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奇特的養豬經

有一本奇書,誰到我書房裡都想翻閱一下。有一位朋友翻閱完後,愛不釋手,我們到飯店吃完飯,他仍念念不忘,提出再回去翻閱。我知道那意思,索性贈送給他。

朋友對這本印譜為何這麼感興趣呢?那就是因為這本印譜用嫻熟的刀法刻了一些帶有那個年代印記的荒唐內容。這本書就是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養豬印譜》。

不瞞大家說,朋友拿走後,我對這本印譜也是念念不忘。被拿走的是一本平裝本,我又花了幾百塊錢到舊書網買了本線裝本,心裡方才平衡。

一本奇特的養豬經

▲方去疾

我雖不懂篆刻,但喜歡閱讀印譜。《養豬印譜》的作者都是誰呢?是方去疾、吳樸堂、單孝天,這三位都是頂尖級的滬上篆刻名家。方去疾曾任中國書法家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是公認的二十世紀中國印學界的領軍人物,他編訂的《明清篆刻流派印譜》對這一領域有突破性貢獻;吳樸堂是早期西泠印社社員,王福廠的得意弟子,曾在國民政府總統府印鑄局任職,當時的“總統府印”就出自其手;單孝天師從鄧散木,其篆刻風格融冶秦漢印和封泥古韻,而自成一家。

一本奇特的養豬經

▲吳樸堂

這樣幾位篆刻名家,在那個荒唐的年代裡,為了迎合上意,搞了這樣一個篆刻展覽。那是因為在一九五六年,中央轉發了一篇《我們一個社要養二萬頭豬》的文章,號召全國開展一個群眾性的養豬運動。知識分子不會養豬,怎麼辦呢?他們就帶著蓋著思想的心理,積極為養豬鼓與呼,三位篆刻家就做了分工,一部《養豬印譜》就這樣誕生了。

一本奇特的養豬經

▲單孝天

一九六零年代初,三位篆刻家都在四十歲上下,正是年富力強、創作力旺盛的年紀,也是他們的作品最為精湛的年紀。他們商議,這部《養豬印譜》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社論篇,總共選刻了三十一篇社論的題目,什麼《以豬為綱六畜興旺》啊,《豬瘟不可怕防治不可懈》啊,《讓每頭母豬多子多孫》啊等等,帶有那個年代明確的痕跡;第二部分,語錄篇,把各種養豬的諺語刻了出來,比如《一人一豬,一畝一豬》《圈內無豬,田中無谷》《掃盲不離書,種田不離豬》《人懶豬不胖》之類,為大力養豬鼓勁兒;第三篇,良種篇,把各地的豬類優良品種一一刻出,比如《寧鄉豬》《蘇北豬》《榮昌白豬》《項城豬》等等,原來不起眼的品種這次都被篆刻家們宣揚了一把;第四篇是寶藏篇,那就是把豬全身的寶貝都亮了個相,你像《豬毛》《豬皮》《豬糞尿》《豬胃》《豬心》《豬尾巴》等等,它們都被刻成了精美的篆刻。

一本奇特的養豬經

人懶豬不胖 方去疾刻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可是用來刻“總統府印”的手啊,如今它們用來刻各種養豬口號和諺語,那是多麼高的待遇啊。這部《養豬印譜》刻成後,曾在上海博物館展出過,引起很大影響,當時還打算出版結集出版。郭沫若看到後,還人們為這部印譜寫了序詩:

豬為六畜之首,

十二辰應該倒個頭。

豬是多產作家,

試問何處不如馬羊牛?

哪項不及雞與狗?

專工雖小劣,

博涉實為優。

豬之為用大矣哉,

渾身都是寶,

渾身都是肉。

不問鬃毛膏血,

不問肺腑皮油。

不問腦舌腸胃,

不問胎盤眼球。

雜草為糧產奇珍,

糞溺使五穀豐收。

…………

一本奇特的養豬經

豬是六畜之首 吳樸堂刻

郭老的革命浪漫主義在這首序詩裡得到了充分體現,不能不說豬在他手裡確實是妙筆生花。

可是不久後就遇到三年自然災害,人都吃不飽肚子,遑論養豬。於是,養豬政策一度有所調整。出版社認為,這部篆刻的內容已經不符合當時的政策,需要有所調整才能印行。所以,出版問題就擱置下來了。

一本奇特的養豬經

好豬種出好苗 單孝天刻

方去疾老先生在撥亂反正之後,對這部印譜“念茲在茲,無日或忘”。他給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王匡寫信,希望能在香港出版,未果。直到2014年,由劉一聞牽線、上海文化出版社終於把這部印譜列入了出版計劃。

現在我們看到的《養豬印譜》,就是這樣一部有著曲折經歷、帶著荒唐年代印記的篆刻著作。它越是精美,我們就越會陷入沉思。但願那個非理性的年代不會再重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