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共鳴,無非就是看到自己過去的樣子

所謂的共鳴,無非就是看到自己過去的樣子

所謂的共鳴,無非就是看到自己過去的樣子。好的電視劇往往能夠讓人看到自己過去的樣子,近幾天有人說《三塊廣告牌》很好,但是我覺得一點都不好,故事也乏味,而《福貴》這部電視劇,能夠讓人聯想起父輩們的童年。

《福貴》改編自餘華的小說《活著》,整部電視劇圍繞著主人公講述了他一輩子的故事,活靈活現的反映了社會的發展與變遷。

我並沒有看過餘華的《活著》,但是大致瞭解過,知道那是一個悲慘的故事,主人公身邊的人先後死去,最後只剩下自己和一頭老牛。

值得一談的是,《福貴》這部電視劇的結局,並沒有出現只剩下主人公和一頭老牛的悲劇,在結局的那一集外孫還在無憂無慮的上學,並且整部電視劇最後的一幕是在黃昏下,福貴高興的跳著花鼓燈、春生待在在另一側邊看邊走、外孫騎在牛背上,三人一牛黃昏下背對著觀眾,電視劇至此完,讓人回味無窮,時不時就會想起《福貴》裡面出現過的情景。

所謂的共鳴,無非就是看到自己過去的樣子

寫文章講究共鳴,拍電視電影講究共鳴,想別人認同你需要講究共鳴,但是你問一句:什麼是共鳴?沒幾個是能回答上來的。

我說所謂的共鳴,無非就是看到自己過去的樣子。福貴的父親教訓福貴,以及福貴教訓自己的兒子,都帶著一股恨鐵不成鋼的怒意,那種情景也在我父親身上出現過,小時候我不愛上學,不想寫作業,貪玩,結果就是常常被父親狠狠的教訓,每每聽到父親的大喝,就會嚇得待在外面不敢回家,巴不得在外面逗留得越久越好,回家怕被父親打罵。

似乎天底下每個父親都像福貴的父親那樣盼子成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讀好書、有出息、不用自己操心,似乎每個母親都像福貴的母親那般,即便自己的孩子再不成器,也小心翼翼的呵護著,不容自己的孩子出現任何閃失。

什麼是共鳴,那就是啊!你在某件事情上看到了自己的過去,並且感覺那一幕在自己身上曾經出現過,由此感到世事無常,再聯想到現在的自己,才發現,那一切,都發生在過去。在不知不覺中,自己早已長大,原來的那一幕離自己這麼的近,如今是這麼的遠。你覺得,實在是拍得太好了,並且感動得時不時抹一下眼淚。

所謂的共鳴,無非就是看到自己過去的樣子

似乎每個人都喜歡去看別人悲慘的故事,《福貴》講述的就是一個悲慘的故事,不過你不會覺得福貴是個悲慘之人,在福貴身上你感覺不到他是個可憐人。相反的,福貴的悲慘不來源於福貴,而是社會發展的結果,這種結果出現在福貴的身上,導致的就是一連串的悲劇。而高明之處恰恰是在這裡,通過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慘故事,告訴我們,生活即便再艱難,再悲慘,熬下去,好日子終將會來臨,這也是《福貴》這部劇要反映的主旨:比你慘的人尚且如此熱愛生活,你有什麼理由不好好活著?

我們熱衷於追捧各種經典的電視劇、電影、文學作品、音樂、遊戲,無非就是這些東西曾經走進我們的生活,在失去這些東西時,我們並沒有什麼感覺,當這些經典的東西再次走進我們的生活,我們便會唏噓不已,一首老歌、一部老電影、一款遊戲,便足以讓我們淚腺腫脹。

所謂的共鳴,無非就是看到自己過去的樣子

我之所以說在《福貴》這部劇裡可以聯繫到父輩們的童年,是因為這是時代感很濃的一部劇,我的父親出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即便是在生活水平早已小康的今天,我的父親仍時不時我提起他小時候的生活情景,經常捱餓,過年過節才吃得上肉,還有生產隊、救濟糧什麼的。我也是精通曆史之人,對於那段歷史也頗為了解,不過沒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很難去體會到其中艱辛的。

老一輩人的觀念總是和我們衝突,這和時代有關,畢竟現如今不會再有人過捱餓的日子了。好的電視劇總是能夠讓人在裡面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福貴被拉壯丁抓去當兵後,福貴一家人的生活便是農村隨意可見的情景:男人不在,妻子在家照顧老人小孩,孩子稍大便要幫忙耕種和做家務,姐姐幫忙照顧弟弟等等,這一切,都是活靈活現的農村生活情景。

共鳴這東西,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覺得好就一定好,覺得不好,就肯定不好。看《三塊廣告牌》你能看出點什麼來?還說好,我笑了,好在哪裡你知道?你在裡面看到過自己過去的生活嗎?我猜沒有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