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練好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結構嚴謹,理法兼備,陰陽互濟,武醫結合;神舒體靜,不縱不跳,隨曲就伸;以柔化為主,不逞強鬥狠,被譽為“文化拳”、“君子拳”、“長壽拳”,是健身預疾養生長壽的金質品牌,深受國內外各界朋友的喜愛。怎樣練好吳式太極拳呢?除按其理法要求外,請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 學習陰陽哲理,生活太極化

翻開古老的易經,縱觀宇宙太空,天地人間,太極哲理無處不在。“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陰一陽為之道”。這些哲理告訴我們:世間無處不太極,沒有太極就沒有一切。

就太極拳而言,流派很多,論述不少,但萬變不離其宗,理為一貫。王培生大師說:“頭頂太極、懷抱八卦、腳踩五行,應該是太極拳的廬山真面目。”我們要用太極哲理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一行一動皆有意,舉手投足全調理。時時、事事、處處,走著、坐著、站著、臥著都以太極意識而行。明太極之理,行太極之意,修太極之為,厚太極之德,問太極之道,養太極之壽,做太極之人。生活太極化,太極生活化。這樣定會理為吾用,功成圓滿,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吳式太極拳架式適中,楊禹廷祖師用八方線來規範教學,拳架高低、動作大小、運行方向、神意氣勁都有準確的標準和要求;每個定勢都要形成立柱式身形,並且要內外六合,上下相隨,周身勁整,獨具靜態;在修煉時應先求開展,後求緊湊,隨著功力的提升逐漸完善精進。

自古武醫是一家。王培生大師把中醫的經絡學說與太極拳運動有機的結合,提出“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竅運身”的論點。竅,是指人體經絡上的穴位;大腦是人的司令部。在行拳過程中每做一個陰陽轉換動作,就意想某個有關的穴位,對該經絡會產生一定的條件反射作用。如:想地倉或氣衝、湧泉或會陰穴,口水立刻增多,咽喉就得到充分的滋潤。這實際上就是調理脾胃、抽坎填離。意想其它穴位同理,從而達到疏通經絡、運行氣血、祛病預疾、養生長壽的作用,是養生之大道。該理論在幾代人的實踐中得到驗證,使無數吳式太極門人受益。這是王老對人類作出的重大貢獻。相信歷史會記下這一筆。

二. 明太極理法,會練會養是真功

學拳需先明拳理。張三丰祖師說,不明拳理者非我徒也。太極拳是武術,有人說“擊技”是太極拳的靈魂,有人說“松”是太極拳的靈魂,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練法,其結果也不一樣。但要想求得真正太極內功,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松”字上。否則,將一事無成。

“武”字由止、戈兩部分組成,所謂止戈為武,就是停止格鬥,謀求和平。隨著冷兵器時代的過去,按用盡廢退、適者生存的原則,太極拳已由攻防為主,轉為健身預疾、養生長壽為中心。

練功,首先要保證自己不受傷害。養生,就是養心、養血、養身、養壽,其方法有食養、藥養、形養、動養、靜養等。人們常說:求醫不如求己,藥療不如食療。克服不良的生活習慣,保持合理的適量運動,搞好心理調節,尤為重要。靜養靈根,慢養骨髓。

“心之官則思”。心就是大腦,養心就是養腦,就是讓心靜下來,排除雜念,意領身隨,思想始終延著拳路走,以一念代萬念,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在日常生活中,要賞心悅目,不勾心鬥角,抵禦七情六慾的干擾,善於放得下,功名利祿只代表過去,每天的太陽都從東方升起,每天都有新的事情要做,夕陽無限好,餘熱更溫馨。

德潤身,富潤物。愛國愛民、孝敬父母,多做好事善事,求德問道,團結同志,和諧鄰里,心靜神舒。心靜了,五臟六腑得以充分的調節,氣血流注,營養四梢,此為養生內景,之為要。

俗話說:“氣血暢,百病不生;腎氣足,百病消除。”學太極拳要適合自己的特點,首先要明拳之理法,避免走彎路。中正安舒、松勻圓緩的吳式太極拳是依陰陽八卦、五行生剋之理,循經絡、運氣血、調吐納、行津液,使體內各組織器官達到最大限度的和諧;打完拳後,周身熱乎,通體輕鬆,心悅神舒。所以說,打拳就是休息、養生、享受的過程。如果打完拳覺得乏力、很累,大汗直冒,喘粗氣,甚至嘴唇發紫,眼眶發青,說明練法有問題,需要儘快糾正,否則形成錯誤定形,會出現難以想象的後果。曲黎敏教授說,打太極拳,一個起勢下來,如果不知道開足三陰、足三陽,那麼這拳打得還是個未知數。需知“不懂十二經絡,舉手投足便錯;不知五運六氣,讀遍方書無劑”。學拳容易改拳難啊!

馮志強大師說:“會練即會養,會養即養氣、養血、養性、養精、養神、養形;其中尤以養氣、養精、養神為首要。十年練功十年養氣,氣以直養而無害,久久養之即為浩然之氣。氣足神不衰,心靜則神寧。練太極者心要靜,靜養神,靜養氣,靜養精,性命雙修。”又說:“不會練,即不會養,不養即傷。慢練為養,快練為傷;靜練為養,急練為傷;所謂傷者即傷氣、傷神、傷心、傷腎、傷形。”“過於縱跳震動,則六神散亂,此為自傷,對習拳練功者來說,尤要注意避免。”“靜心慢練,平心靜練,順其自然,絲毫不得強為;會練會養則功能大進,延年益壽。”

王培生大師說:“葫蘆好來葫蘆妙,兩個葫蘆來回抱,三環套月產熱能,四梢散熱哈哈笑。”可謂會練會養也。

練太極拳全憑心意用功夫,要注重內外兼修。術業有專功,不要以為套路學得越多越好,樣樣通就樣樣松。學過的套路,三個月不練,就會忘掉;而功夫上身,抬腳就有用,終生不會忘。錯誤的動作,久練就會使氣血失去平衡,就會傷身,就是自殘,這種無形的內傷其後果更可怕。“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不為技藝之末也。”我們要:只學對的,不要叫勁的,避免因學錯了以後造成傷害而遭罪的。

三. 練內功有秘傳,三沉三松意為先

沉,在水中下落之意。三沉即:沉肩、沉肘、沉氣。

打太極拳是強調不用力氣的,是以松力、沉氣、用意為主。“肩鬆氣到肘,肘沉氣到手,手心一空,氣到指梢。”“意到氣到、氣到血到、血到勁到。”所以說,松沉勁為身法之要。

怎麼練松肩呢?就是意想肩井穴。使肱骨頭與肩胛骨關節鬆開即可。沉肘,就是意想少海穴,有肘尖好像接地的感覺;沉氣,是意想丹田穴,氣貫四稍,周身有膨脹感,求的是浩然正氣。

松,首先是心松,精神不緊張,各關節都對撥拉開,從五臟六腑到筋骨皮毛,無任何強為之處;但松不是懈怠、不是散亂。“關節一鬆氣自通,周天一轉暖融融。”太極勁發人是把人松出去的,不是用力打出去的。

三松,即:松腰、松胯、松腳。

腰是人體的總機關,最難松的是腰。腰松全身松,松腰可使重心下移,平衡穩定。歌曰:太極腰功不可無,缺腰何必費功夫;腰功畢生研不盡,身手輕靈腰勁出;不練腰功白費力,苦練十載亦糊塗。怎麼松腰呢?先想丹田,後想命門,腹部略微一收就行了。松胯,是意想環跳穴,使兩肩兩胯保持上下對正即可。松腳,就是全腳掌平松落地,意想湧泉穴,有入地三尺之意。注意:不要抓地,一抓就緊!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三沉三松意為先,周身勁整撐八面。

四. 一步六拍下盤功

“進退須有轉換,往復須有摺疊,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這些論述說明了下盤功夫的重要性。蓋樓要打好基礎,練拳第一關就是走太極步,每進退一步,陰陽兩腳換位一次,都要依據太極理法,嚴格按一步六拍進行。如:由左弓步換至右弓步為例,第一拍,意想左少海穴,右膝虛靈,使右腳跟離地;第二拍,意想陰陵泉相貼,象抽絲一樣收右腳至左踝內側;第三拍:樹腰立頂,按正步或隅步的要求,走弧線將右腳輕輕邁出,腳跟著地不著力;第四拍,沉肩、松胯、落右腳掌,成川字步形,但身體重心不能前移;第五拍,意想夾脊找前腳,松腰、合胯、向前平移重心;第六拍,意想氣衝找衝門,右腳下踩,做到實中實,同時左腳跟有後跐之意。六拍完成後,使鼻尖、右膝尖與右腳大敦穴成一條直線垂直於地面,形成右弓步勢,姿勢到位,身法到位,神意氣勁都要合上。這是邁步如貓行的具體練法。左右依然,後退同理。以上是我的師父太極名家關振軍老師親授,在實踐修煉中,我感受頗深。這樣練,功夫上身很快,學員反映特好,可謂內功秘笈,敬請細心揣摩。

在盤拳修煉中,要始終保持中正安舒、松勻圓緩、意領身隨,由腰而腿而腳節節貫穿,身體不能有明顯的起落現象,不前伏後昂,不跪膝送腳,不砸夯掄步,不搖擺晃動,無任何舞蹈動作,一切都是輕鬆自然的。

這樣練會覺得特別累,大腿肌肉會有酸、麻、脹、熱感,初練者會打哆嗦;只有這樣練,才能很快提高兩腿的支撐能力與平衡能力,功夫自動上身。也只有這樣,才不會使膝關節受到傷害,而且有防治關節炎的作用。如果練者原來確無關節疾病,練拳時膝關節有疼痛現象,說明姿勢有問題,要趕快找出原因,立即糾正。如果肌腱痠痛,是運動量過大所致,適當調節運動量,堅持一段時間就會好的。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進退身,掤捋擠按自四手,須費功夫得其真。”練好太極步,功夫會很快提高,初練者堅持每天練五十個摟膝拗步、五十個倒攆猴,三五個月就會明顯見效。靜心慢練,持之以恆,最終達到一切動作自動化:腰為軸、意為先、眼神一走周身轉。

以上是對練好吳式太極拳的部分體會,供各位同仁參考,不當之處,敬請賜教。為便於記憶,歸納為歌訣如下:

沉肩墜肘氣丹田,

松腰松胯松湧泉。

一步六拍下盤功,

持之以恆功夫添。

太極理法要明鑑,

會練會養是真傳。

明師指導巧修煉,

五福捧壽保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