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有人花百萬買老宅不住 有人守舊屋無錢維修


安徽涇縣桃花潭鎮,歷史上就是李白那著膾炙人口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典故發生地。一條清澈見底的青弋江將桃花潭鎮一分為二,東岸是以翟姓為主的翟村,古稱南陽鎮,西岸是以萬姓為主的萬村。

雖然桃花潭在文學史上名聲響亮,但作為一個地名,卻好似深藏閨中。走在桃花潭鎮翟村老街,小巷子曲曲折折,青石鋪就的路面,牆角處綠草茵茵,兩邊是錯落有致的徽派民居,牆壁斑駁,很有穿越感。

在村子裡閒逛,路上只遇到三三兩兩的行人,翟村遊客不多,村民也不多。沒了幾分喧囂,多了幾分寧靜,反倒可以靜下心來去慢慢感受村莊的古樸和尋常人家。街角轉彎處,有間敞亮的民宅,八字形門樓,象是剛翻新過,黑漆漆的大門緊閉著。

沿著老街轉到屋後,透過後門見有位老婦人正在院中,上前打招呼,老人客氣地請到家中。尋問得知,老人是翟村本地人,但這房子不是她的,她只是替人看房。

進到老屋正廳,典型的徽派居民式樣,兩盞大紅燈籠高懸,中堂是一幅梅花報喜圖。老人介紹,這棟老宅已有數百年曆史,幾年前被一位北京來的人花170萬買下,裡裡外外修葺一新。屋主並不在這常住,怕房子長期閒置壞掉,便找人過來看房。

屋內有四間房大小,依稀還能聞到杉木清香,裡面各種物件被老人歸置的整整齊齊。

門口處有一間廚房,被改造成現代風格,安裝了櫥櫃、燃氣灶和抽油煙機。看房的老人就住在這幢老屋附近,她說,現在村裡不少保存完好的老房子都被外地人買走了,年輕人這些年大都外出打工,或在城裡買房,老房子年輕人不稀罕住,荒廢了許多。

老人所說確是如此,翟村背街有許多被廢棄的老房子,斷壁殘垣、院子裡長滿青草,荒蕪了不少時日。

臨近青弋江的一處江景房,不知是被賣掉還是怎的,拆成了一堆瓦礫,直接看到江對岸。查閱翟村村志,這個村子自東漢初年即已建置,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曆史,翟氏宗族在明清兩代,共有十五人榮登進士,舉人上百,秀才上千。一個歷史上名聲顯赫的大村,無奈也敵不過城市化的滾滾洪流。

在村子一角,有一間大進深的老房子,從中間被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邊是村民徐大爺一家。徐大爺今年76歲,兩個兒子一個涇縣工作,一個在上海工作,老伴帶著小孫女在縣城上學,平日裡只有徐大爺一人在家。

原本是一戶人家的老房子,現在分被分成兩半,徐大爺家就住在房子的左半邊。房前有一個桔樹,是徐大爺親手栽的,樹齡有幾十年,去年冬天特別冷,被凍掉了大部分枝葉。

老屋原來的正廳,現在成了雜物堆。徐大爺說,他家其實並不是翟村的,1958年政府修太平湖水庫,上游許多村莊被迫搬遷,他們只帶了簡單物品搬家,傢俱大件東西都丟了,輾轉四次才落腳翟村。那個年代饑荒、運動接連登臺,翟村不少大戶人家的房子變成空房。

徐大爺大兒子當兵轉業回來,沒有正式工作,現在涇縣縣城打工,一個月有3、4千元收入。小兒子和媳婦在上海打工,不常回來。兒子之前縣城在買了房,現在家裡比較拮据,老屋不少地方都很舊了,但一直沒有錢維修。


那天正值清明小長假,徐大爺老伴帶著小孫女從縣城回來過節,老人把灶臺裡裡外外擦洗一遍,中午準備給徐大爺做點好吃的。

紅燒魚是自己榨的菜籽油,魚塊在柴火大鐵鍋裡翻炒的外焦裡嫩,看著很是誘人。

塑料盤裡綠油油的菠菜,也是自己種的。徐大爺家現在還有5畝地,因為年紀大了,只種了些菜,平時挖點野菜、馬蘭頭薺菜什麼的,到市集上賣,多少貼補下家用。

小孫女徐熙今年12歲,在縣城上六年級,過節跟著奶奶一起回老家。老屋的裡屋採光不好,白天也要開著電燈。徐熙的爸爸在上海一家公司做銷售,媽媽在商場工作,寒暑假時爸媽會把她接到上海,平時只能通過電話或微信聯繫。

床邊牆上貼著徐熙幼兒園時得的獎狀。問她城裡好還是老家好,小姑娘有點靦腆,聲音輕輕地說,老家好,有很多好玩的地方。

徐大爺鄰居家已經沒有人住,庭院荒蕪了好長時間,徐大爺乾脆在院子裡種上了桑樹,之前家裡還養過蠶。

天還沒有完全黑,老街上已經萬籟俱靜,除了偶爾幾聲犬吠。而在大城市此刻,剛好是下班時間,上班族們正帶著一臉疲憊擠在回家路上。正若喜歡本文,請點擊右上關注“35毫米”或添加微信公號“光影35毫米”與作者互動,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