都拆遷了,都分了樓房。

我家那三間磚房和後來又建的三間一共六間房子算上門樓小房,一共給了150平米樓房,和其他人口和土地轉換的面積一共是200多平米,在添了點錢換了三套樓房!

當萬元戶的那三間房子,就算個整數花了6000元,那房子60平米,平均是100元/平米,前幾年分的樓房也升值了,現在值20000元/平米,這就是整整的增加了200倍!

所以那時的1萬元核算到現在是200萬元!當然這個算法之是適合我們這,那些房價高發展快的地方用該還多!

當時10000元就是個巨大的數字了,現在200萬真不算個啥啊!不是說都有那麼多的存款,只是估計很多房奴都揹著這個數在生活!



杜陵閒人


這個數字,完全精確計算顯然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過實際貨幣存量來進行一個簡單的比較,這樣應該是最接近的一個數字。

30年前,那就是指1988年,這樣精確到具體年份,可以增加可比性。

在1988年,我國的M2存量是7425億元。

2017年年末,我國的M2存量是167.7萬億元。

那麼計算一下就知道:1677000/7425=225(倍)。

如果用簡單的話來說,1988年的1元錢,相當於現在的225元購買力。

這樣轉換一下,1988年的萬元戶,也就是30年前的萬元戶,就是相當於現在的10000X225=2250000(元)。也就是現在至少要有225萬家產的人,才能達到30年前的萬元戶標準。換句話說,現在擁有225萬元家常的人,是“新萬元戶”。

從現在來說,這個目標,中國至少有一半人扣實現了225萬元資產: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擁有自主房貸人,全部實現;在二線熱點城市,擁有自住房的人也基本實現。

但實際上,“新萬元戶”生活質量不一定達到30年前的萬元戶標準。因為那時候的萬元戶,基本上是屬於社會上最高收入哪一個群體,農村裡一個村莊有一名萬元戶就很不錯了。因為以前什麼都便宜,吃的都是純種健康食品。而“新萬元戶”大部分資產都沉澱在房子上,即使是農村,一個村莊沒有幾十上百個“新萬元戶”都說不過去。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除去資產之外,現在普通工薪階層的生活也比30年前的萬元戶生活滋潤:那時候萬元戶不一定裝的起電話,現在手機是人手一部;以前萬元戶穿的衣服,也是很普通,現在普通家庭哪一位沒有幾套衣服一雙鞋子換洗;30年前段萬元戶,冰箱彩電洗衣機都是奢侈品,現在那個家庭裡冰箱彩電洗衣機不是正常配置?

總而言之,社會是在進步,單純比較30年前的萬元戶與“新萬元戶”的標準沒有價值。價值在於社會整體在進步,人們生活整體在改善。


波士財經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30年前,那就是1988年,那還是改革開放的初期,還沒有步入發展的加速器,80年代的撈金潮剛剛開啟,90年代的快速發展還在萌芽狀態。

這個時候,一般工薪階層的月收入也就是60-100塊。對比想在6000-10000的收入,也就是百分之一。所以從這個維度看,那時候的萬元戶,應該有現在的100萬。

從第二個角度看,那時候在小縣城蓋個房子,加不錯的裝修,加家居全都弄齊全,也就是3000-5000塊。而現在呢,大約是60萬-100萬。所以,這個維度看,那時候的萬元戶,有現在的200萬。

從貨幣購買力角度看,這30年,有報告稱,貨幣貶值了58倍,也就是說。那時候的萬元戶,有現在的58萬。

所以,綜上,30年前的萬元戶,大約相當於現在的50萬-200萬。

如果,現在哪個家庭只能拿出1萬塊錢,那就是赤貧了。

如果覺得有用,您就給點個贊、粉個好友唄。

大約花費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畢竟,我辣麼萌~


不哈韓的小韓


先看一組數據你就會明白!

吃:

30年前兩,三分錢可以隨便挑一根冰棍,但現在至少一塊錢才能買一根普通的冰棍

30年前一斤白糖8分,現在一斤白糖最便宜都要3元。

30年前一隻烤雞6元,現在一隻烤雞40元。

30年前米麵一斤平均一毛四,現在米麵一斤三塊二。

30年前一顆白菜4分,現在一顆白菜3元。

30年前一塊多點錢可以買一公斤豬肉,現在30塊錢可以買一公斤豬肉。

30年前在大飯店請客吃飯一頓飯不超過50元,現在請客吃飯一頓飯沒有800下不來。

由此計算得出,在吃的方面,現在的價格約是30年前的25倍。

用:

30年前品牌電視600元左右,現在品牌電視3000元。

30年前非常好的電冰箱1000元左右,現在想買好一些的電冰箱沒有3000元以上就不用想了(以前電器類用品稅收較高)。

30年前過年買一新身衣服不會超過20元,現在買一身新衣服至少400元。

30年前一個洗臉盆是兩毛錢,現在一個洗臉盆8元。

在用的方面,現在的價格約是30年前的45倍。

行、住:

30年前坐一趟客運車回家是5毛錢,現在坐客運車回家是30元錢。

30年前租房一個月是4元,現在租房一個月是900元。

30年前公交車一次一毛,現在的公交車一次1元。

30年前一個月的水電費不到一元,現在一個月的水電費五六十元。

30年前房價平均一平米800元,現在房價一平米9000元。

在住、行等方面,現在的價格約是30年前的40倍。

學:

30年前小學生學費一個學期約7元,現在學費一個學期800元,一些私立小學學費甚至上萬。

30年前一塊錢可以買一大把鉛筆,現在1塊錢只能買一隻鉛筆。

30年前高中生一學期學費20元,現在學費一學期1500元。

30年前大學生一個月生活費20元,現在大學生一個月生活費1200元。

在學習類方面,現在的價格至少約是30年前的70倍。

工資:

30年前的月平均工資約100元,現在的月平均工資4000元。

工資翻了至少40倍。

由上數據

在那一萬元屬於存款的前提下,30年前的萬元戶相當於現在的至少50萬元,再加上現在通貨膨脹物價飛速上漲,根據社會需求對生活水平的要求也不再像30年前那樣簡單的湊合,需要支付的稅收,保險,娃的補習班等越來越多,而且現在屬於互聯網時代賺錢不再需要體力而更重要的是腦力,

因此還要再翻一翻就是得至少100萬,其實也差不多就是100萬了,畢竟就算是30年前的一萬元也只夠一家人在那個年代無憂無慮的生活最多5年,一天平均五元錢過得只能算比較滋潤,如果要買個電視冰箱啥的就不太夠了,換算到現在的100萬,租房一個月2000,五年12萬,再加上吃喝住行順便養娃,娃一個月上幼兒園買奶粉補習班一個月最多1萬,一年六個月6萬(注:此數據只用於二三線的小城),五年100萬過得也算比較滋潤了,因此30年前的萬元戶換到今天差不多就是100萬左右。


鎂客網


基於物價、購買力,以及不同時期人們生活品質追求的不同,特別是30年來個人對安全感的體驗不同,我們建議用財富體驗感來判斷現在多少家產才相當於30年前的“萬元戶”。 30年前,“萬元戶”代表的是一個家庭的總資產超過1萬元,當時城鎮職工平均工資是30元左右,夫妻二人60元,年入720元,想要成為萬元戶,不吃不喝得14年。90年代,銀行1年期定存利率約為8%,那麼,1萬元存款的年利息是800元,相當於兩個雙職工的全年收入。

不過,即使是“萬元戶”對於當時緊俏的產品,如桑塔納轎車、大哥大來說,卻也要慎重消費。當時普桑的價格為12萬元左右,大哥大的價格在1萬元左右,而且話費昂貴。不過,現在家庭用車、智能手機早已經是家庭普通消費的一種了。

當然,“萬元戶”之所以能成為有錢人,其收入來源一定具有改革開放初期,商品經濟放開的特點。比如通過倒買倒賣的小老闆,憑著開出租跑長途的司機等,這些人往往快速掘金,雖然缺乏一定的遠見,但當時已經是相當了得,其財富體驗感可以說非常愉悅。當時人們在住房需求上也不太高,具有一定購房意識的人也早早的謀得單位福利房或者在私房的基礎上進行加蓋。

因此,90年代“萬元戶”的優越感比較強烈。那麼,反觀現在,能夠實現這樣的財富體驗,相對獲得更多的優越感,可以用以下幾個指標衡量:

1、擁有一份充足保障的保險產品,保額在300萬元左右。

2、擁有2至3套二線及以上城市的住房,單套住房面積大於120平米。

3、可以從容的實現來一場想走就走的旅行,並且已經遊歷過大多數熱門景點。

4、對孩子的教育較為注重。

5、家庭現金理財規模在600萬元左右。

6、家庭風險類投資產品300萬元左右。

7、用於1、2臺中高端汽車。

8、每年聽2、3場音樂會。

綜上,我們大概測算了2018年版萬元戶的標準為,總資產2700萬至3000萬元左右。


財經無忌


由於現代經濟水平的提高,一萬塊錢對於大部分家庭只是一個普通的數字。但是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萬元戶”可是富豪的代名詞。如果沒有記錯的號,“萬元戶”一詞應該出現在40年前。一個縣城內出現一個“萬元戶”遠近聞名。而在今天,百萬富豪也要比當年的“萬元戶”人數要多得多。根據一個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的計算,三十年前的1萬塊錢相當於現在的255萬元。今天坤鵬論針對這個問題簡單的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產品價格增長幅度不同

三十年前的物價很多、應該說基本都和現在有著很大的不同。就拿大家每天都會在餐桌上見到的主食大米來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米的價格一般在每公斤0.15元左右,而在現在,大米的價格一般在每公斤5元左右。現在的價格是三十年前的30多倍!再拿一種我們比較常見的蔬菜來舉例:大白菜。三十年前大白菜的價格一般是0.05元每公斤,在今天的價格一般是在1.5元每公斤。現在的價格是三十年前的30倍。再來講講現在很多人最關心的住房問題。在三十年前,一個一百平方米的房子的月租金一般是1.2元,而在今天,一個月的租金最少也要兩千五百塊。現在的價格是三十年前的兩千零八十三倍。吃的住的都談過了,再來講講出行。三十年前還沒有高速收費這一說,因此現在的價格也就是當年的無數倍。由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這三十年間無價的改變的非常大,而根據不同的市場供需關係物價上漲的幅度也不同。因此現在多少家產才相當於三十年前的“萬元戶”這個問題上不可以就一種產品的價格增長幅度來看。但也正是這個原因,更增加了北師大教授所計算得出的結果的可信度。

二、生活基本需求不同

上世紀八十年代,如果記憶不錯的話,父母的工資在幾十元錢。一家四口擠在一個大火坑上,住著是平房。那時候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高,肉食在坤鵬論的記憶中一個月吃不上一次,八五年之前似乎沒吃過炸刀(帶)魚,一次到同學家去玩,中午人家吃飯的時候,聞到同學家飯桌上炸刀魚的香味直流口水至今難忘。而現在經常會想起小時候喜歡吃的東西,比如豆牙炒肉,現在也經常做著吃,但再也找不到小時候那種口感了。小雞燉蘑菇,現在想想也饞,但真正做出來端在飯桌上夾幾口就夠了。是人們的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題主所說的萬元戶,即使在三四十前,也不如現在普通人家的物質生活水平高。可見近三四十年,祖國富強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們的精神壓力卻比三四十年前無形中增添了很多。那時的萬元戶會感覺一輩子沒有問題了,很放鬆很快樂的活著,而現在即使有255萬元,仍然會有很大的危機感,精神絲毫不敢放鬆,每個人都象一個轉軸一樣,飛速的運轉著,否則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曾經的“萬元戶”真的不能與現在的百萬富翁、千萬富豪同日而語了。


坤鵬論


首先必須要知道“萬元戶”這個概念怎麼來的。

1979年,改革開放正式開始,人均收入開始明顯提高,以家庭為單位的資產累計也節節攀升,於是許多家庭逐漸衝破1萬元大關。

但請記住,這1萬不是月收入,不是年收入,而是指的總資產。

1萬塊錢在當時能幹什麼呢?來看一下當時的物價就好了:米價0.14元,肉價0.95元,走親戚送禮2元左右,壓歲錢0.1-0.2元。

所以這麼來看,1萬元可以買很多東西了。

而當時的收入水平以工人為標準,每個月為28塊錢,夫妻二人同心協力,要達到10000塊錢的資產數,需要15年。

而走小商小販路線的,因為佔據了時代的發展趨勢,所以不需要15年這麼久,有的兩三年,甚至1年即可達到10000元資產。

那麼好了,參考這些指標,咱們再根據如今的物價標準,即可得到答案。

1萬元當時可以買肉10526公斤,根據中國豬網在2017年12月7日的數據,如今市場肉的平均價在20元,那麼10526*20=210520,也就是按照吃的標準,30年前的“萬元戶”相當於現在的21萬元。

哎,21萬元?看起來也沒那麼困難呀!好像達到這個標準很容易!

那我們再換另外一個指標:月收入。如果按照15年這個標準再來看,數據又會有少量變動,根據社保查詢網在2017年6月7日發佈的《中國34個城市平均工資》,可以看到在北京兩口奮鬥15年,相當於332萬元,排在第34位的長春,是192萬元。

哎,這個數字看起來靠譜多了!

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呢?這要牽扯到一個概念,叫做恩格爾係數。

所謂恩格爾係數,指的是一個家庭用收入的多少比例來購買食物,如果這個比例越大,說明這個國家越窮,而國家越富,恩格爾係數就越低,人們花在吃上的錢的佔比就越低。

中國越來越富,而且始終在保障市民菜籃子的價格不會出現暴漲,所以恩格爾係數下降是必然的趨勢,因此按照米和肉來推算出來的結果,是不準確的,按照月收入來計算得出來的數字,才是相對之下比較正確的。

30年前積蓄到1萬,相當於現在積蓄200萬以上。

但問題是,30年前這1萬是值得驕傲和炫耀的,如今即便有了200萬,為什麼感覺並不值得炫耀,甚至感覺依然很窮呢?

目前房價過高,或許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馬丁馬小虎


七八十年代的萬元戶,是一個極光榮也是極提精氣神的一個詞,如果說誰被評上了萬元戶,不但有紅花戴,很可能還會獲得事業上更大的助力。(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萬元戶”其實是一個時代名詞,在特定的時代發揮了特殊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對於長期受到禁錮的國人思想,進行了一次大的解放洗禮。

試想從最初的物物交換都要被禁止被打擊,商品經濟徹底轉入地下的情況下很難講一改·革一開·放就會被國人接受認可,然後擼起袖子加油幹,發揮聰明才智把家富。

這時候的確需要造就典型,新時代下的“萬元戶”典型,在政治推手的助力下,雖然“萬元戶”與錢關係緊密,是個經濟詞,但同時來講,也是個政治詞彙。

國家是有明確的名額限定的,哪個時期,比如說一年或者說半載,每個地方要出多少多少個“萬元戶”,這都是有固定的,從來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基層也不會讓尿憋死。


推舉“萬元戶”是政治任務,容不得討價還價,那就造萬元戶,真抓實幹湊不夠數,剩下的就造,抓來一個相對好點的家庭,根據所從事行業的特點,硬往上湊收入。

就中國老百姓的收入這事,可大可小,可長可短,沒數,因為農民的收入不是固定的,不像工人朋友每月多少錢,農民朋友的錢都是零零散散的,今天有明天可能就沒了。

不能一概而論,因此,在算的時候,每一次的結果都不一樣,甚至出入很大,但無論如何,卻又都能解釋的通,因此,萬元戶並不難造!

當然,在物質貧乏的年代,一萬元意味著很多,很多時候可以說有錢無市,就是沒有可買的,不知道買什麼,因此就會感覺錢多的花不完,萬元戶已經可以算是富甲一方了。

現在則是不管有多少錢都不夠花,因為這是一個物質大發展大豐富的時代,處於有市無錢的時代,不論你有多少錢,都買不完你能夠想到的東西。

如果非得給萬元戶定個價,相當於現在的五百萬到八百萬比較合適吧,這個數字基本上可以保證一個人有輛幾十萬的車、一套住房,一份體面的工作,過的不會太硒惶了!


歷史三日談


最準確地衡量30年前“萬元戶”相當於現在財富水平的方法是比較30年前後的「購買力」,比如100塊錢30年前能買多少東西,30年後又能買多少東西。


今天是2018年,30年前是1988年。看到一些回答中採用了抽樣的辦法比較30年前的購買力,這樣的統計其實不太精確,畢竟抽樣很難代表全體,並且每樣商品的價格都有它的權重,比如總體人口買米和買菸的頻率就不太一樣,所以不能簡單地加起來取個平均值。


而比較直觀的方式是採用CPI來衡量過去30年購買力的變化,所謂CPI就是“消費者物價指數”,或“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英文全稱是Consumer Price Index。


根據OECD提供的CPI數據,如果以1988年的綜合物價為100元計算的話,到2018年初物價大約是453元,也就是說30年前的1萬元約等於現在的4.5萬元。



是不是和真實的感覺不太一樣?我們總覺得物價飛漲,1998年的購買力怎麼可能只等於現在4.5倍?記得小時候什麼都便宜,拿張10塊錢都能買好多東西呢。


其實這和中國CPI的統計方法有關,中國的CPI構成比例是這樣計算的:

食品 34%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14%

居住 13%

交通通訊 10%

醫療保健個人用品 10%

衣著 9%

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 6%

菸酒及用品 4%


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的“居住”指的是租房的消費,並沒有把買房子這項大宗消費算上去,然而房價肯定是會影響購買力的。過去30年房價漲了多少倍?那個時候住宅還沒有商品化,所以沒有確切的數據,但是粗略估計100倍總有吧。


另外一種算法是計算廣義貨幣M2在過去三十年裡增加了多少倍,也就是說我們手裡的錢多了多少。1988年我國的M2總量是7425億元,到了2017年年末,我國的M2變成了167.7萬億元,差不多是30年前的255倍,也就是說1998年的1萬元等於現在的255萬元。


但是這樣的算法也有一個問題,它只在社會總資源不變的情況下成立,也就是說只有錢多了商品沒多這個公式才足夠精確。


但過去三十年社會總資源必然是增加的,比如我們挖出了更多的礦,生產了更多的產品等等,所以三十年前的1萬元肯定是少於現在的255萬的。


所以這個問題沒有精確的答案,但是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購買力區間:現在的4.5萬元 < 1988年的1萬元 < 現在的255萬元。


粗略估計的話,我們大致可以認為1988年1萬元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幾十萬到200萬之間,當然前提是這些錢你只能用來消費,不能買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