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全民詩會,古人中秋怎麼過?拜月,賞月,玩月不光吃月餅這麼簡單

明天就是中秋,有朋友肯定會好奇古人怎麼過中秋,與現代一樣嗎?知常容特意去圖書館查找古人過中秋節的資料,發現中秋節的過程比現代人玩的花樣多的多,古人過的中秋節才叫中秋節。

一、月亮代表什麼?

太陽,月亮在遠古先民的時候就已經有崇拜,如夸父追日就是關於太陽的,月亮會從東昇起,西落下,所以古人就在想象這裡面應該有人在控制,而控制這個人的就是望舒,也就月神,到了周朝的時候就有祭月的風俗,而月亮的圓缺與女人的生理,海水的潮湧有著莫名的聯繫,所以月亮就變成與繁衍相關的崇拜,月神是一個主生育的生命之母,還代表著不死,長生,所以又相附上永遠砍不斷的桂花和吃了不死藥的嫦娥。總之月亮代表群陰之首。

中秋全民詩會,古人中秋怎麼過?拜月,賞月,玩月不光吃月餅這麼簡單

二、拜月也叫祭月

這是最重要的儀式,因為月神代表生育,所以先民就向月神祈年,這裡還有一個傳說古代齊國醜女鍾無鹽,幼年時曾拜月,最後被賜於了賢德,以才德入主齊國後宮,但沒有受到齊王的恩寵,某一年的中秋節,她站在月光下,齊王忽然發現她才是後宮最美麗的,之後就被立為王后。所以有了這個習俗,拜月是由女子來實施,男子是不能拜的。

拜的時候準備的東西一般是秋天成熟的瓜果,歷朝歷代各不相同,常見如菱角,藕,瓜類,芋頭等物,後來到了北宋正式定下中秋節,就增加了一樣東西:月餅

拜月主要是祈求生育,求子,求德,求姻緣等等,也有女子結拜放在這一天。

三、賞月

秋高氣爽,風清雲淡,這一天月亮很美,所以賞月成了必備的項目,這項活動是唐代開始盛行,上到帝王下到百姓。帝王鉅富們會修建賞月臺,然後在道士的相助下開展漫步月宮的遊玩,這裡最有名的當然是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起遊玩賞月的故事了,而文人雅士則紛紛行動,大展詩性和才華,三五相聚,賦詩抒懷。如白居易就作詩邀請友人: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華陽洞裡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

中秋全民詩會,古人中秋怎麼過?拜月,賞月,玩月不光吃月餅這麼簡單

普通老百姓沒有錢修賞月臺,也沒有文化水平去誦詩,但是這也不影響他們賞月,一家團聚,坐在月下,吃才是老百姓喜歡的事情。

有一樣是必備的,那就是芋頭,熱的芋頭可以補虛潤膚,冷了吃可以解渴,除煩,通腸這是天然的食療,自然是必備。當然還有吃糖芋頭,圖個生活甜滿的寓意。

四、玩月

這一天是很熱鬧的,大家都出來玩,在古時候城裡是有宵禁的,哪怕是和平時期,你半夜在城裡閒逛會被抓的,有錢人半夜可以在教坊玩,但不能出來,出來還是要被抓,所以有了留戀不返夜不歸宿一說。但這一天不同,沒宵禁,城裡很熱鬧,君臣民同樂。那玩什麼呢?

達官要向皇帝獻上千秋鏡和承露盤,這個是幹什麼呢?因為用於中秋夜吸收月華精氣,這是道家提出的長壽的秘方,皇帝則要備好文酒,與大學士們一起飲酒賦詩。他們玩文的,老百姓可不會這麼玩。

在南宋的時期,臨安一帶盛行放水燈,用那種紅羊皮,你想想看有幾十萬盞這種小燈在京杭運河上飄,估計女性朋友看到會尖叫,好浪漫,腦補一下太美了。而商家會把店面整備一新,貨物備足,供人選用。有些地方會出售月光書,類似現代的小說,每當明月東昇,賣書的人就會在街道上高喊:月光贏。不會說月光書不吉利。

中秋全民詩會,古人中秋怎麼過?拜月,賞月,玩月不光吃月餅這麼簡單

成人有的玩,小孩子也不閒著,小孩子圍在成人用瓦堆出來的塔,上面放著燈,類似現在的路燈一樣,他們就在下面嬉鬧,有些也可以去野外堆出塔形,中間放木柴,能瓦片燒紅了,再潑上油也很是壯美,而孩童就坐在下面玩遊戲賞月,這種叫燒瓦子燈。

五、保健和戀愛

《太平御覽》中記載中秋節這一天老百姓會在兒童的額頭上點個小紅點,這個叫天炙,這有點類似現在的點朱求吉利,也有選在這一天放風箏,讓小孩子釋放胸積之氣,做五明囊,裡面放著百草用來洗眼睛,這是護眼的行動,所以中秋節祈求安康去疾是一項重要節目,不過這一項現在已經消失了,而在某些地方這是男女交往談戀愛的最好時機,“月老”之下,正好正好。

相比較,現代人真心的可憐,除了吃一下月餅,圍坐在一起交流一下就沒有其他節目了,太簡單了,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才是中秋全民詩會。

古人過中秋節大致上就是這樣,知常容感謝你看完全文,你也可以留言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