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雋永明珠,秀逸越劇賞析

港臺歌星演唱會接連不斷,風糜上海灘,引得歌迷如痴如狂。但是在這方江南寶地上,還有越劇這一支幽蘭,依然在悄悄地吐露著芬芳。

越劇俗稱紹興戲,發源地卻在浙江嵊縣。所以叫越劇,是因為有過西施歸越的故事。我國古代嵊縣是越國的領地,這個名稱沿用至今。可見越劇有著多麼悠久的歷史。

越劇是民間藝術,最初由當地山歌小調發展起來,伴奏只是增強節奏感的鼓板打擊樂器,而且全是女子戲班。各角色均由女子來演。直到解放後,在政府的領導關心下,越劇才有了飛躍發展。

唱腔增添了尺調腔、弦下調等,變得豐富多彩。伴奏摻入了二胡等民族樂器,直至發展至今的立體聲伴奏。演員也從清一色女子變為男女同臺合演,開創了越劇發展史上的新紀元。

越劇具有高雅、清新的風格,透著一股空靈秀逸的美。欣賞要從唱功和做功著手。演員們在舞臺實踐中形成了各種流派,如尹桂芳纏綿雋永的尹派特色,袁雪芬婉轉輕盈的袁派,徐玉蘭清麗明亮的徐派,王文娟柔和流暢的王派,還有範瑞娟厚實寬廣的範派。

藝術家們的表演維妙維肖,淋漓盡致,各有特色。與此同時,越劇做功異彩紛呈。水袖功驚異時微微抖動;高興時甩袖翩翩起舞;打鬥時拋起水袖,在空中連翻十來個旋子。功夫教人拆服讚歎不已。

越劇的諸多劇目反映了我國燦爛的文化,如《梁祝》、《西廂記》、《白蛇傳》。由經典文學名著改編的,如《紅樓夢》、《林沖》、《祥林嫂》、《啼笑姻緣》等,無不體現出悠久而絢麗的文化。

越劇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具有現實意義。大型歷史劇《山河戀》,抗戰時期由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捐獻了一架飛機,用實際行動表現了愛國主義的精神。

越劇,這顆藝苑明珠,還成為溝通我國和世界各國的友好橋樑,當我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梁祝》在世界影壇公映時,受到外國友人的高度評價。目前這古老璀燦的東方藝術正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走向世界。
藝苑雋永明珠,秀逸越劇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