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你的日子裡,我會更加沉迷遊戲

沒有你的日子裡,我會更加沉迷遊戲

本文作者王旭,Vista看天下政商智庫高級觀察員。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Vista看天下智庫”公眾號,或下載“微刊”App。

近日,世衛組織將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的草案引發高度關注。遊戲成癮,早已是爭論多年的老話題。有部分支持者認為,只要適度,遊戲甚至能起到寓教於樂的效果,幫助孩子養成規則意識。而過度沉迷遊戲,並不能簡單地歸咎為孩子自制力與判斷力低下。家庭親密關係的缺失、家長在引導上的缺位,都可能是孩子游戲成癮的重要肇因。

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佈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本次的草案將“遊戲成癮”納入分類目錄中,並將其歸為精神與行為類疾病。該草案目前尚處於公開諮詢和商議階段。

在世界衛生組織的“遊戲成癮”定義中,其特徵包括有:對遊戲的自控力低下,愈發將遊戲優先於其他興趣和日常活動之前,即便會有負面情況,也依然會持續進行遊戲或增加玩遊戲的時間。

遊戲上癮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如同當年的“街廳少年”“網癮少年”一樣,早就是綿延了二十幾年的社會話題。騰訊推出的“王者榮耀”,去年就曾引發了巨大的社會爭議,很多家長都在呼籲,國家應該立法嚴格限制遊戲廠商,因為他們的產品正在毀掉自己的孩子。

沒有你的日子裡,我會更加沉迷遊戲

由於上手門檻極低,《王者榮耀》吸引了大批低齡玩家,而其中,“00後”用戶佔比超過20%。(網絡圖)

遊戲就是洪水猛獸嗎?

遊戲真的有這麼可怕嗎?

遊戲意識,廣泛根植於人類發展的眾多領域,這是人類的本性使然,其衍生出的規則,最為典型的豐碩成果就是商業。我們手裡用的人民幣、美元和歐元等等,都是這種精神的圖騰。人們相信大家共同認可的貨幣符號,願意遵守共同的秩序,而這是人類經濟發展的源動力。

有遊戲意識的人,往往可能成長為最優秀的公民。這種公民的養成,不僅有賴於相關的規則和契約精神的教育,更有賴於身體力行參與到遊戲當中。因為任何成熟的遊戲都有規則,不遵守規則的人無法享受到遊戲長久的樂趣。

從這一點上說,中國的家長不應該視遊戲為洪水猛獸。適度的遊戲,不但對孩子的智力發育有幫助,更能讓他們從小就培養出良好的規則意識。

遊戲不但不該死,反而很重要。

沒有你的日子裡,我會更加沉迷遊戲

適度的遊戲,甚至能幫助孩子從小就培養出良好的規則意識。(拍信圖)

孩子游戲成癮,誰之過?

而孩子游戲成癮,在很大程度上,父母都負有主要責任。

一個人之所以會沉溺於一件事情,通常是因為沒有其他的事情可做,或者說認為其他的事情根本就不重要。從心理學上來說,沉溺於遊戲的孩子,家庭關係往往都有問題,或者相當緊張,親子關係有著顯而易見的裂痕。

由於各種原因,父母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而親情空心化的家庭,滿足不了孩子對親密關係的需求,可以說,遊戲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父母的作用。在遊戲創設的環境中,孩子通過與隊友和玩家們的互動,得到了關注度和滿足感,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自我治癒。父母在沒有盡職的情況下,還要去禁止孩子玩遊戲,無異於剝奪了他們尋求親密關係的權利,矛盾自然就會尖銳起來。

如果孩子有機會參與到體育運動或豐富的課外活動中,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把關注點放到這些地方,也就沒時間去打遊戲。有相當一部分打遊戲的孩子,他們在課堂上收穫到的只有自卑,在學校的活動中也是銷聲匿跡,他們無法在現實世界中找到立錐之地。

沒有你的日子裡,我會更加沉迷遊戲

有相當一部分打遊戲的孩子,無法在現實世界中找到立錐之地。(網絡圖)

遊戲成癮,還是引導無能?

而現在的家長,肯定比三四十年前的家長,面臨著更多的來自社會的挑戰和考驗。以前的孩子,從小除了讀書就是一些簡單的課外活動。這些家長從小沒有玩過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電子產品,他們不懂得如何去引導孩子與電子產品的關係。因為一不小心,他們的角色,就會被電子產品所替代。

不具備學習能力的家長,只能在這場科技大發展所引發的歷史洪流中束手無策。他們把孩子沉溺於遊戲歸結為遊戲可惡,這是一種對自己無能的掩飾和詭辯,他們撇清了所有應該由他們承擔的責任。當然,對於一群沉溺於刷微信朋友圈的家長來說,要求他們去引導孩子避免遊戲上癮,實在是勉為其難。

孩子是適度遊戲,還是遊戲上癮,有時候完全要看家長如何去引導,這是考驗家長智慧的最主要戰場。引導得當的孩子,會在遊戲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和成長,放任自流的孩子,則會用瘋狂打遊戲報復家長的無能。

凡事沒有割裂的因果,權利捆綁著義務。高喊遊戲該死的,都是一些無能的父母。

沒有你的日子裡,我會更加沉迷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